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借鉴:卢森堡革命理论研究现状评析
2013-09-16李平
李平
摘 要:卢森堡承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基于她所处的时代,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在时代的思想语境中具有原创性的革命见解。目前国内外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与其革命理论相关问题的阐释与论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究卢森堡革命理论的原处话语语境,研究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独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革命理论;研究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28-02
革命是20世纪的主流话语。罗莎·卢森堡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她承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基于其所处的革命时代,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论争中,在同列宁在建党、民主与政治自由等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论辩中,提出了关于资本积累与崩溃思想,关于革命与暴力问题、政党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工人运动自发性等在时代的思想语境中具有原创性的革命见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上述与卢森堡革命理论相关问题的阐释与论述。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际学术界在经历了斯大林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压制的影响之后,对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研究的复兴,大致经历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是国际上“重新发现”卢森堡时期,主要关注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理论的一致性;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学术界对卢森堡的关注,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内部论争,更多是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理论的差异上发掘卢森堡思想的当代性,而这些差异恰好为揭示卢森堡的革命观的独特性提供有益思考。综合90年代前后的论争,目前国外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卢森堡的经济理论的研究。第一,注重文本思想的比较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保尔·泽瑞姆卡在《后期马克思与卢森堡: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一文中,对《资本积累论》和《资本论》之间的思想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马克思资本积累概念中的矛盾与资本再生产图式中的问题,指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图示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荷兰学者米歇尔·R.科瑞克论证指出,由于卢森堡的介入,再生产图式才成为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奠基石。第二,注重探讨卢森堡经济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肯定了卢森堡通过资本积累理论对经济帝国主义及其对不发达社会的破坏性影响的论述[1]。沃勒斯坦等学者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置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中,阐明资本积累机制与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关系[2]。
二是对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研究。卢森堡的政治理论——阶级、行动、自发性和民主概念等与她的解放与自由理念是相关联的。一方面,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肯定了卢森堡所赞赏的1905年俄国革命中工人议事会议的那种自发共和精神;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指明了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革命理论的关联;美国政治社会学教授基歇特和西德教授维森泽尔则探讨群众行动与政党组织的关系,揭示自发性原则蕴含的革命辩证法。另一方面,德国学者奥图卡·鲁本重新考证、核实卢森堡有关政党问题的研究资料,认为卢森堡与列宁的组织观念的差异,源自她与列宁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基本分歧[3]。西班牙学者埃斯特里拉·雷卡多则探讨卢森堡解放哲学的贡献及其对女性解放运动意义。
三是对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研究。在理论层面,印度学者苏班拉尔·达塔·古普塔等人指出卢森堡社会主义观的革命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基础。米歇尔·罗威探讨卢森堡革命思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与客观可能性的关系[4]。在实践层面,日本学者加藤哲郎探寻社会主义与组织原理,高扬卢森堡的“组织模式”,质疑苏俄集权社会主义模式。伊藤成彦以考证民族自治与人民自治问题为视角,探讨民族自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明卢森堡的民族自治观——民族自决权不是抽象的,不能通过集权制的国家形式实现,而只能以人民自决的权利为基础,与她对帝国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解的一致性[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卢森堡的革命理论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中国学术界对罗莎·卢森堡的思想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当时学术界关注的主要是卢森堡对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问题的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编译局曾于1994年和2004年举办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哲学院曾于2006年举办“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随着对卢森堡思想的研究由政治到经济、文化的日渐拓展,国内相关的学术著述逐渐问世。
目前国内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卢森堡的政治理论中民主观的研究。第一是关于党内民主思想,贾淑品在《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一文中认为,卢森堡的建党思想中关于民主的见解阐明了民主的真谛。而学者周尚文和江乃兵在《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观》一文中则认为,卢森堡的民主思想——“自我集中制”本身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着许多不足,原因是卢森堡远离俄国革命实践,对俄国革命形势和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她对列宁的批评亦有许多不实之处。第二是关于卢森堡民主思想的定位及其影响问题。金寿铁教授在《罗莎·卢森堡论民主与社会主义》一文中,将卢森堡看作“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重新发现和确认卢森堡思想与马克思民主理想的深刻联系。张光明教授在《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和不足》一文中,通过对其民主思想的探讨,指出卢森堡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传统——自治社会主义传统的典范。
二是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与资本主义的命运的研究。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对其资本积累与对帝国主义、进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全球化趋势做了较为深刻的阐释。何萍教授立足哲学的宏观视野,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发掘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理论价值,认为卢森堡以资本积累为基础说明了帝国主义时代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指出了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中方法论层面——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论贡献和不足。另外,还有学者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阐释卢森堡的帝国主义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是卢森堡革命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研究。卢森堡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她的革命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受到国内学者关注。学者李佃来认为,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革命道路的历史思考。陈学明教授在《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兼评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一文中,以卢森堡与卢卡奇思想的承继关系为例,探讨卢森堡的总体性革命观的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对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周凡研究员则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论拉克劳与莫菲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一文中,由对卢森堡的自发性原则的探讨出发,阐明卢森堡的革命理论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界已对卢森堡的思想理论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国外对卢森堡革命思想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相对薄弱。国内学者对卢森堡革命理论的相关探讨,主要是注重对卢森堡的著述的个别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究卢森堡思想的原处话语语境,研究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独特性奠定基础。如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中总体性方法是探讨革命观的方法论支撑;自发性原则是探讨革命观的一个独特向度;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卢森堡和列宁之间的分歧的探讨,构成对革命反思的重要内容。但是,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究,诸如,如何认识科亨提出的卢森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里的分娩式论题的错误的克服?如何认识麦克莱兰所指出的:遭到列宁主义连续密集批判的卢森堡的自动崩溃论和自发性原则的宿命论客观主义倾向?进而如何理解和把握卢森堡的整体性的革命理论?等等。由此,可以认为,目前的研究尚缺乏对卢森堡的整体性革命思想的理论逻辑的全面阐释。因而,在比较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仍有必要将卢森堡思想放回历史背景之中,展开对卢森堡的整体性革命理论的深入探究。
三、结语
在比较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卢森堡思想放回历史背景之中,重温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研究卢森堡的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思想中带有原创性的革命见解,不仅可以借此厘清卢森堡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的承继关系,而且可以厘清第二国际理论家——卢森堡与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宁的革命观之间的分化、冲突的逻辑脉络,进而审理、呈示卢森堡革命观的独特性,辨明卢森堡的革命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解。而且,由于卢森堡探寻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不仅是她所处时代的争议主题,也是当代国际共运面临的实践难题。因此,研究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揭示其革命观的整体结构,以及她对社会主义革命所持的辩证总体观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为探索资本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
[2]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0.
[3]奥图卡·鲁本.罗莎·卢森堡对列宁“社会主义运动中实行党的极端中央集权”观念的批判[J].河北学刊,2006,(3).
[4][法]米歇尔·罗威,姜锡润,谢宜,译.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状态”的概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5]伊藤成彦.罗莎·卢森堡思想中的民族与国家[J].山东社会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