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大师”的共通性与社会影响

2013-09-16喻晓洁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连续性大师

喻晓洁

摘 要:在历史的潮流里,能真正被后人称为“大师”的,为数不多。但是笔者认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帕布罗·毕加索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两人处于不同的领域,但是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并把立体主义的影响灌输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去。他们都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他们对艺术对建筑那非常相似、执着、近乎疯狂追求的态度,让人为之动容。

关键词:立体主义;模糊空间;移动视点;流动空间;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64-02

毫无疑问,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20世纪最卓越的建筑天才之一,实际上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我们不能说他就是现代建筑的创始人,但是他的的确确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开敞式平面布局的开创性应用,对表达材料本性的极大关注,对新技术的无穷兴趣和对自然的崇敬,赖特几乎预见了统领20世纪建筑的所有关键性主题。1939年,著名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这么描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荷兰和德国的幻想家、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功能主义……”赖特被描绘为首批折中主义,建立新风格的设计师之一,他发展出来的建筑结构和空间概念影响了欧洲的现代主义者,甚至导向了国际主义,但是他本人却坚决不同意国际主义,因为他的设计风格有很强烈的本土性和表现性。他的思维模式如此地相互冲击和复杂,如同他的人生一般,集非凡的才华与生活上的声名狼藉于一身。

同样处在20世纪,毕加索的非凡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他作为艺术家的重要地位。他已经成为20世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认为,凡是研究现代艺术历史,如果不研究毕加索和他的艺术,那就是不完整的。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先导者、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先驱和创始人,但也因为他的自私、急躁、暴戾而毁誉参半。

在这两位伟大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寻觅出幼年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刻。赖特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威斯康星州。可以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幼年的时期,母亲安娜·劳埃德·琼斯给他的影响非常重大。通过德国幼儿教育理论和费伯尔游戏,激发了赖特从游戏中认识各种形体和形式组合的组合关系,也培养了他对布置形体之间关系的组合能力。同时定居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及做农活的习惯,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有机建筑”理念。在他的建筑启蒙阶段,芝加哥学派中思想最复杂的路易斯·亨利·沙利文对他影响颇深。而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人,应该是他的父亲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建立了空间设计观念。赖特的建筑空间论就是把空间视为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在他的作品中,能限定空间的要素多种多样,空间包括有向心的焦点空间、区域性空间、由边墙形成的方向性空间等等,空间之间有相互连接的体制,空间还可以划分为垂直的、水平的、彼此层次交错的空间等。

在赖特看来,空间是可以有边界的也可以是虚无的,他崇尚老子的哲理,掌握有和无的相互转化观念,创建了建筑的时间空间理论。他的最常用的空间处理手法是把各种活动的大小空间分分合自如地组合在一起,灵活自由,并最大限度地使室内空间取得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内部创造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核心空间。

赖特喜欢探索空间的连续性和可塑性,他走出了一条和正常学院派相反的道理,找到了一条新的设计原则。他试图打破盒子式的立方体,发展了多边形、菱形、三角模式的运用。赖特的建筑空间论取代了传统的六面体组成的房间概念,功能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人在空间中的行为需求。

赖特与毕加索几乎同处于20世纪,这是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代经历了通信、交通、经济、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发展,突然间这个世界被以前从未达到过的新的角度去审视,建筑与空运的发展,蒸汽运输的发展,技术方面的发展等等,在艺术领域中,立体主义就是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的。毕加索的职业生涯中,立体主义占据了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他的创造风格在这段时期,被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的主要风格除了色调方面显著的单一化等特点,更重要的特点在于打破统一的固定视角,对连贯空间中连贯视角的缺省,开放了原本被封闭的形状。空间的体积可以通过绘画平面来表示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统一元素。

在《亚威农少女》这幅作品中,五个裸体妓女的头部形象就像一个面具而不是失真的形象。画面左边三个裸女的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粗野、异常的面容与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征。在这幅画上,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像一地破碎的玻璃,毕加索破坏了许多原有的东西,但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那种破坏却是井井有条的:所有的东西,不管是从背景还是形象,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形体,而且所有的碎块不是扁平的,是被赋予了阴影而具有某种三维空间的感觉。我们不能确定它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的,它们看起来是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像玻璃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得画面有了某种完整性和延续性。

