论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形成与确立
2013-09-16何飞
何飞
摘 要:后金与朝鲜本是兄弟之国,但因两国关系未得到有效的维持使得兄弟关系进入紧张态势。崇德元年皇太极派兵征战朝鲜,朝鲜战败求和,与清朝结成“君臣之盟”,由过去的兄弟关系转变成君臣关系,标志着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正式确立。
关键词:清朝;朝鲜;宗藩关系;形成与确立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00-02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女真族的后金政权开始强大起来。天聪元年,后金君主皇太极遣兵入侵朝鲜,朝鲜被迫与后金议和,丁卯盟誓,结为兄弟之国。但当时朝鲜由亲明的西人派执掌政权,依然保持与明朝的关系,收留明朝战败逃至朝鲜的将领,对后金持敌对态度,对于皇太极征调兵船故意拖延。1632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仁祖仅同意贡献贡额的1/10,推托说金银、牛角不是朝鲜的特产,拒绝献出。此后还曾又多次拒绝互市,朝鲜的这一系列举动激怒了皇太极。1635年,皇太极准备称帝,遣使通报朝鲜,朝鲜将后金使臣囚禁,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使者逃回后金,报告皇太极,皇太极大为光火,于崇德丙子年,再次发动征朝鲜的战争,朝鲜战败求和,与清朝结成“君臣之盟”。这便是清朝与朝鲜由兄弟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的重要标志,由此,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开始确立。下面做详细论述。
一、萨尔浒之役前后朝鲜与后金的关系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并掌握后金政权,他在不知朝鲜实力的前提下,为谋求朝鲜在明金交战中保持中立,一度对朝鲜发动和平外交攻势,然而他的梦想随着朝鲜的不配合而破灭。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取得辉煌战绩、以少胜多,在这种形势下,朝军主帅姜弘立、金景瑞带领曾被明朝征调参与此役的朝鲜将士降服并投靠了努尔哈赤。后努尔哈赤令使节与投降将士携书至朝鲜,但书中努尔哈赤并未责怪朝鲜参加此次战役,而是提及后金与朝鲜和好由来已久。由此不难看出,努尔哈赤意在拉近与朝鲜的关系,不愿与朝鲜为敌。显然努尔哈赤的此番做法是为了避免在与明交战时遭遇朝鲜与明的两面夹击。而朝鲜内部对于如何处理与后金的关系群臣意见不一,但由于这次战役增进了后金崛起的动力,同时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造成了“金盛明衰”的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朝鲜自然清醒地意识到衰落中的明朝再无实力继续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秩序,于是朝鲜开始推行在尊重明鲜宗藩体制的前提下,灵活地与后金开展外交。
二、“丁卯之役”后朝鲜与后金的关系
皇太极于后金天聪丁卯元年(1627年)即汗位,而此时朝鲜仍为明朝的藩属,仍充分尊重明朝的宗藩体制。皇太极深知明若想征战后金,必定会主动联络朝鲜,因为朝鲜与后金仅一江之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明一旦与朝鲜联手,对于后金而言,就被夹攻其内,后金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终究无力回天。这对于后金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对于后金而言,如果想避免这种尴尬境地,必须想法使朝鲜在明金战局中要么保持中立、要么与己为友。后金苦苦伺机,终于找到了以朝鲜未吊唁努尔哈赤之丧并出兵助瓦尔喀攻打后金的借口。天聪元年正月,皇太极命令阿敏等统军三万发动“丁卯之役”入侵朝鲜。由于后金在萨尔浒之役后实力大增,与朝鲜实力形成鲜明的实力较量,且朝鲜仓促应战,使得金军渡过鸭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义州、定州、平壤诸城,掠夺大量财物还掳获了众多的人口,以此来削弱朝鲜的势力、巩固金的后方。在后金凶猛而强大的攻势之下,仁祖逃至江华岛避难,被逼无奈朝鲜遂与后金议和,“告天盟誓,永为兄弟之国,共享太平”。这就标志着后金与朝鲜兄弟关系的正式确立。虽然朝鲜与后金议和为兄弟之国,但两国平壤之盟颇多朝鲜单方面应遵守的条款,且隐含有用明朝之宗藩礼仪对待后金之意[1]176。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朝鲜的不满并导致两国关系十分不和谐,争端频频。现就二者在“丁卯之役”后的关系做较为详细的论述。
“丁卯之役”后,后金迫使朝鲜献纳岁币、开始通商,两国每年还互通使节两次,定朝鲜于每年的一二月份、八九月份向后金派出春信使和秋信使,后金在朝鲜使臣回国后再派使者赴朝鲜。但由于朝鲜始终是明朝的藩属,所以在后金互通使节等事宜上始终是背着明朝偷偷进行。后金对朝鲜献纳岁币、通商等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朝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解决后金国内经济困乏与其实力急剧扩张矛盾的有效手段。这使得朝鲜在与后金的交往过程中越发地讨厌和厌恶后金,在对后金定期缴纳的“方物”时,想方设法找机会削减,这也招致了皇太极的不满和指责:尔供奉明国,礼物甚多,独于贡朕区区之物,辄生怨望[2]。然而,引起后金与朝鲜矛盾的还是从被后金俘虏逃回朝鲜的人。后金要求朝鲜将所逃之人归还,而在此问题上朝鲜不但加以拒绝,还为拒绝还人进行申辩。朝鲜认为这些人本身就是朝鲜的国民,只不过由于你们的入侵将他们俘虏在你国境内,他们在那里十分怀念故乡及其亲友,所以冒着被杀的风险从你国逃脱出来,这是人间最真的情怀,连上天都会怜惜和同情的,我作为国民的首领,没保护好他们被侵略,哪有他们自己逃脱我又将他们再送还你国的道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由于1633年明朝叛将孔有德等投奔后金而来,后金要求朝鲜向其提供粮饷,朝鲜未按照后金要求提供粮饷。此外,朝鲜由于始终认为自己的文明程度高于后金,对后金的通知内心不服,所以在向后金进贡赠送礼物时,不但不按时供奉,所赠送礼物的数量也不固定,这次数量符合要求,下次就无故减少,在所赠礼物的质量上还与送给明朝的礼物货色相差甚远。反而派兵协助明军追杀孔有德等叛将。朝鲜的如此举动使得本身就比较微妙的朝金关系更加紧张,这也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诸多的伏笔。总之,在“丁卯之役”后,后金在政治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经济上也切实得到了不少的实惠,由于征战使得后金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后金对朝鲜的进贡比较依赖,对其贡品极为重视。在军事方面,后金逐渐解除了明和朝鲜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
