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机煎法对中药复方汤剂总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2013-09-14朱雪莲
朱雪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91
中药煎药机是一种最近几年新出现的对中药汤剂进行煎煮的机器,因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煎药的时间,并且方便服用,使其深受患者喜爱[1]。然而从机器煎药一开始就对其评价存在争议,有的研究指出,在有效煎出率方面,机器煎药明显较传统煎药方法高;而有的研究指出传统煎药方法较机器煎药的有效煎出率高;一些研究表明机器煎药得出的浸出物较传统煎药法高;而一些研究表明传统煎药法的得膏率较机器煎药法高,此外,机器煎药在不同的煎煮时间其得膏率有较大差异;还有研究指出[2],同传统煎煮法以及机器煎煮法分别对不同种类的药材进行煎煮,将药材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煎出率对比,发现其高低不等。总之,各方面均有不同评价,其焦点主要是在对中药汤剂实行机器煎煮,是否能够保证其煎药质量这个重要问题上。为探讨煎药机煎法对中药复方汤剂总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本文对煎药机煎法与传统的煎药方法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东华YFY-13型煎药机,梅特勒AF-254型的电子分析天平,以及由美国惠普公司出产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其型号为Agilent-1100。丹皮酚对照品,六味地黄汤,其组方包括泽泻、茯苓及丹皮各9 g,山茱萸、山药各12 g 以及熟地24 g,以上药物均符合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中的各药项下规定[3]。所用水为重蒸水,所选甲醇为色谱纯,剩余试剂全部为分析纯。
1.2 方法
传统煎液:以处方的6倍量进行称取,并浸泡在10倍量的水中30 min,起初用武火加热,在沸腾后改为文火,此处煎煮30 min,之后将煎液滤出。再加8倍量水将剩余药渣煎煮30 min,并将煎液滤出,把两次煎液合并,并将其浓缩至3 000 mL,即为试品储备液。煎药机煎液:以处方的6倍量进行称取,将其包裹在无纺布袋内,并浸泡在10倍量的水中30 min,加热。在压力上升为0.1 MPa,且温度上升到100℃时,开始记时,将其煎煮30 min,之后放出煎液。利用蒸馏水将其定容到3 000 mL,即为试品储备液。将缺牡丹皮阴性使用相同方法制备试品储备液。
1.3 总浸出物含量测定
选取以上两种储备液,蒸发皿将干燥至恒重,将储备液放置其中,放置在水浴锅上,将其浓缩至干,依照2010年出版的第一部《中国药典》中的浸出物测定法予以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5.0 进行分析,总浸出物含量以及煎出率以及丹皮酚含量等数据均可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煎药机煎液中,丹皮酚的含量为0.018 7 g/L,与传统煎液相比有明显升高,而总浸出物则明显少于传统煎液,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味地黄汤总浸出物含量及煎出率与丹皮酚含量具体见表1,丹皮酚加样回收率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六味地黄汤的总浸出物含量、煎出率与丹皮酚的含量比较(n=3)
表2 丹皮酚的加样回收率测定(n=6)
试验结果表明,机器煎药制备的汤剂不仅具有节能、保留时间长、省时、安全性高的优点,同时还美观、可靠、卫生,并且浸出物含量比较高,从而使临床随症加减、辨证施治的需求得到满足。
3 讨论
每一味中药材均有与其自身相适合的粉碎度,对于中药打粉的粉碎程度要求并非是越细越好[4-5],若可以找到适合每味中药材最恰当的粉碎度,也就是在将其粉碎后入药不但能够保留原药材的特性,还可以提高药物质量以及生物利用度,无论是对于临床治疗应用还是节约社会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次研究解决可得出,传统煎煮方法与机器煎煮法相比,其水溶性浸出物更高[6-7],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多少仅作为衡量中药汤剂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要确保中药汤剂的质量,应予以多方面考虑,其中一方面即为单味药材之中的化学成分溶出率[8-9]。然而,煎煮中药汤剂的过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所生成的物质与药性,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化学成分对其进行清楚解释的。因此,就目前来看,对中药汤剂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仍为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多少[10]。
