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视野中的文化强国梦

2013-09-16李柏良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李柏良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强国梦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认识得更清楚。文明重建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推进文明重建,不仅要有新的眼界和高的境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且加深对文化世界的感受,让人在生活中都能感悟到,并逐步形成新的文明内核。只有新的文明内核形成了,文化强国才有了希望。

关键词:文化强国梦;多元视角;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强国梦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认识得更清楚。

一、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众所周知,“文化”一词是中国汉语的固有词汇。“文”指物质的纹理,如《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指物质的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化”指以文教化,如《易·贲卦·象传》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阶段。在当代,人类正经历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人的自私与贪婪日益膨胀,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正慢慢丧失。同时,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挑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怎样实现,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怎样得到认同等等。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对于这个问题,共识是有的。那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形态。但是,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怎样融合呢?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人类文化是具有共性的,特别是器物文化及相关的科技文化。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所以,东西方文化是能够融合的。怎样融合呢?求同存异,渐进提升。例如,生产技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扬弃的方法来融合。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文化能够为人民认同与接受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这些先行问题有了答案后,“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的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观点如下。

民族的文化,主要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个老话题。我们要问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是什么?由于文化的核心是符号,于是有“和”等各种说法,也有了尊重自然和生命、祈求和平和富足、开放包容而又美善相乐的说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思想认知,还包括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一直以来,我们重视思想认知,并且已经给予中国人深刻和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我们忽视了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即科技成果和汉字寓意等。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精要地归结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们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科学的文化,主要指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文化的基因来自历史,文化具有自身的规律,科学的文化必然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破除迷信,尤其在中国更加必要。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早于中国,所以,在器物和科技层面的规律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科技成果惠及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否定“科学万能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门科学的成果。

大众的文化,主要指大众使用的文化消费品。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通过文化消费品来满足,于是有了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叫文化产业,一般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并具有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大众的文化消费品首先要有文化、有艺术、有道、并喜闻乐见。

二、文化怎样才能强国

文化强国应从日常生活出发,找出实际的办法来。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在文化中生活,参与文化的创造。文化有更加广阔和深刻的内涵,规范和影响着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德国学者米切尔·兰德曼说过,文化如同生命内里的血管系统,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我们常说,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魅力的文化,其实就是能够让中国人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来自历史与传统。没有历史的文化,是不能强国的。现在人讲文化自觉,就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什么样的历史水平,什么需要继承,什么需要改造,什么需要抛弃,还需要创新什么。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感情,认同这种文化是自己民族的根。一个有文化传统的民族,都具备这种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也需要发掘和创造新东西,时代进步的文化需要归纳和总结,形成新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也最需要这种成果。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和深入人心,是文化强国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引导中国发展的方向。中国发展的方向就是共同富裕,文化应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应对整个国家、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一项历史任务。其次,应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解决各种文化难题。当然,这建立在生产力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收入提高的基础上。第三,应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的素质。文化素质的形成,要依靠文化建设,依靠文化传承,依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修养。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过程。什么叫强国?最根本的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

拥有和传播文化话语权,是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话语权是提供说话的观念、价值和权力,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中国要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对中国的现实与当今世界的意义给予回答,为中国梦提供文化合法性。当我们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智慧,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有所贡献的时候,话语权自然会拥有。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处于薄弱而弥散的状态。相比西方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道德力量,我们的话语权与我们的历史、国力和人口不匹配。中国人应该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从民族高度向人类高度出发,坚持文化自主创新。

实践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强国的保障。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理念,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强国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精神信仰的作用,也来自产业的物质的力量。执政党实践其文化使命,应该勾画出文化发展的蓝图,并促使文化目标与理想内化为人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执政党加强文化强国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事业建设。

三、文化强国梦的多元认知

谈了两个基本问题后,文化强国梦脱然而出。在多元视野的观照下,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与认知,力求打造文化强国梦的理论基石。

从历史视角来看,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在社会变迁中,文化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如果文化没有生命力,即使生产上去了、生活富裕了,那么发展最终会受到制约,也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从五四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发表了三次宣言:1935年1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58年元旦的《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2004年9月的《甲申文化宣言》。这三大宣言无疑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史,也朝文化强国路迈进了一步。

从社会视角来看,文化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是源,文化产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文化事业是根,文化产业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什么。当今社会,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宣言,一种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方式。人们不仅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物质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且更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智慧产业、知识产业和审美产业,应该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同时,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符合时代特点与需求,就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并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要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要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例如广东省的“文化加法”发展战略就取得了较大成就。

从未来视角来看,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个复杂问题,也是文化多元的问题。精英与大众的文化差异,文化改革的目标差异,文化强国的策略差异等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文化重建。文明重建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是唯一的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其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领先于世界。一个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必能吸引人去追随;一个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必定是打不垮的。现在,中华民族要建立一种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建成进步的制度,建成文明的社会生活,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推进文明重建。推进文明重建,不仅要有新的眼界和高的境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且加深对文化世界的感受,让人在生活中都能感悟到,并逐步形成新的文明内核。只有新的文明内核形成了,文化强国才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