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传统文化丰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3-09-16高荆梅蔡丹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合

高荆梅 蔡丹

摘 要: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以及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认识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并及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再升华和再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3-02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以600余字篇幅谈核心价值、公民道德,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从而进入人们视野,备受关注。

当前,同经济发展相比,道德文化是一条“短腿”,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就雄辩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历史厚重感,是我们文化的“活灵魂”。如中国文化传统重人伦、重道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刻苦、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品格,通过改造,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我们要坚定而勇敢地担负起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用它来沁润人生,陶冶情操。

二、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认识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是立足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些思想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现在追求国家富强的愿望与中国古代的“富国强兵”思想以及历代仁人志士对国富民强的追求是息息相通的。

富国强兵思想的倡导者当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他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他坚持富民政治,将国家的安危,归结到能否充实人民的物质经济生活这一点上。在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思想指导下,他认为“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他的这一见地,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堪称为富国强兵的先驱者。

体现着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阶层思想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总革命纲领,它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核心,丰富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孙中山在他的《十年国防计划》和《实业计划》中,针对国贫兵弱的境况,阐发了富国强兵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历史上的军事经济思想。

可见,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找富民强国之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了现实途径。

民主是古代民本主义的近代升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上的一些内容,体现了反对君主专横,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比如重民轻君思想、体现原始自由平等的“社会大同”思想等等,其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为以后的革命家、社会改革家所关注,成为人们向往的目标。近代以来,从维新志士、辛亥志士开始就为民主与平等进行了浴血的奋斗,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更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民主。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和”观念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传统。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我们的先贤和先民,就是用“中和”这两个字,很好地处理了人类古往今来普遍面临的三大关系,也可以说是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的概念,中国古已有之。一开始可能没有出现“自由”这个词语。但如《庄子》的“逍遥”、《老子》的“无忧”、《孟子》的“乐”、“浩然之气”……都具有“自由”的概念。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主体意识。杜甫有“送客逢春可自由”,柳宗元有“欲采苹花不自由”、杜牧有“百感衷来不自由”、刘商有“寸步东西不自由”……这都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即古代知识界心灵深处对自由的叹息和呼唤。

古人是用“均”来表达平等的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是“平”的意思。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例如《诗经》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礼记》中有“乃均土地”“土均”,“均人”是周代“掌平等土地征役”的官员。诸子时代,“均”更是广泛出现,《老子》中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孔子则是提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这些都是古代平等思想的体现。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长期沉淀的法治,并没有因为今天依法治国的提出而显得暗淡;反之,正因为“依法治国”的提出,而更加显现出它的价值,它的魅力。中国古代法治的推行对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秦国统一,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此时法家思想达到顶峰。“法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法治埋下了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此后的漫漫封建社会长夜里,“法治”从来就没有真正地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它不仅仅是推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而且也将会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的文明。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左传》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写照。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等等,这种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乃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激励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做人的准则,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若不讲诚信,彼此没有信任感,尔虞我诈,将会后患无穷。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的具体措施

要建立健全一种新的思想价值体系,根本在继承,重点在创新和发展。

(一)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人同胞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和完善这一优势,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民族更好的发展。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

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创新,对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

在整合与创新时,一方面,要结合当前的文化状况,另一方面,还要尊重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使之实现水乳交融式的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弘扬忠孝仁爱的思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大家树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生信仰;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强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使之整合创新后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效果。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再升华和再创新

在对传统文化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关系的同时,更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不只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正在不断培育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越来越显示出一种从容的、本土化的风范,会越来越把历史上的核心价值,身体力行地传导到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之中。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实践,起着温润心灵、滋养人生、精神抚慰、舒缓压力的独特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合理地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积极推进与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怎样形成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2).

[2]黎海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大发展[EB/OL].人民网,[2011-11-1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