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引领下的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浅析
2013-09-16胡祖生
【摘 要】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是当今高校党组织和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崭新课题。因此,只有积极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创新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既具有较强政治素质,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本文根据十八大报告以及中央领导同志、教育部长等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对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要推动党建工作进行那些方面创新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建工作的理念要创新
党建工作理念创新,就是按照中央对高校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定位和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正确领导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这个高校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结合,主动地践行“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就是要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一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就是要适应新的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围绕学习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成才”的学生党建工作定位,促进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紧密结合,推动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
(二)党建工作的机制要创新
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就是着眼于制约党建工作发展上水平的关键问题,紧密联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按照学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和组织定位,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是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才能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把党的组织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团队的力量,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把党员义务进一步转化为工作的职责,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一是要紧密联系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断完善目标机制和决策机制,实现党建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党建工作决策与中心工作决策的有机结合;二是要紧密联系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定位,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和廉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三是要紧密联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表彰机制,切实发挥考核评估与激励表彰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三)党建工作的载体要创新
推动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是党建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推动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一是要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和方式,进一步优化“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的内容设计,不断提升党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水平和辐射力;二是要不断创新党员活动、服务的载体和形式,把党建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同党员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员活动与党员服务的实际效果;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党组织要重视这种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学校和院系自身的资源为支部活动创造条件,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载体,比如:英雄人物纪念碑、历史纪念馆、校史馆、博物馆等都是实施支部生活的好载体,在参观活动的过程中,能重温历史,使学员得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走出去以历史为依据,挖掘内涵,创新形式的教育往往最能够得到党员的欢迎,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最为明显。
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要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科学谋划、科学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约束,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对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要专门部署、专门捡查。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培养计划、工作步骤、发展进度做出明确安排。落实发展党员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把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对各级党组织目标管理和检查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组织年度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布置和督促检查、院系党组织贯彻落实的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责任体系,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育,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高校党委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基层支部建设为重点,立足实际,常抓不懈,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八大报告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大学功能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刻领会十八大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部署,解放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创新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好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密不可分,与国家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必须从国际大环境、改革开放大格局、社会发展大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从巩固执政党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认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
倾向,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思想观念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要创新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校就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坚持以“爱国、改革、自强、科学”的精神为引领做好思政工作;就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是要把学生自身成长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党委把立德树人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党组织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快适应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要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出发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其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了解、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是要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做体现了十八大报告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观点,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因此,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的前提。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1、课堂上的互动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越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越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只有“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素质,而且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广泛运用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中生动的案例,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同时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中的互动
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党建工作好经验多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是各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请高校名师、党内专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或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创新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高校党组织如何围绕这个目标,进一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我个人认为有两点格外重要:
1、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切实在全社会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高校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2、进行创新意识教育
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了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样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敢想、敢干,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发明创造有兴趣、有干劲。这就需要党组织与思政工作者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一个大系统中来研究。培养创新人才,要在提升教育系统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拥有“知识库”、“智囊团”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靠前”指导,放手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专业与实践,上课题、做项目、搞研究,使创新思维尽快形成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出真正的效能,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5-14.
[2]杨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浅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8年04期42-44页.
[3]胡祖生.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工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载体和实践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2年第17期.
[4]李纪恒.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云南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0日.
[5]郝秀芬.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