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合肥与苏州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2013-09-14汪晓梦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合肥市苏州市合肥

汪晓梦

(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230022;2.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230031)

一、合肥市和苏州市科技创新资源比较

合肥市是中部地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邻。它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省的第一大城市,合肥也是国家确定的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合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最高等级的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三者均为国家“大科学工程”)。拥有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则有闻名海内外的“九校联盟”成员,“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平台”高校:合肥工业大学;综合性“211工程”高校:安徽大学;军事院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合肥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唯一一个有3所国家实验室的城市。

合肥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独特的创新能力。截止2009年,合肥现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100所。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2人,在中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5余万人。

苏州市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行政级别虽为地级市,却享受部分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经济总量全省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它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中心,也是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29所,知名高校有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苏州职业大学。

二、合肥市与苏州市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设置与数据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设置

从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两方面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需要,设立如下评价比较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即母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投入指标(y1)、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y2)、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y3)、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政府资金(y4)。

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即子因素包含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x1)、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x2)、大中型企业利税总额(x3)、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x4)。

由于目前各地统计年鉴的目录与口径不尽相同,数据源有限,只从政府和企业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评估。

技术创新投入(母因素)与产出指标(子因素)的设置如下: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的政府科学技术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在技术创新中的效果;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能够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状况;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研究开发的情况;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政府资金,能够总体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效果与政府资金的关系。

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中的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创新关系密切,标准客观,变化缓慢,是一种很好的反应技术创新产出的可靠指标。新产品产值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大中型企业利税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强弱;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合肥市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母因素和子因素数据分别来源于《合肥统计年鉴》(2006~2009年)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9年)。

表1 合肥市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母因素和子因素

同样,苏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母因素和子因素数据分别来源于《苏州统计年鉴》(2006~2009年)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2 苏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母因素和子因素数据

(二)改进的灰色关联度

关联度是指对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度量。它是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和工具,用来判断出子因素对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该因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1]。

分析计算过程如下:

参考数据列都是时间序列,常记为X0,X0(k)是不同时刻的值所构成的,记第一时刻的值为X0(1),…,第k时刻的值为X0(k),每个数列在各时刻的值构成一各n 维向量,如 Xi=(Xi(1),Xi(2),…,Xi(n))是第i个数列向量。

改进的关联度是通过平均值处理这种信息集中处理的一种方法[2]。

(三)关联度数据表

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计算出合肥市与苏州市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母因素与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合肥市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关联度数据表

工业0.92 0.75 0.92 0.84 0.88 0.67 0.86 0.79企业科技经费 0.87 0.71 0.92 0.96 R&D经费支出 0.89 0.74 0.97 0.88政府资金政府科学投入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企业利税总额 总产值

(四)技术创新的灰色关联分析

从合肥市和苏州市科技创新的关联矩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政府科学投入与专利申请数的关联度分别是0.76,0.88,相差0.12,可见合肥市的政府科学投入在专利方面的作用比苏州市要差得多。政府科学投入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0.71,0.67,两者相差不大。合肥市与苏州市的科学投入与企业利税总额关联度依次是0.56,0.86,二者差距很大,达到0.30。说明政府科学投入在企业利税总额的效用,苏州市比合肥市要强大得多。考察政府科学投入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合肥市又落后于苏州市[4]。

2、合肥市企业科技经费与子因素的关联度分别是:0.85,0.90,0.77,0.93。苏州市企业科技经费与子因素的关联度分别是:0.87,0.71,0.92,0.96。合肥市只有科技经费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比苏州的高0.19,说明合肥市的企业科技经费对新产品的贡献大得多。企业科技经费与专利申请数、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与苏州市相当,差别比较小。合肥市的科技经费对企业利税总额的关联度与苏州市相比,相差0.15,表示合肥的科技经费对企业利税总额的作用也是落后于苏州市的。

