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关身心,“双心医学”语境中的中西医“情志问题”——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印生教授

2013-09-1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赵萌萌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双心心血管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特约记者 赵萌萌

2013年2月2日,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印生教授在发言中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记者了解,在近些年方兴未艾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领域内,吴印生教授曾在“人的情志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方面有着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在这次研讨 “双心医学”的专题会议进行期间,本刊记者就这方面的话题,对吴印生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从远古开始,盘点先贤们的“心身医学”履痕

采访一开始,吴印生教授就直奔主题。他首先介绍说,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多数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见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吴印生教授简要提出:“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切相连的。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先贤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了。”吴印生教授首先谈及了中医学在这方面的认识。他接着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致病关系,并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等的观点,这应该算是“心身医学”最早的理论雏型。

吴印生教授举例说:“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据史料记载,由于周瑜讨荆州惨败巴蜀,一气之下口吐鲜血而亡,临死之前还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此外,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了头的典故,很多人也都知道。伍子胥之所以‘一夜白头’,实际上就是在楚平王的重兵追杀、又把守着他必须经过的昭关,忧思过度而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的……”

吴印生教授的话题由上古时期的中国转到了国外:“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医学鼻祖、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作了关于心身在疾病发生中密切相关的论述。但人类把‘心身医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学术研究,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1920年,著名生理学家Cannon经实验证明了一种化学物质在情绪与器官功能的关系上担任了媒介,并称之为交感神经素、即肾上腺素。当外来压力引起个体情绪改变及应激反应时,表现出类似各种动物面临危及生命袭击时所作出的本能反应——‘战斗或逃跑’,由此分泌大量这类物质。他还认为,人在遭受压力时,可产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一系列反应,并将这种系列反应称之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如果这类综合征调节成功,就恢复平衡;一旦调节失败,就会产生疾病、衰竭甚至死亡。”

吴印生教授认为:“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从实验的基础上由Dumbar医生提出了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的科学概念,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身医学会’,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这种概念一提出来,实际上就标志了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的诞生。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又提出:‘心理心血管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开始专门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而‘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意味着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并成为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明显标志,这也是医学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结果……”

中西医结合,提高“双心医学”认知度及诊疗水平

在采访中,吴印生教授阐述说:“很多临床资料表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而且常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但目前的大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已成为人类疾病的‘精神疾病时代’。虽然冠心病仍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但人类社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其产生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欧美国家的冠心病发病率下降了50%,而我们国家急性冠心病的死亡率30年来从30%下降到5%以下。然而,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冠心病一些不恰当的认识、恐惧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日益突出——比如说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吴印生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情绪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较大,焦虑、抑郁、某种性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生活精神的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如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和血小板的活性,引起冠脉内皮的功能损伤,形成粥样斑块,促使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即可引发冠脉痉挛和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我曾在2001年1月23日接诊过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痛3小时入院,诊断为下壁AMI。ECG显示急性下壁心梗图形,肌钙蛋白及心肌酶测定均为阳性,经作冠脉造影,仅在造影中发现右冠状动脉痉挛,用硝酸甘油后缓解,并无狭窄病变,发病之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北京阜外医院陈在嘉教授最近在 《中国循环杂志》开辟《难忘病例》栏目,在‘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病例23)——‘冠状动脉痉挛痕迹——血管收缩环’的文章中,报告了一例67岁的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状粥样硬化程度极轻,在右冠状动脉纵切面的中段查见内膜有隆起环状皱褶4到5个排列成收缩环。有一组100例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尸检资料,其中95例冠状动脉内腔有明显狭窄病变,而有5例冠状动脉内腔正常或接近正常,后者是由精神因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因此可以说,心理社会应激对心血管疾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

接着,吴印生教授谈及了他前来参加的这次“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等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因有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T波改变,大多在心内科就诊而被CT造影过度检查;一些现代设备发现的并无意义的情况如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因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引起纠纷;突发心肌梗死后,对疾病和治疗的长期效果心中没底,这三种情况都可导致焦虑或抑郁症状。顺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

而据记者了解,在过去几年中,有国内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双心疾患,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印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患的临床疗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成立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究会,并将围绕这个方向开展持续的学术研究。

提及冠心病共病心理障碍诊疗现状,吴印生教授介绍说,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以冠心病为诊断的住院病人中,抑郁患病率在16%至18%,而轻症抑郁在慢性冠心病中患病率在2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病人组中,35%至4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在15%至20%。在不稳定心绞痛 (UAP)患者中,由贝克抑郁量表(BDI)测评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在41%,其中15%的患者根据DIS诊断标准符合“重症抑郁”之诊断。Wang等(2004)在中国大陆7市 11中心的现况调查中,发现684例诊断冠心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心绞痛)的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状合并率达46.6%,其中重症抑郁发生率达13.4%,焦虑症状合并率达54%,共病合并率达38%。

