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价值
2013-09-12姜华任春慧李强刘博强范芬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牡丹江157011
姜华 任春慧 李强 刘博强 范芬 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 (牡丹江 157011)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内,如果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浅表心肌纤维下,这段血管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 MB)。心肌桥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先天性的解剖变异,心肌桥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近年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可能并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和猝死等不良事件,使人们重新关注其临床意义[2]。以往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明显低于尸检结果[3]。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血管CT成像(CTA)成为可能,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我院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0例,男192例,女10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8.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
1.2 检查方法
应用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前患者禁食、水4~6h,心率控制在<70次/min。常规先行钙化积分扫描,扫描范围于气管分叉至心膈面下3cm。钙化积分扫描结束后,观察所得图像,确定冠状动脉起至点,确定冠状动脉CTA的扫描范围。然后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5ml/s流速经肘静脉注入60~80ml非离子型造影剂。应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当触发感兴趣区CT值达到阈值160Hu,嘱患者吸气后屏气,自动触发扫描。管电压135kv,电流400mAs,层厚0.5mm,扫描时间6~10s。对采集图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重建层厚0.5mm,间隔0.3mm。图像传至Viter4.0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各主要分支。
2.结果
300 例进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中,共发现心肌桥82例(95段),检出率为27.3%。其中男55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3岁。发生在前降支中段73处,占79.3%(73/95),心肌桥厚度为0.4~11.2mm,平均厚度为1.7mm,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3mm~52mm,平均22mm。心肌桥所致管腔轻度狭窄(<50%)者11例,占11.57%(11/95)。
图1~2. 左前降支中段走行于浅表心肌下,管腔变细,近端成角。图3. 左前降支中段走行于心肌表面,与心肌间脂肪间隙消失,远端和近端成角
3.讨论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人类最早在1737年就认识到心肌桥的存在[4],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正常情况下均在心外膜下走行,如果冠状动脉在发育过程中,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则使冠状动脉或主要分支的某一段被浅表心肌所覆盖,这段冠状动脉称壁冠状动脉,该段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心肌桥的特征是在心脏收缩期时由于心肌收缩,壁冠状动脉受压,管腔变细,血流通过受限,这种狭窄多在心脏舒张期得到改善,一般认为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壁冠状动脉越长,心肌桥越厚,心率越快,舒张期越短,对血流的影响越大。因此而引发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临床报道也有所增加[5],所以心肌桥的诊断越来越被临床所关注。
以往对心肌桥的诊断必须依靠冠状动脉造影,但其仅能对血管腔进行观察,对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显示有限,不能直观显示心肌桥的存在。多表现为收缩期血管腔被挤压,舒张期血管腔又恢复正常,出现所谓的“挤牛奶效应”(Milking effect)。心肌桥要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引起收缩期血管腔变窄,出现这种现象,表浅的心肌桥多因不能出现“挤牛奶效应”而漏诊。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的检出率为0.5%~16%[6],明显低于尸检对心肌桥的检出率15%~80%[7]。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费用较高,
与冠状动脉造影不同,CT对心肌桥的诊断标准来自于心肌与冠状动脉两者的直接解剖关系。多排螺旋CT上将心肌桥定义为血管节段性被心肌纤维完全包裹或1/2以上管壁被心肌纤维包绕[8]。64排螺旋CT提高了CT的空间分辨率,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可以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曲面成像,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本身的异常改变,也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间的关系,能够直接观察血管进入心肌,并在其下方走行后钻出心肌表面,使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组300例患者中,心肌桥的检出率为27.3%,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
64排螺旋CT后处理工作站有多种的图像重建方式,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式对观察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不同征象各有优势。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走行与心肌内,横轴位、长轴切线位都能很好的显示,尤其是短轴CPR图像上能清晰地显示充盈造影剂的血管被心肌纤维覆盖,并且可以准确测量心肌桥的厚度,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长轴切线位CPR图像及VR图像可见冠状动脉节段性走行不自然,以一定的角度向心肌靠拢,并迂曲穿行于心肌内一段后再露出,局部呈阶梯状改变,近段或远段迂曲成角。本组病例中有38%壁冠状动脉远段或近段成角。
据报道[9]心肌桥可单个或多发出现,多发生在前降支的中、远段,近段未见发生,与本组病例的结果相同。Ferreira等[10]依据心肌桥的厚度将其分为纵深型和表浅型。纵深型是指冠状动脉位于心肌较深的位置,心肌桥厚度超过2mm。表浅型是指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但是位置较表浅,心肌桥厚度一般不超过2mm。有文献报道[11]壁冠状动脉表面并不完全被心肌纤维所覆盖,而是由薄层结缔组织、神经和脂肪所覆盖,这种情况称为“不完全”心肌桥。本组病例中有21例(22.1%),在CT上并不能显示心肌桥的厚度,仅显示为冠状动脉管壁的1/2被心肌包绕、固定。而这些都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无法观察到的。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存在,并且能够精确测量心肌桥的厚度及长度,直观的显示壁冠状动脉前后血管腔粥样硬化的情况。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方便、经济,可重复性强,是准确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检查方法。
[1]Angelini P,Trivellato M,Donis J,et al,Myocardial bridges a review[J].Prog Cardiovasc Dis,1983,26(1):75-88.
[2]ZEINA A R,ODEH M,BLINDER J,et al.Myocardial birdge:evaluation on MDCT[J].AJR Am J Roentgen ol,2007,188(4):1069-1073.
[3]Alegria JR,Hermann J,Holmes DR,et al.Myocardial bridging[J].EurHeat J,2005,26(12):1159-1168.
[4]Portmann W C,Iwig J,Dieintramurale koronarie in angiogram[J].FortschrRontgen-Str,1960,92(3):129-132.
[5]程训民,席瑞霞.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及治疗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2004,19(3):238-240.
[6]Yamaguchi M,Tangkawattana P,Hamlin RL,Myocardial bridging as a factor in heart disorders: Critical review and hypothesis.Acta Anta,1996,157(3):248-260.
[7]胡光强,杨朝鲜,曾昭明,等.心肌桥的观测及其解剖生理学意义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4):402-404.
[8]杨立,赵林芬,卢才义,等.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1):1146-1149.
[9]赵艳,魏嘉平,华琦,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468-1471.
[10]Ferreria AG Jr,Trotter SE,Konig B Jr,et al.Myocardial bridges: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J].Br Heart J,1991,66(5):364-367.
[11]M hlenkamp S,Hort W,Ge J.Upate on myocaridial bridges.Circulation.2002,12,106(20):2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