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2013-09-14郭丽君阚卫军袁慧欣薛福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微量半胱氨酸病程

郭丽君,阚卫军,袁慧欣,朱 静,薛福平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VD)是引起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间歇性跛行、截肢甚至死亡。现对我科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武警山西总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DM)患者共105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和分型标准,男44例,女61例,年龄31岁~82岁(55岁±14岁),病程1月至30年,平均(10±5)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双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检查血管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回声、斑块大小和数目,血管狭窄和闭塞情况。参照潘长玉等[1]方法,诊断下肢血管病变:①动脉内膜厚度≥1mm;②动脉内膜不厚但回声增强;③斑块(单发,多发,弥漫);④狭窄。将所有患者分为无血管病变组(DM组,52例)与血管病变组(PAD组,53例)。记录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禁食12h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化学发光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AL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下肢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Hcy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程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DM组与PAD组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的年龄、病程、FBG、PBG、HbA1c、TG、LDL-C、SBP、DBP、尿微量白蛋白及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2.2 下肢动脉硬化与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下肢动脉硬化与年龄、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P<0.05)。详见表2。

表2 下肢动脉硬化与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2.3 Hcy与下肢动脉硬化直线回归分析 Hcy与下肢动脉硬化呈直线相关(r=0.253,P<0.01)。经F检验,两者间呈直线回归关系(F=8.013,P=0.007)。

3 讨 论

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合并PVD,其下肢截肢率比正常人高5倍~15倍[2];而早期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胫后动脉(62%)、足背动脉(81%)[3]。血管形态学改变呈双侧多发性损害,表现为管壁内膜粗糙、增厚,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狭窄口血流速度增加,狭窄远端血液流速变慢;其发生早,进展较快,是导致患者足部溃疡不愈、下肢坏疽和截肢的重要原因[4]。

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SBP、DBP、HbA1c、FPG、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明显相关(P<0.05),提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均是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糖、高血压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通透性增加,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炎症的发生,促进血凝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毒性作用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降低周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胰岛素抵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5,6]。TC水平尤其是低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脂质过氧化、糖基化可促进血管壁炎症。在各种生长因子、促炎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导致血管壁硬化、粥样斑块形成。故临床治疗中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外,还要积极调脂治疗,尤其是控制LDL-C、TG微量白蛋白尿与动脉硬化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二者均由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引起。本研究结果中,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相关(P<0.05),微量白蛋白尿对PAD具有早期预测作用。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7],并增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与Hcy水平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线性关系,提示Hcy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Hcy水平越高,下肢动脉硬化程度越重。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为多因素导致,高Hcy血症仅为众多危险因素之一[11]。

本研究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微量白蛋白尿、高同型半胱氨酸都是PAD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降低微量白蛋白尿,减少同型半胱氨酸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键,能减少或延缓PAD的发生及发展。

[1]潘长玉,高妍,袁申元,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6):323-326.

[2]Huysman E,Mathieu C.Diabete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Acta Chir Belg,2009,109(5):587-594.

[3]王玉环.2型糖尿病下肢相关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其易患因素初步探讨[J].临床荟萃,2002,(5):252.

[4]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84-485.

[5]鲁梅芳.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可溶性P选择素及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2(33):1300-1301.

[6]薛春利,李挺,徐俊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l,9(18):204-205.

[7]郭立新,潘琦,初明峰,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及强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19-22.

[8]吴乃君,魏剑芬,金秀平,等.2型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志,2007,15(6):357-359.

[9]Aronow WS.Homocysteine.The associa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in older persons[J].Geriatrics,2003,58(9):22-28.

[10]刘婷,王惠连.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达标率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9C):2497-2499.

[11]谭小金,卢群,易云霞.护理干预在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12A):3255-3256.

猜你喜欢

微量半胱氨酸病程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