吴印生教授说,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丁荣晶教授就双心医学的发展现状作了概括介绍:“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血管病与心理疾患的关系,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型模式指导下,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重视精神心理疾患,倡导心身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但是目前心内科医生普遍对心理疾患的认知度较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也不规范。因此心脏科的医生有必要接受心理学培训,从而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心理疾患的认知度和诊疗水平。

吴印生教授回顾说,就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先生曾撰文指出:“在业界,相当多的人对介入治疗顶礼膜拜,忽视了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包括介入后的并发症等问题,结合活血化瘀等相关方药的合理使用,可使相当部分患者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当然,也需要在这方面做更科学的探讨和研究。”陈院士说,“中医药治疗注重机体的‘和谐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当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中西医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会更有效地提高疗效,促进机体康复。”

吴印生教授还说,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究会的发起人胡大一教授则特别在会上强调,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并将继续成立系列研究会,持续推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五个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和戒烟处方,从而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不断发展。

在药物治疗冠心病方面,吴印生教授具体介绍说,当前市场上的中成药“冠心静”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具有镇静抗焦虑的疗效,能够达到“心脏好,心情也好”的双重功效,是治疗“双心病”的理想药物。此外,关于“冠心静”这种中成药的研发背景,积极参与此次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讨会的保定中药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金锋先生在会议上介绍说,作为河北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河北省保定市成立了“冠心静观察协作组”,在汇集多位中医药名家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冠心静”,并得到了中医名家冷方南的肯定;值得强调的是,冠心静由九味纯植物药组成,在组方上融合了复方丹参制剂、速效救心丸等传统冠心病用药物的优势,并特别增加了具有心理舒缓功能的成分,能够调节血脂,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进程,符合冠心病二级防治指南提出的ABCDE原则,为冠心病合并心理疾患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防治“心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亟待重视

在采访中,吴印生教授说,毋容置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论是精神还是躯体;而有关“健康”的新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人际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同时,1992年召开的国际心脏会议上发表的 “维多利亚宣言”也提出,“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洒和心理平衡。但要保持心理平衡,心境良好是健康最关键的要素,这是古今中外医学家的共同观点,也为实践所证实。

吴印生教授继续阐述说:“人持续地处于应激的社会环境中,影响机体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及体内平衡。应激可以激活机体功能,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应激是否致病、影响人的心身健康,取决于应激的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同时也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信息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吴印生教授接着谈到了两位名人,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历尽坎坷的马寅初教授在他处于困境 “最低谷”时,写出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去展云舒”的名联。百岁老人张学良先生在长期的软禁期间,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这两位名人虽都曾经身处逆境,但他们正因为怀有这样豁达的心态,所以才能保持健康,成为百岁老人。

话题回到精神因素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上,吴印生教授继续说,根据在综合性医疗机构进行流行病调查的资料表明,有10%至30%是由于心理障碍所致。他们中的大多数均表现为躯体症状如胸闷、心慌等为主诉,而一般非精神专科医生对此认识不足,未能掌握其基本症状及深入询问病史,常按躯体疾病进行检查、治疗,不但无效反而加重病人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医源性心脏病”。同时患者一般不愿意接受躯体不适与精神障碍有关,因为人们常认为精神障碍是不光彩的,是思想问题,或不能理解自已的躯体症状是由精神障碍所致。心理障碍可促成心血管疾病,反过来心血管疾病本身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因此有报告认为几乎每例心脏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都需要心理治疗。

吴印生教授接着解释说:“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就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治疗者的语言或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对病人施加影响,达到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其实每个医生与病人接触、谈话和检查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心理治疗的成分。心理治疗应贯穿始终,在实施时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要热情关怀,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治疗过程要认真,取得患者的信任,对疾病给患者作出合适的解释,解除病人的顾虑,增强病人的信心。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在于心理因素与疾病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心理因素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原因,它不仅在心因性疾病中是主要的,就是在器质性疾病中有时也可成为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这会对疾病的进程和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巩固药物、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

采访到最后,吴印生教授再度强调说:心脏不仅仅是一部机械的“压力泵”,更是一个“智能器官”,它有自己特殊的“情绪”,也会被压力、抑郁、愤怒、悲伤等坏情绪感染,患上各种疾病。从现代医学看来,必须首先加强医生本身对精神卫生的认识,防止精神因素给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曾经创办了江西唯一一家“宁养院”的吴印生教授,虽年逾七十,但在采访中,记者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爽朗的个性和豁达的心态。他之所以年逾古稀,仍身心康泰,其重要的“秘诀”,让他的一句话“泄露”出了其中的“玄机”。他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像孩子一样生活,天天高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同志、朋友、患者的热情;像成人一样工作,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如不外出开会的话,坚持星期天上午进病房查房”。他的格言是:“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现在的生活对于他而言,“老年”还未开始,他依然走在“青年”的人生之路上……

猜你喜欢

双心心血管教授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刘排教授简介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