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养猪产业健康管理关注生物安全关键议题
2013-09-12FMadec前法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养猪部门主任
FMadec (前法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养猪部门主任)
加强养猪产业健康管理关注生物安全关键议题
FMadec (前法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养猪部门主任)
人们对猪的健康往往有不同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必须要向政府申报的重大疫病,如口蹄疫、非洲猪瘟等;二是其他能从一个猪场传播到另一个猪场的流行性疾病,如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等;三是地方性生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场内部,如地方性肺炎、保育猪消化紊乱等;四是生物安全相关议题,这些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风险以及抗药性和粪污处理等,在人口和养殖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尤为重要。
生物安全与动物的生产及健康息息相关。关注生物安全首先要关注病原的控制,因为许多传染病的暴发来源于病原体的传播。其次,猪场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用于维护人类和动物健康,但是目前很多猪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个意识。
生物安全分为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的目的是避免将病原引入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的目的是如果某一病原已经在猪场内部产生了影响,就应该通过提高猪场的卫生管理水平来避免病原在不同猪舍与猪栏之间的传播。
特别注意的是,活猪是潜在的最主要的猪病病原携带者。因此,猪场在引进猪的同时也就面临着引进病原的风险。有些猪场只在意引进的猪种,忽略了猪的健康状况,而有些猪场担心疾病的传播不敢引猪,或是想要引进“无菌猪”,这都是不正常的。所以猪场应该找到一个最佳的折中方案,既要正确面对和处理疾病,又要尽量减少引进猪的数量,从而降低猪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那么如何评估由猪传播病原体的风险呢?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兽医根据猪场疾病的临床症状、尸检结果和对生产的影响进行初步诊断,二是通过病料样本及可靠的实验室手段检测大部分病原体。有经验的兽医师将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对猪场健康进行评估,即对猪场风险状况的评估。
在生物安全方面,猪场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合理引进猪种。引种前,先要确认供应来源种群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可追溯性和猪场健康的透明度。安全运输尤为重要,即使供应猪只的健康状况良好,也存在着通过运输车辆引发感染的风险,因此运输车辆先要清洁,粪污移除干净,再经过彻底的消毒和干燥,方能运输猪只。同样,引进的猪群需要一个隔离检疫的环境适应期。环境适应期内,既可以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又可以使猪适应新的生活环境。2004年,丹麦学者Kristensen将试验猪群分为4组,每组都将患有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的阳性猪群与健康阴性猪群混合饲养,其中有2组在混群后的2~3周内出现了PMWS的临床症状和机体病变损伤,可见环境适应期的重要性。
二是不同健康水平、不同日龄的猪要分开饲养。这是内部生物安全最关键的一点,猪场可把相同日龄的猪放在一起饲养,但要及时隔离有疾病症状的猪只。Andraud在法国的实验室里通过R0和β两个指标进行了圆环病毒2型(PCV2)的传播风险监测试验,其中R0为健康猪只的感染比率,β为单位时间内PCV2的传播速度。试验分为两组,第一组将PCV2阳性猪群与健康猪群在不同栏相邻饲养,第二组将PCV2阳性猪群与健康猪群混群饲养,试验猪均为相同日龄。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发现,第二组的R0和β(5.5、0.30) 为第一组(0.6、0.03) 的近十倍。由此可见,混群饲养后仅仅PCV2一种病毒对生物安全和疾病的传播就会有显著影响。
三是重视远距离病原体传播。美国学者Dee于2009年进行了一个能充分证明病原体具有远距离传播风险的试验。试验选取了一个坐落于农田间,存栏300头的育肥猪场。对试验猪只接种蓝耳病毒,试验期间一直使用健康猪只进行部分空群和复群,以保证病毒的持续感染,然后在50天内于猪场周围的多个下风向位置进行空气样本的采样。通过对空气样本的分析发现,远在试验猪场4.7公里距离处仍可发现蓝耳病毒。为了证明这些收集的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Dee同时开展了健康猪只的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收集的病毒样本并非都可以引发感染,但依然存在约40%的感染风险。
降低远距离病原体传播风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空气过滤系统,这是维护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实用工具。虽然常用的空气过滤系统参数大于病毒的数量级参数,但是病毒是通过携带的空气粒子进行传播,空气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空气粒子实施阻拦,从而对病毒进行阻拦。二是合理地给猪场选址,猪场选址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周围的猪场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饲养密度过大,增加生物安全的相对风险。Rose通过试验证明,某猪场在其两公里半径的区域内,如果周边猪场超过4个,则该猪场交叉感染猪流感的风险就会增加5倍。
四是粪污要实行无害化处理。粪污里面存在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会加大生物安全风险。如果把粪污随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其风险可能比空气传播大很多。Haas于1995年调查了污物中一些猪病毒的失活时间(表1),发现许多病毒在粪污中可以存活很久。除了猪的粪便,猪场还要对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处理,特别是来自员工食堂的垃圾。
五是正确使用繁殖技术。繁殖技术和疾病传播也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精液,因为大多数病毒都可以通过精液排出。即使精液中有抗体存在,许多病毒依旧可以在精液中存活,病毒并没有被抗体完全消灭。有的病毒如蓝耳病毒在精液中的存在是有周期性的,很难通过一次或两次的检测就发现该病毒的存在。因此,种公猪站需要非常高的环境卫生和生物安全卫生水平,还要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及定期检测机制。
六是避免其他动物传播疾病。很多动物可以携带病原体,比如鸟类、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苍蝇等。在鸟类中,野鸭对猪流感病毒的传播非常关键,鸽子是鸟型分支杆菌的传播者,一些鸟类通过接触散落的饲料或沾染泥土,把疾病从一个猪场传播到另一个猪场。野生动物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传染源,猪场应该避免猪群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有试验证明蓝耳病毒可以通过苍蝇从一个猪舍传播到另一个猪舍,所以猪场应注重消灭蚊蝇工作。另外,在猪场的啮齿动物身上,尤其是老鼠,可以捕捉到常见的所有病菌。
七是防止人类作为病原体的机械携带者。美国学者A-mass在实验室环境下对试验猪只进行了口蹄疫病毒的接种。待发病猪进入急性临床表现期时,让两组试验人员和发病猪进行了45分钟的直接接触,然后两组试验人员均离开,第一组试验人员不经任何措施直接进入另一房间与SPF猪接触45分钟,第二组经过了洗澡、更换衣服、消毒后再进入另一房间与SPF猪同样接触45分钟。结果显示,在缺乏防范措施时所有接触的SPF猪只全部感染口蹄疫病毒,而卫生措施到位时却没有发现口蹄疫病毒的传播现象。由人类传播猪病是可以通过适当措施避免的,比如及时清洁手部、更换干净衣物(包括每个猪场专用的靴子、隔离服、帽子、手套)、佩戴一次性口罩、绝不使用其他猪场兽医师使用的清洁工具和手术工具。
表1 污物中病毒的失活时间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旨在保护猪群不受感染,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目前,规模猪场已经具备了大部分的生物安全支持条件,只是需要工作人员持续而严格地遵循章程,将行动保持一致。措施看起来虽简单,难在长期执行,这也是提高猪场健康状况和减少生物安全风险的长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