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第3代头孢菌素对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2013-09-15周迎端
周迎端
(重庆市永川中医医院检验科,重庆 402160)
肠杆菌科细菌是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手段的增加,肠杆菌科细菌成为院内感染越来越重要的病原体[1]。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多,细菌对其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及时了解本地区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率及发展趋势,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减缓耐药菌株的出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就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3种第3代头孢菌素对临床分离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1年8月至11月永川中医医院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各30株及阴沟肠杆菌22株,其中来源于痰标本50株、尿标本11株、分泌物标本9株、其他标本12株。所有菌株鉴定均采用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分析仪。
1.2 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试验所用抗菌药物纸片[头孢他啶(CAZ),头孢曲松(CRO),头孢哌酮(CFP)]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试验结果严格按照NCCLS推荐的标准进行判断。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为质控菌株。
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
按照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确证法进行检测。将头孢他啶(30μg)、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μg/10μg)、头孢噻肟(30μ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4种纸片均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贴于均匀涂抹好菌液的M-H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16~18 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当两种药物中任意一种加克拉维酸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不低于5mm时,可确认为产ESBLs菌株。采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及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为质控菌株。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产ESBLs菌株22株,阳性率为36.67%,其中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出率也均为36.67%。
表1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3种头孢菌素的耐药情况
表2 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耐药率比较
3 讨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据国内多家医院报道,其占总分离菌的47.98%~79.30%[2-3]。其中肠杆菌科细菌目前在临床感染中仍占主要地位,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关注。2002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统计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在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感染中占第2~4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2]。
表1显示,头孢他啶对3种肠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P<0.05),后两者则无明显差异(P>0.05);3种头孢菌素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优于阴沟肠杆菌。故在治疗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时,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可作为经验用药,但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使用,且不宜作为治疗阴沟肠菌的经验用药。
ESBLs是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表2显示,非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远低于产ESBLs菌株(P<0.01),说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ESBLs,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5]。该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菌株检出率较高,为36.67%,与詹贞芳等[6]报道的检出率接近,应引起临床及相关实验室的重视。从表2还可看出,产ESBLs的菌株对3种第3代头孢菌素存在一定的敏感性,但根据规定,只要确认为产ESBLs的菌株,就应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报告为耐药。因此,应重视和加强ESBLs的检测,以提供正确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这与其持续高产头孢菌素酶(ApmC酶)有关[7],在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该菌感染时易造成继发耐药。因此建议,在明确为阴沟肠杆菌感染后,应限制头孢菌素的使用,以免诱导高产ApmC酶阴沟肠杆菌的产生。
临床应重视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同的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不同,一种细菌往往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对于感染患者,应重视病原菌学检查,如果感染和可疑患者在治疗前均常规选送标本培养,可望提高细菌药物敏感性的真实性,使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盲目性,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结果的指导,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扩散,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1]段建春,吕晓菊,宗志勇,等.21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检测及耐药性调查[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7):404 - 406.
[2]文细毛,任 南,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41-242.
[3]沈少卿,蒋 虹,许文芳.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16,322 - 324.
[4]Luciene ARMinarini,Ana CGales,Izabel CV Palazzo,etal.Prevalence of Community-Occurring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bacteriaceae in Brazil[J].CurrentMicrobiology,2007,54:335.
[5]Shah AA,Hasan F,Ahened S,etal.Characteristics,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of emerging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illiproducing extended - spectrum beta - lactamases[J].ResMicrobiol,2004,155:409.
[6]詹贞芳,刘旭忠,谢必会,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8-39.
[7]吴伟元,陈民钧,王 辉.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SBLs)检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