三、丙子之役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
由于如上所述的朝鲜与后金两国在经济政治上积淀的种种矛盾,使得两国的关系日渐紧张。随着皇太极对朝鲜不满的日益加剧,后金借着朝鲜斥绝金使和拒上皇太极尊号的幌子,再次发动对朝鲜的战争。1635年,皇太极打败林丹汗,获得传国玉玺,告天授之,这自然也少不了告之朝鲜。于是,皇太极派使臣致书朝鲜国王共同劝进尊号。没想到此举却招致了朝鲜国上下的激怒,甚至招致了百余名太学生的联合请愿上书,要求斩掉使臣并将国书焚烧,在这种大的气候下,朝鲜国仁祖拒绝接见后金使臣,也未收受后金的国书,后金使臣回国如实禀告,皇太极大怒,至此,后金与朝鲜两国的关系完全破裂。
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建国号为大清。被朝鲜因拒上皇太极尊号而激怒的皇太极于1636年12月亲自率大军对朝鲜征战。经过数天的激战,皇太极下达了关于要求朝鲜国王亲自出城投降的诏书。经过清与朝鲜两国的一番较量,朝鲜国国王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武力威胁下,终于无法顶住巨大的压力,决定出城向清太宗归降,并派遣了李弘胄等大臣赶赴清营地奉上答应归命大清的国书。同年,朝鲜国向清太宗皇太极降服,俯首称臣。两国间建立了盟约,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作“三田渡之盟”。在两国建立的盟约中,就征兵、进贡数量等方面都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为表示诚意,朝鲜还将长子、再令一子为人质奉与大清。这些内容在《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中都有记载,在该书的第三卷,还有如是记录:“新旧城垣,不许擅筑,尔国所以瓦尔喀,俱党刷送。日本贸易,听尔如旧。当导其使者来朝,朕亦将遣使与彼往来也……每年进贡一次。”恰恰是此国书的奉上,才标志着朝鲜不再是明朝的藩属,而转为大清的藩属,也就是说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
但是朝鲜和大清朝两国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大清朝对朝鲜的君臣统治是靠其对朝鲜的武力征服而确立的,这就势必造成二者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某种障碍。大清朝为了加强对朝鲜的统治和对明朝战争的需要,始终在对朝鲜国民进行政治上的压制和思想上的统治,并一直对朝鲜进行经济削弱。这对于朝鲜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和思想影响的国家而言,在其内心深处根本无法接受受制于大清朝统治的事实,因为在他们看来,朝鲜的文化程度和观念远远优于大清朝,受他们的统治并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对于朝鲜而言是无比的屈辱,他们是十分不甘心的。受这种思想意识的干预,朝鲜国对于大清征兵、助粮等种种要求都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推诿、能拖延的则拖延,能推诿的就故意推诿,朝鲜的这种做法致使它与大清的矛盾日益尖锐,瓜葛不断,两国关系日益紧张。
四、入关后清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发展
随着明朝的灭亡,大清定鼎中原,这使得大清对东北亚秩序的维持变得明朗化。随着大清政治地位的日渐稳固,其对朝鲜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高压政策改为笼络政策,比如:清朝曾六次主动减免朝鲜的岁币,这也为清朝改善同朝鲜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它既降低了朝鲜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朝鲜的精神负担。在清兵入关之后,首都迁至北京后朝鲜对于清朝的重要战略位置不如以前那么重要,这使得清朝对朝鲜的政策开始由压制改为笼络。但是,清朝和朝鲜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直到平定三藩后才将这些不稳定因素消除。也恰恰在此时,朝鲜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清朝心存鄙夷,虽存在反清复明的情绪,但在对待清朝上始终坚持宗藩礼仪,使得两国关系一直都能维持顺利开展。直到此时,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才真正进入正常而稳定的轨道。
通过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单靠武力压迫是很难维持稳定的,只有宗主国与藩属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才能维持长久而稳定的宗藩关系。宗藩关系的确立虽然在某些方面会给藩属国国民的权利带来影响,但考虑到这种关系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秩序的稳定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还是应充分肯定宗藩关系的。
参考文献
[1]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