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不同应用方法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影响
2013-09-14李海燕山东济南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399
李海燕,杨 立(山东济南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399)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我国医疗开支的主要疾病之一[1]。有调查显示,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因素中,约有2/3与冠心病和中风有关。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是没有糖尿病的人的5倍。强化血糖控制,使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控制水平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2]。胰岛素是作用最强的降糖药物,但是当前胰岛素应用种类众多,应用方法也不一样[3]。笔者为此具体探讨了胰岛素不同应用方法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纳入标准:病程3个月以上;年龄18~75岁;BMI<35.0 kg/m2;自愿参加;排除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男48例,女32例;年龄36~82岁,平均(56.62±3.55)岁;病程1~12年,平均(3.69±0.36)年。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赖脯胰岛素(丹麦诺和诺德公司)餐前5 min皮下注射。对照组应用人胰岛素诺和灵R(丹麦诺和诺德公司)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两组同时睡前应用甘舒霖N笔芯,22:00皮下注射。两组都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与血红蛋白(Hb)值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趋势。②观察两组的低血糖不良反应情况,低血糖判断标准:餐后血糖<9.9 mmol/L并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8.0软件进行分析,低血糖发生率对比采用χ2检验,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低血糖发生率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变化: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低血糖不良反应情况:经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5%(2/40)和17.5%(7/40)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变化对比(±s)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血红蛋白(%)对照组 治疗前 11.85±2.68 10.32±0.69治疗后 8.44±1.85 8.69±0.25 t值 6.212 5.125 P值 <0.05 <0.05治疗组 治疗前 11.92±3.25 10.33±0.69治疗后 7.11±0.72 7.32±0.69 t值 11.694 10.622 P值 <0.05 <0.05
3 讨论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乃至唯一的药物,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同时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是人体内必须的激素,当人体内缺乏了就应该补充,唯一的不良反应就是低血糖风险,不会造成胰岛素的依赖,就像人体对水依赖的道理是一样的[4]。赖脯胰岛素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生成的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物质。本文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与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赖脯胰岛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本文两组分别有2.5%和17.5%的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应用赖脯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血糖与血红蛋白含量,同时低血糖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1] Dailey CE.Early Insulin: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Strategy[J].Diabetes Care,2005,28(2):220.
[2] 胡肇衡,高月琴,卢纹凯,等.高血糖状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4):235.
[3] 毕艳孙,卫 平,翁建平.初发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抵抗改善的可能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84.
[4] Masoudi FA,Inzucchi SE.Diabetes memtus and heart failure:epidemiology,mechanisms,and pharmacotherapy[J].Am J Cardio L,2007,99(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