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晦涩难懂,空间和形态的动态效果非常强烈,以至图画中的画像不那么的稳定和清晰。它的所有特征被称之为立体主义第一阶段—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1910年《安布罗瓦·沃拉尔德的肖像》是典型的分析立体主义。平面图形的破裂和形状与空间的解体使人几乎很难指出所看到的点与点的位置。几何平面与特殊形状很难区分。这幅《沃拉尔德的画像》中,形状是开放的,这意味着形状和空间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合并的。画中人物的眼睛看起来是闭着的,又像是往下在看书,但画面里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能确定这一点。从头部往下看,躯干似乎渐渐的融合到周围的背景中去了,只剩下头部像一个孤立的。

在分析立体主义中,形状的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没有明确的分界。在这一点上,赖特与毕加索有着微妙的共同处。赖特所追寻的空间形式,是老子的“无中生有,无为而治”。“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说的是搏击陶泥作器皿,有器皿中虚无部分,才有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的空间,才有房屋的功用。赖特从老子的哲理中领悟到了“空”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无穷无尽的变化,他开辟了当时罕见的灵活、连续和流动的建筑空间。由于他创作的空间不再受建筑实体的约束,随心所欲向各个方面伸展和渗透,因而出现了空间的模糊性。譬如他的所开创的“草原式风格”中的“罗宾住宅”。

“草原式住宅”以与美国中西部大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谐的水平布局为主导。又称“草原式平面”。赖特强调室内外空间的交替,把内墙延伸到绿化庭院中去,以平台的形式与外部草皮线围合成院子。草原风格创造了全新的美国本土的建筑艺术。在大草原的自然景观中追求运动中的构图平衡,是个水平方向的空间运动和无限的空间组合。

1906年在奥克派建成的优乃特教堂是船艇俱乐部空间设想的更加的升华。优乃特教堂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几何形体、线的划分和高质量的内部装修统一在平面和空间组合之中。它的H形平面或称眼镜平面是有示范作用的,后人发现,在组合多功能的建筑时,H形平面最为满意,因为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为两部分,从中间再连接起来。用一个窄瓶颈入口连接两个部分,入口在中央能方便的服务于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平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有功能主义者宣称H形平面是从立体派的传统艺术产生的,立体派以不同的因素来划分功能。

回到立体主义看,欣赏一幅立体主义的画,恐怕通常看图的方法没有一个是适用的。立体主义与描绘世界的有序而又连贯的体系彻底背离,在当时看来是具有很大威胁性的,但是在90年以后立体主义的风格仍然让人们惊恐和感觉不适。在《沃拉尔德的画像》中,我们感觉到人的视角好像在不断地变化,在移动。平面图形的破碎和形状空间的解体使人几乎很难准确的指出所看到的点或说出各点与周围的关联。就算给出固定的某一点也很难做到。而赖特在他的“流动空间,动感视觉”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移动视点的特殊。代表这一个“流动空间”概念的典型之作就是纽约的古格汉姆美术馆。古格汉姆美术馆的蛇形处理手法有些像罗马梵蒂冈的蛇形入口大厅,虽然也有玻璃屋顶和天光,但是大厅只做接待访问,而古格汉姆的圆厅就是艺术博物馆本身,美丽的图案与光影被誉为“阳光之庭”。里面的螺形上升的坡道有几个特点:第一,参观者首先要乘电梯到顶上,然后沿着坡道下降,有助于避免“博物馆疲劳”。第二,螺旋坡道上外斜的墙壁比垂直的墙更利于人们观看展品。这个奇特的博物馆,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流动的视点引领出流动空间的特性。

赖特与毕加索的一生,都在为自己所喜爱的专业领域所奉献一生的热情,他们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更好的方法或方式去开发新的技术或技法去运用到各自的艺术中去。他们都是多产的代表。赖特在他的九十二年中,共设计了一千多余座建筑,而毕加索更是留下了大量价值惊人的作品与巨额的财富。他们都是艺术界与建筑界最具有争议的人,不光是他们独创的风格征服了那个时代,也许更多的是他们个人人格上的桀骜不驯。

参考文献:

[1]Martin Bentham,Martin Crowley.艺术家传记系列:毕加索杜拉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颜勇.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荆其敏.永远的建筑大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连续性大师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连续性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