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普及的思考
2013-09-16刘水波
刘水波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也是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文章主要对深圳福永基层群众文化普及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普及;管理
近年来,福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强街道”战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相结合、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提高,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城市公共文明明显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普及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国家建国六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也是如此。基层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显得越加重要,其不但丰富着我国主体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下,其发挥着丰富群众生活、思维及增强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工程,是文化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也是文化部门及工作者的长期而基本的责任。
对群众文化应当加强管理与优化,提高宣传力度,普及先进科学的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传播健康积极的基层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
2.构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要件
2.1 打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百花齐放
近年来,宝安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和谐幸福宝安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了机制。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街道一文化艺术中心一体育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建成10多个流动图书馆、街道共有公共文化设施70多个、体育设施100多个。以“阳光、辛勤、感恩”主题,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达300多场次。在街道主动服务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面貌: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蓬勃发展;街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福永杂技、福永醒狮、福永街舞等。
2.2 助推基层文化发展,文艺精品硕果显著
近年来,街道注重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发展亮点、打造精品,逐步探索出富有福永特色的文艺精品产出模式,即“小团队、小投入、小制作、夺大奖”。街道、民营演艺团体联动,出人员,街道采购产品和服务,市、区予以指导、协调与帮助,并采取政策倾斜和经费奖励,激励精品生产。街道积极组织创作,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如福永万福民工街舞队获得2011年央视春晚我最喜爱的节目特别类节目一等奖、CCTV第五届全国电视舞蹈比赛金奖、全国群星金奖等,社会反响巨大;福永杂技艺术团荣获国家级奖30多项、国际金奖3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2项,成为深圳市一张靓丽的艺术名片;福永醒狮队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省醒狮武术大赛金奖,2009年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比利,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2010年、2012年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南狮公开赛上福永醒狮都荣冠军。
2.3 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之花绽放福永
街道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和人文历史优势,坚持文化与产业“双轮推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每年安排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的思路,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凤凰古村保护性开发,凤凰古村是宝安乃至深圳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保护好凤凰古村是保护深圳历史文化底蕴、保护祖传家业和根基、保护人文自然资源。“浪尖小镇”项目,通过旅游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等创新模式。宝安台湾美食街落户凤凰村对带动福永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构建街道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及趋势
3.1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街道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含群文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完成选址、杂技曲艺大厦投入使用、完成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设施具备举办一流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能与街道未来发展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较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成为我街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手。街道通过加快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努力做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器材的完善工作,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每个社区从中心点辐射一公里内都有文化体育场地、场馆、活动舞台、阵地,使主旋律的文化宣传覆盖整个区域,每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文体活动场所。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将街道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按照人口密度或区域面积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足够的文化设施用地。加强大型居民小区,工业区的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每个社区拥有1个小型以上图书馆,每3万人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每个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每个社区都有一个传统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项目,并使之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和群众活动凝聚点,并努力创造条件使其传承下去。
3.2 文艺精品创作培育得到提升
坚持街道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加大对文艺精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文化艺术专项资金,统一规范街道投入的使用及管理办法,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采取项目资助、创作签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本土文艺精品、专业人员和文艺团体的保障扶持与宣传推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的保障、扶持和激励制度。二是积极扶持民营演艺团体,探索形成文艺精品创作的模式。在总结福永杂技团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民营演艺团体走街道扶持、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发展道路,形成“一团一特色、团团出精品”的格局;吸引更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创作,培养更多本土文化精英,推动文艺团体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并大力扶持民营演艺团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团队促精品生产,以精品促团队成长,建立起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活跃、健康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机制。新引进的深圳市楚风艺术团目前正在排练创作,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福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三是精心培育文艺精品,推动福永文艺精品走向全国。巩固和发挥街道初步积累的文艺精品创作优势,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众,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为题材,开展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创作,精心扶持生产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品力作。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各个艺术领域,不断提升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推出一批既有福永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高水准文艺精品,形成福永文艺品牌。
3.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
福永80多万总人口中,95%以上是外来劳务工。针对工业区和劳务工租住区域缺乏文体设施,企业和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较少的状况,不仅要按照市、区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广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电影进社区、美术书法摄影展、文化讲座、节庆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演等面向百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组织流动展览馆、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等到社区、外来工集聚厂区开展流动系列服务。针对95%的劳务工,把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丰富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提升外来劳务工文化素质上。一是扶持参与热情高、文化基础好的企业开展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把送文化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有实力的文化服务公司合作,组织人员对企业文化需求进行调查,按企业和员工实际需求定制文化节目,达到既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又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效果;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向企业送文化的同时,培训企业文化骨干,建立企业文艺团队,在员工中普及文化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4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发展文化
明确街道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根本职责,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和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入;探索公益性文化社会办、经营性文化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推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积极推动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团体,促进福永民间文化团体蓬勃发展;积极采购文艺院团的优秀节目到社区、企业展演。每年采购优秀节目下基层不少于20场次。
3.5 开展文化人才培育
牢牢确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特区一体化要求,研究出台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更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学习培训基地,加大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街道文化人才较为缺乏的状况;根据街道基层文化人才分布特点,除了加强“编制内”人才的培养外,重点是发现和培养“编制外”人才,建立编制内外人才的联动培养机制和“编制外”人才网络,发挥“编制外”人才在福永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根据街道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健全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认定标准,改革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等方面给予优秀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倾斜,以高薪聘用、重新建档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懂得市场运作、文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4.结束语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发挥了丰富群众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的巨大作用。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及普及,不仅对展示地区形象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步的基础。作为地方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惠荣.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群文天地,2012(12)
[2] 燕海荣.浅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途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