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3-09-14马维青王国娟胡国平吴德云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安徽合肥230031
吕 芳,司 玮,马维青,王国娟,胡国平,刘 皆,张 强,吴德云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观察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左前臂、腰椎及左髋关节骨密度测定结果,以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均除外甲状腺、甲状旁腺、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及糖尿病病程,测定空腹C肽(F-CP)、血碱性磷酸酶(AKP)、尿微量白蛋白(ALB)等,并由专职人员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左股骨颈(Fem Neck,FN)、股骨粗隆(Troch)、瓦氏三角(Wards tri)、腰椎(L2~L4)、左前臂远端(Dist)及近端(Prox)桡尺骨骨密度。根据颈动脉IMT检查结果将130例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66例和无颈动脉硬化对照组64例。按照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IMT大于1.0 mm即为颈动脉硬化,IMT虽低于1.0 mm,但有斑块者也诊断为颈动脉硬化。
1.2 仪器和方法:血碱性磷酸酶(AKP)等用日本产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肽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彩超使用美国产Philips iU22飞利浦智能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检测,骨密度测定采用GE公司生产的ADVANCE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所有指标均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显著性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准定为P=0.05。两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单一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病程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硬化组 Troch、FN、Wards tri、L2、L3、L4、L2~4及左前臂Prox的 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前臂Dist的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将Wards tri、L2~L4及Prox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BMI、F-CP、AKP、尿 ALB、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等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年龄、颈动脉硬化、AKP负相关,与BMI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F-CP、尿ALB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BMI(kg/m2) 病程(年)Troch FN颈动脉硬化组 66 60.6±11.3 25.6±4.0 7.4±5.5 -0.88±1.32 -1.36±1.17对照组 64 60.4±9.16 25.5±3.2 4.8±3.5 -0.66±1.05 -1.06±1.00 P值0.254 0.187 0.000 0.001 0.000组别 Wards tri L2 L3 L4 L2~4Dist Prox颈动脉硬化组 -1.86±1.22 -1.17±1.36 -1.11±1.47 -0.94±1.38 -0.85±1.29 -0.35±1.04 -2.84±0.81对照组 -1.38±1.07 -1.07±1.35 -0.88±1.47 -0.68±1.54 -0.67±1.33 0.06±1.04 -2.36±1.02 P值0.000 0.000 0.000 0.018 0.001 0.078 0.000
表2 骨密度与颈动脉硬化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有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胰岛素缺乏导致骨矿物质代谢异常有关。胰岛素可促进骨合成代谢,同时激活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导致细胞外基质酸化,促进骨钙素脱羧基活化,活化的骨钙素反过来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胰岛素被认为是联系能量代谢和骨代谢的重要分子[1]。最近尚有研究证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存在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受体(GIPRs),其在调节骨骼重塑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增生、阻止其凋亡使骨形成增加,从而影响骨代谢,故这些激素可能是联系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重要物质[1]。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亦可能与高尿糖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尿钙、磷丢失过多从而引起血钙、磷下降,继发甲旁亢致骨钙动员,骨量下降有关。但本研究发现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糖尿病病程及空腹C肽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不符,可能与本研究未排除研究对象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干扰有关,如某些糖尿病患者口服钙剂及使用活性Vit D3,同时调脂药物如他汀类在调脂、稳定硬化斑块同时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而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PPAR-γ的激动剂,长期口服也可干扰骨代谢。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变性质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OP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联系,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症[2]。姚麒等研究也发现,随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骨密度呈下降趋势,髋部骨密度较腰椎股动脉更为明显[3]。本研究发现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颈动脉硬化负相关,与上述研究相符。
动脉粥样硬化和OP负相关的可能机制:其一,动脉粥样硬化和OP有某些相似的或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子,如胶原蛋白1、黏蛋白、骨桥蛋白与骨结合素,其可影响骨形成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雌激素缺乏导致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增加,这些因子导致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降低,进而引起骨丢失,而这些发生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都能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绝经、老年、血脂异常、氧化应激、炎性反应、高半胱氨酸血症等也似乎与OP的危险因素相似[4]。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和钙化损伤区含有多种骨基质蛋白和成骨细胞标志物,从而推测血管壁钙化与骨矿化作用存在某些内在联系,目前认为护骨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RANK)途径与两者发病有关,OPG由成骨细胞前体和间质细胞产生,他竞争性抑制RANK与RANKL结合,从而抑制成骨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前体分化、存活与融合、抑制成熟破骨细胞活化,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其可能机制二是血脂代谢紊乱,姚麒等研究发现,血脂代谢紊乱不仅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对骨代谢同样存在影响[3]。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骨量减低究竟有无内在联系,积极降糖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能否延缓骨质疏松进程至今仍有争议,尤其是动脉硬化伴骨质疏松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有必要关注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发病的共同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将有助于提高老年病的综合防治,是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 李任远,许 雯,夏 旋,等.能量代谢激素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5):301.
[2] 苗东风,刘广盛,李德权,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伴骨质疏松症[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12(5):341.
[3] 姚 麒,余晶波,张秀珍.老年男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6.
[4] 刘 丰,林添海.心血管疾病与骨质疏松[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