3、合肥市R&D经费支持与子因素的关联度依次是0.74,0.82,0.79,0.74,而苏州市 R&D经费与子因素的关联度依次是 0.89,0.74,0.97,0.97,0.88。合肥只有R&D经费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比苏州高一点,其他对应的关联度还是比苏州的低,相差高达0.18。

4、合肥政府资金与子因素的关联度和苏州市对应关联度指标相比较,仍然除了政府资金与新产品关联度合肥市比苏州市高之外,其他指标都是远落后于苏州市的。突出的是在政府资金与企业利税总额关联度上,合肥与苏州比较,竟然相差0.24。说明合肥政府资金在企业利税总额收益方面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

总的看来,合肥科技创新的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除了母因素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比苏州市的高以外,其他因素之间的关联度都比苏州市的低,有的差距还比较显著。

三、关于提高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合肥虽然是久负盛名的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城市之一,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但在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却比苏州市这样一个地级市要差得多。这个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和思考。如何走出这样窘迫状况,如何在科技创新中脱颖而出,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名湖,创新高地”,从“合肥制造”到“合肥创造”再飞跃到“合肥智造”。根据合肥市与苏州市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灰色关联度的数据分析,结合合肥市情,鉴于与苏州市的比较,就如何提高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对策。

(一)开展政府科学技术投入资金的综合效益的科学研究

合肥市2009年的科学技术投入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企业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0.76、0.71、0.56、0.66;而苏州市2009年政府科学技术投入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企业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0.88、0.67、0.86、0.79。

苏州市政府科学技术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高于合肥市,说明苏州市财政资金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比合肥市做得好。因此,建议开展合肥市与苏州市科学技术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合肥市情,找出具有科学根据的资金预算安排模型,指导财政部门科学安排科学技术资金预算。同时要进行政府科学技术资金的综合效益分析[5]。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和效益优化

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成果的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各项投入。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一要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返还比例;二要调整现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资金奖励政策;三要调整政府技术创新能力专项资金投入方向;四要创新政府科学技术资金投入方式。但政府不能一味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防止企业减少自身投入,出现资金的“挤出效应”,造成企业创新依赖政府资金投入的现象。此外,加大企业科技融资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利益分红[6]。

合肥市的企业科技经费与创新产出灰色关联度关系,总体上没有苏州市的效用大,这要找出原因,进一步优化创新资金绩效。

(三)优化“产、学、研、政、金、介”科技创新链条,理顺科技创新通道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制定科技规划。做好科技创新资金预算,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同时要制定科技奖励政策,激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要进行科技创新风险和绩效评估,做好科技创新的监控与监测职责。开拓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的结合。合肥市要加大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用好环境、好待遇和好制度留住高端人才。提供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创造科技创新氛围,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合肥要打好“科教基地”品牌,充分挖掘科技资源,联合高校创新优势,走出科技创新特色道路。保障科技链条顺畅运转,理顺通道。在这方面一定要向苏州市学习取经。对合肥的R&D开展科学调研,进一步提升R&D效益。

(四)优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探索出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模式。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结合经济数学应用模型,完善科技统计数据,参考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估方法,找到具有合肥科技创新特色的评估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科技创新活动[7]。这需要财政局、科技局、统计局、科技协会共同努力。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科技奖励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最大效用地利用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此全面推动合肥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进步中的主导和先驱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小结

从灰色关联度角度评估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低于江苏省的地级市苏州市,这个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合肥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迎头赶上苏州市,一方面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拓宽科技资金融资渠道,理顺创新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投入产出的科学研究。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许香存.基于灰色理论的外资利用的定量分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汪晓梦,刘家保.合肥和南京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105-107.

[4]汪晓梦.我国中东部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建议[J].学术交流,2013,(2):72-75.

[5]陈永清.我国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1,(1):54-59.

[6]吴 伟.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辽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1,(8):62-64.

[7]丁东洋.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2):52-55.

猜你喜欢

合肥市苏州市合肥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