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

2013-09-16章思初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

【摘 要】本文介绍了智慧校园的内涵与外延,分析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并系统阐述了引人智慧校园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的影响,提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智慧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教学管理平台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将人、设备、环境及资源的几大教育要素以及社会性要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独特的校园系统。它的技术基础是校内互联网(局域网)、物连网、传感网的一定程度上的互相联动,即校园内部的“三网合一”。其外延主要包括智慧校园有别于一般信息化校园的几个特点: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整合、随需应变、运转高效。

具体来说,就是对校园中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处理和分享,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校内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整体感知,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通过整合教学、教务、学生、科研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使学校管理及服务智能化,减少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损耗,促使办公自动化、沟通快捷化、服务个性化,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相关的人员、设备、信息管理等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事、物之间方便、快捷、流畅地互相联通;通过有线、无线、移动网络无缝融合覆盖建立的网络环境,容量弹性大、扩展性好,便于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为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服务。

长久以来,学校(尤其是建设经费相对有限的高职院校)内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一贯是割裂开来的,而用户却陷于大量反复认证和线上数据与线下现实不匹配的困境中。构建智慧校园可一次性解决以上困境,将高校各种资源普遍互联,实时监控,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目前,基本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或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规模差异性,对于一些处于较小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充裕的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完全信息化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同时,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在教务管理中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从“数字化”到“网络化”的跨越或不完全的“网络化”阶段。总体而言,其中主流的实现模式是B/S模式,多数以ASP.NET、J2EE、Ajax等平台为基础,数据库以Oracle和MS-SQL为主,以模块化的方式实现所需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各高职院校基本大同小异,核心是对教师、学生、专业、班级、课程、考试、成绩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迎新报到系统、自(手)动排课系统、考务/成绩管理系统、教材/教学资源调度系统、教师课时核算系统、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综合信息查询/发布系统以及系统自身包括用户角色权限等的设置模块。在这些模块化的功能系统中,多数院校已经打破了“信息孤岛”,大量全校共用的数据是经由统一数据库(如用户身份信息和权限认证)获取或者通过中间层获取元数据(如教学资源信息从图书馆数据库获取);但在“智慧化”程度上还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的获取依然主要依靠人工录入。除了如教师学生个人信息之类的基本信息确实需要录入外,某些“次生信息”也依旧依靠人工录入的方法采集。

2.现实对象的状态变化不能第一时间反馈为数据信息的变化。典型的例子是教学资源的调度(如机房和实训场所设备)往往因课程安排的临时变化或设备意外故障在同一时间出现突然紧缺和空置的情况,但该信息却不能在教学管理平台上有所反映,其结果往往是迫使校方增加冗余,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

3.用户在网络上即使监测到非良性的现实对象状态,却无法通过网络改变。如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摄像头随机抽检授课情况,作为教学质量测评的参考,但即使发现授课情况不良,却依旧需要通过人工的方法现场干预,无法通过网络提醒授课教师。

4.用户登录的网络物理限制较大,弹性较小、自动化程度低。虽然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但一般都是基于校园局域网(内网)/校园门户(外网)的登录平台,当用户脱离有线或室内wifi环境,使用ISP的移动网络时,统一身份认证就必须要重新登录,这在外聘教师较多,多校区成为主流的高职发展模式中显得矛盾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智慧校园的引入对教学管理平台的新一轮建设就成为一个亟待实施的举措。

三、智慧校园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智慧校园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大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真正“一卡通”带来的教学信息获取的智能化。当校内新员工入职,当新生进入大学校园,便将他们的手机利用物联网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内置ID芯片,手机从此成为他们在校园中的身份识别及支付终端。之后无论是上课、上机、实训、体锻,考勤不再需要点名签到,ID芯片和门禁系统可将每位同学的实时考勤信息准确无误地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也可以将每位教师的授课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

2.用户对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的感知能力大大增强。对于教学资源,无论是图书馆藏书、实验器材、电教设备、实训设施、机房计算机等均可通过置入芯片接入校内物联网。教师和校方可以通过校内物联网清楚了解各类教学资源的状态,及时对授课计划和课程安排做出调整;学生可以通过校内无线网络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实时接收此类信息,而校方也可以通过ID芯片了解学生的实时位置变化,做出合理安排。

3.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对现实实体操控和调整的能力。从教室、实训场所、图书馆、机房到实验室等,智慧校园使用户只要拥有权限,不仅能采集智能物品、传感器和激发器的数据,而且可以实现物品的相互连网,方便用户从任何地方通过多种方式,如email、短信、即时通信系统等,对其进行控制。教师必要时甚至可以远程遥控授课,完成针对实物的实训类教学;同样,教务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远程监测和实时干预此类教学的进程。

4.用户身份认证可“证随人走”。随着手机和ID芯片成为身份认证的替代标识,配合校园局域网的无线覆盖,大多数时候用户不再需要重复进行“用户名-密码”的登录,而是由ID芯片代为登录。同时,随着大量传感器的运用,甚至在大量场合连“刷卡”这一行为也省去了,如课前教室和机房的教师计算机会自动识别教师ID芯片,联网与课程信息核对无误后自动以该教师权限登录,课后自动注销并将该教师课时数增加至课时核算系统中。

由此,智慧校园基本解决了“网络化”时代的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矛盾,当然智慧校园本身的建设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有待技术和理念发展创新中进一步解决。

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的智慧化路径

在智慧校园引入的过程中,首先需明确的一点是:智慧校园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针对性很强的项目或工程,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惟有进行全面的智慧化改造,智慧校园的真正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也就摒弃了由某一校园信息化系统如教学管理平台单打独斗直接出效果的路径,而是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

1.由基础至应用的原则。智慧校园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信息的相关性,即能够无论时间、地点,用户和对象及其之间信息交互无碍。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必须的:一是高速、稳定、便利的网络环境,二是物联感知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此之上,才能实现如智能门禁、无缝登录、远程测控等智慧化功能,而教学管理平台的应用则是在这些功能基础上的更上一层,应当是由基础至应用,整合学校其它对基础也有需求的信息化系统的要求,逐步推进完善智慧校园。

2.20%投入产生80%效果的原则。智慧校园的建设覆盖面广,投入大,故而很难面面俱到。对于经费普遍不宽裕的高职院校而言,这时候就需要立足自身条件,选取一些不仅教学管理可用,其它系统也可用的应用优先投入,争取能很快让大多数师生受益,增强资源投入的性价比。切忌在某些应用的细节方面精益求精,造成大量不可见的“沉默成本”。

3.局部配合整体的原则。无论教学管理信息化对一所高校而言多么重要,在整个高校的建设中始终是处于局部的范畴,智慧校园建设又是一个特别强调整体建设、整体收益的系统工程。由此,教学管理智慧化未必必须在整个智慧校园建设中一马当先,必要时配合其它系统优先完成一些基础性或更急需的智慧应用,只要大方向一致,那就不仅可行,而且应当。

参考文献:

[1]周洪波.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邹生,何新华. 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刘启新,沈李强等.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 [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6]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6

[7]徐春林.高校校园物联网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作者简介:

章思初:(1981.8—),男,籍贯上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和软件开发。

课题项目:

本论文为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学校教学管理平台再开发问题研究》中的成果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研究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