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抓好语文素质教育
2013-09-16李柏山
李柏山
【摘 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和综合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各门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规律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一 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师者教他们求知,教他们办事,教他们健体,但却往往忽视教会他们做人。小学阶段对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双基”水平上,而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为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文”与“道”统一,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要采用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序,首先让学生在初读、熟读、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有确切理解,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体会、领悟,进而吸收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因素,学生读不懂文章的字、词、句、篇,自然也不可能接受思想教育,学生只有对文章的思想教育因素领悟和体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技巧,每篇文章,每段文字,都有含义深刻的词句,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词句,选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熟读深思,仔细体会,达到语文教学有机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 注意能力素质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基础性,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重视研究学生怎样学,把培养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要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引导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学生转变为会不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每册、每单元、每课的教学中必须做到能力素质目标明确,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其智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学生的各项能力中,首要的是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其终身以益。施教之功全在授法,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会学生阐一知十,触类旁通,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掌握、运用学科知识的方法、技巧、要领等,然后以高效率获取新知识。
三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和是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对全面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很好地学习运用文化知识,获得优异成绩,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整体性和主导性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影响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等诸要素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必然产生最佳的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心理因素,而学习动机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要让学生把语文训练任务当成“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方面,教师要设法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把学习的需要同自己远大志向联系起来,使之转化为具有稳定性效应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需要”,使之转化为内在动机,前者通过班队活动完成,后者就必须在教学上充分体现,如在进行写话训练时选择班上的好人好事,学校每天的展会,要求写明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这样,学生说话、写话既有了明确的方向,又有“需要”的激励。
四 注意习惯素质的培养
就语文课堂学习而言,习惯素质包括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会思考才会学习,课堂上学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质疑、释疑,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在头脑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的词句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都参与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对于有些知识,教师即使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质疑、探讨也能分析理解,其效果可能比教师直接提问或答疑要好。实践证明,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知识面往往是狭窄的,而那些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其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较强。
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改革实践中创造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