传统的煎药方法,每剂药物都煎煮2次或3次,此种做法能够使药材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溶出。但是用机器煎药,煎煮过程中的温度、时间以及压力都是固定的,每种药材的操作都是简单划一,并且仅可煎煮一次,有相关研究指出,高温高压煎药机的一煎所得的有效成分较传统煎药法的两煎所得少[11]。从常识来判断,当药材的内部成分与外部溶液的浓度出现饱和时,剩余的药物内部的物质再被溶出十分不易,这是非常浪费药材的。由于机器煎药的时间是固定的,有些药材未被煎煮透,而有些则煎煮时间过长,很难使所有药物都达到其应有的治疗效果。
传统的煎药方法因其药液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长,使药物中的黄酮及蒽醌等化合物出现氧化反应,使得药液的颜色较深[12];而煎药机的煎煮过程是在具有良好密闭性容器中进行的,进而降低了氧化反应的发生率,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煎液的颜色较深的原因。但煎药机有其结构设计上的缺陷,该仪器上用于输送汤液的管道很难清洗干净,造成残液存留,这对下位患者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使用煎药机煎药,因须将所煎药材装入口袋之后才可入罐煎煮,在煎煮过程中,口袋会产生过滤作用,导致部分大分子物质很难向口袋外溶出,使得一些有效成分流失,这也是煎药机药液清稀且色泽较淡的原因之一。
传统煎药方法对是否加盖和用火十分讲究,但机器煎药属于密闭高温煎煮,对于轻煎、久煎或武火、文火及是否露顶等要求操作十分不便。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产生促溶作用,明显增加了药材内部部分无机盐杂质的溶出量,这也使得很多不耐压物质产生变化,使在常温下药物之间的中和、聚合、增容、水解及沉淀等关系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化。尽管煎药机是在高温高压的密闭环境下进行煎煮,增加了药液中的挥发油,然而在煎煮结束后,压放、抽出药液时,因气体会发生体突然膨胀,使得药液中的挥发成分逃逸,相关研究指出,在香附煎剂中,在打开煎药机的容器阀门时,香附酮会在药液喷泻的瞬间完全挥发。此外,传统的煎药方法都是在常温、常压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常用剂量,但高温、高压条件下煎药的机煎煮,大大增加了油脂性煎出率,若在临床用药时仍依照原有剂量,则很可能导致剂量偏大,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优选了不同的柱温及流动相,柱温为25℃,而流动相选为甲醇-水,其比例为 65∶35,在此环境中,可将丹皮酚保存7 min 左右,且有较好的峰型与分离度,方法灵敏、简便,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通过比较两种煎液的HPLC 图谱,发现乙酸乙酯的萃取部分具有基本相同的成分,但在丹皮酚的含量方面,煎药机煎液显著较传统煎液高,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煎药机的汤液比传统煎液的质量更好。此外,在使用煎药机对药物进行煎煮时,若有饮片需要“后下”,可将其和其他饮片一同煎煮。但其总浸出物的含量和丹皮酚所得的结果相反,其他成分在这两种煎药方法中的煎出率是否一致,还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
[1]吴忠义,陈宗良,吴立成,等.HPLC 测定不同煎法徐长卿中丹皮酚含量[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9):31-32.
[2]李冀湘,穆兰澄,牟继征,等.六味地黄汤两种剂型煎出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7):4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60.
[4]穆兰澄,曹京梅,牟继征,等.中药煮散与自动煎药机煎煮液的煎出率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8):39.
[5]穆兰澄,曹京梅,李冀湘.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74.
[6]蒲维娅,万伟中.不同煎煮工艺对复方白芍汤质量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8):53-54.
[7]冯欣.麻黄汤煮散颗粒汤剂与麻黄汤传统汤剂的药学比较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34.
[8]陈迎春,相聪坤,安福丽.生化汤传统煎法与煎药机煎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业,2009,18(14):80-81.
[9]龚慕辛,薛然,聂波,等.不同煎药方法对感冒清热汤剂质量的影响[J].中医新药与临床,2009,20(1):44-45.
[10]李学林,孟菲,刘培,等.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50(6):550-551.
[11]孙丽荣,严华成,曹雄,等.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三种芍药汤剂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9):693-694.
[12]刘士勇,孙佩芳.中药材市场质量状况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