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09-14张学春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省经济社会安徽

张学春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1]。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农民外出务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笔者就不进行过多的转述和评论。这里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外出务工问题虽然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还是从全国的宏观层面对农民外出务工问题的某个角度进行研究,而对农民外出务工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了。实际上,农民外出务工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安徽省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外出务工大省,并且位于中部地区。研究分析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可以分析研究农民外出务工给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外出务工给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安徽省情,研究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其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以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安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4202元增加到7160元(表1),2012年是2008年的1.7倍。2008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1738元,2012年是2780元,2012年是2008年的1.6倍。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外出务工人数越来越多,务工收入越来越高,将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这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2年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均以两位数上涨速度增加,全省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3年前的3.1∶1下降到2.9∶1,数据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

(二)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给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2012年,安徽全省从业人员是4206.8万人(表2),比2008年增长了29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531.2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61.6万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107.3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138.6万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568.3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13.8万人。数据显示,2002~2012年,安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总体趋势是下降的,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一直是下降的;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一直是上升的,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一直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脱离第一产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这不仅大大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2008~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分别为40.5%、42.1%、43.2%、44.8%和46.5%,数据反映出安徽省城镇化率在不断地提高[3]。

表1 安徽省农民收入 (单位:人民币 元)

表2 安徽从业人员构成

(三)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安徽地处中部地区,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现代化对安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安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土地资源相对稀少,形成广大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这不仅限制了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向非农产业寻找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可以促使农村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用,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为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安徽的农民外出务工,大多是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等经济社会较发达地区,他们在经济社会较发达地区工作的同时,也受到较发达地区文明环境的影响,慢慢地,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实际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向往者、学习者和传播者,他们向往较发达地区优越的生活条件,学习较发达地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并把这些先进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技术传播到农村老家,这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重视子女的教育,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提倡文明新风等等。

(五)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安徽要想实现全面现代化,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消费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外出务工的农民,随着务工经验的不断积累,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提高了他们向市民转化的能力,加速他们市民化进程,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有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学到了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更新了现代的观念,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农村老家创业,极大地发挥城镇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农民外出务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农民外出务工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是农民外出务工大省,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外出流动人口为1611万人(表3),其中,流动到省外的人口为1038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573万人。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外出务工农民,他们是农村人口中相对优秀的人才,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病残者。由于农村缺乏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只能采取粗放式生产经营,甚至会出现土地抛荒等现象,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表3 安徽外出流动人口 (单位:万人)

(二)农民外出务工产生“留守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民外出务工,伴随着产生了“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留守问题”。“留守妇女”由于丈夫的外出务工,她们教育子女的责任和赡养老人的负担更大更重,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大,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5]。“留守老人”由于子女的外出务工,他们要承担照顾孙辈的生活,并且与子女交流较少,他们的情感需求难以满足,他们有时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病时缺少照顾,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再加上与亲人交流较少,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困惑和问题无法找父母沟通和解决,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发育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另外,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都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民外出务工带来“大城市病”的困扰

大规模的农民外出务工,给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安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外出务工农民过多地集中在大城市就业、生活,也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恶化、城市贫富两极分化等“大城市病”的问题。大量的外出务工农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他们虽然实现了地域转移和就业转移,但是并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处于“半城市化”的尴尬境地和城市社会的最底层[6]。“大城市病”问题给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困扰,成为城市行政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发挥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促进安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农民外出务工是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为安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和谐发展服务。

(一)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安徽是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农民城镇就业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加速安徽的崛起。只有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和完善与中部经济崛起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才能构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科学的城镇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有利于解决城镇“贫民窟”问题,有利于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安徽在协调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根据安徽的具体省情,积极探索出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发展道路。

(二)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安徽人多地少,人地之间的矛盾非常紧张,这也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安徽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不能盲目模仿其他省市的模式,要因地制宜,根据省内不同地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走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道路。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力争在全省出现“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外出务工农民在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有些想回到家乡创业,参加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是安徽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安徽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这些回乡创业者,在政策、信贷服务上要给予优惠条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知识和观念等,让他们带领家乡的农民共同发展本地经济,为安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安徽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依靠这些有技术、有资金、有知识、有思想的先进劳动者[6]。

[1]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中安在线.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EB/OL].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3/01/004805117.shtml.

[3]安徽统计信息网.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6.5%[EB/OL].http://www.ahtjj.gov.cn/news/open.asp?id=37677.

[4]许彦彬,刘庚常.农村劳动力过量转移的原因和对策[J].西北人口,2007,(2):51-54.

[5]张 原.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及其家庭福利效应[J].农村经济问题,2011,(5):39-47.

[6]朱延岚.湘西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析[J].西北人口,2008,(3):77-81.

猜你喜欢

大省经济社会安徽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制约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