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2013-09-11黑远飞黄建兵毛宗强

电池 2013年4期
关键词:氢氧化物工作温度碳酸盐

黑远飞,王 诚,黄建兵,毛宗强

(1.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9;2.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4)

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可直接使用煤、碳黑和石墨等作燃料,碳与氧气直接发生电化学反应,不需要气化,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其他燃料电池相比,DCFC 具有如下优点[1]:①燃料来源广泛,煤炭可不经过处理,直接作为燃料;②反应过程的理论电化学转化效率较高,接近100%;③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只有CO2,便于尾气的处理。

根据使用电解质的不同,可将DCFC 分为3 大类:熔融氢氧化物DCFC、熔融碳酸盐DCFC、固体氧化物DCFC。本文作者从电解质方面,对以上3 种DCFC 的工作原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 熔融氢氧化物DCFC

以熔融的氢氧化物作为电解质,也被称为碱性DCFC。与其他种类的燃料电池相比,该电池的优点有:①较高的离子电导率;②对碳具有很高的电化学反应催化速率及较低的过电势;③工作温度相对较低,可抑制CO 的产生而有利于CO2的产生[2]。熔融氢氧化物DCFC 的工作原理是[3]:

W.J.William[4]设计出熔融氢氧化物DCFC 后,此类电池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滞缓的状态。近年来,美国科学应用与研究协会(SARA)开始对熔融氢氧化物DCFC 进行较深入的研究[3,5-6]。SARA 设计熔融氢氧化物DCFC 的理念是:结构简单,不使用贵重金属,可进行大规模的电堆组合。到目前为止,SARA 已设计了4 代产品。这些产品以石墨棒为燃料,并得到2 种较合适的阴极材料:Fe-Ti 合金和NiO-Li。

A.H.Gregory 等[7]以熔融NaOH 为电解质,Fe-2%Ti 合金为阴极和容器,对石墨、煤和焦油等碳燃料进行测试,发现使用石墨碳棒时性能最好,最大功率密度达84 mW/cm2。

熔融氢氧化物DCFC 电极材料的选择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早期设计的电池基本上都延续了文献[4]中DCFC 的结构:用石墨做成碳棒,插入电解质中作为阳极和燃料,使用装电解质的容器(多为不锈钢)作为阴极。这种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原材料便宜的优点;但问题也很明显:阴极金属容器在熔融电解质环境下腐蚀过快,阳极与电解质的反应接触面积较小,反应活性不高[8]。针对阴极金属腐蚀过快的问题,S.Zecevic 等[3]尝试在铁阴极容器中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制成合金,减缓腐蚀速度,目前已开发了Fe-Ti 和Ni-Fe合金,700℃时的电流密度达到250 mW/cm2。为了解决阳极反应活性不高的问题,R.Dan 等[9]提出了一种结构:阳极采用平板式结构,碳颗粒附着在阳极的平板上,可以增加碳颗粒与电解质反应的面积,提高反应活性。这种结构无法保证燃料的连续供应,电池无法连续向外输出电能。

2 熔融碳酸盐DCFC

以熔融碳酸盐作为电解质的熔融碳酸盐DCFC,工作温度一般在650~800℃,反应原理如下:

与其他DCFC 相比,熔融碳酸盐DCFC 的优点有:①由于特殊的反应条件,在CO2环境里有很好的稳定性,甚至还有利于反应[10];②可促进阳极碳的氧化[8];③相对较高的离子导电率。该电池的缺点是:工作的温度较高(650~800℃),加重了电池部件的高温腐蚀,还需要使用价格较高的耐高温合金或陶瓷,直接导致了电池成本的增加。

熔融碳酸盐DCFC 是目前研究较多、商业应用较成熟的燃料电池,在20 世纪70年代已有相关研究[8]。J.F.Cooper等[11]对设计的熔融碳酸盐DCFC 申请了专利:底部采用镍制丝网作为电极的集流体,ZrO2作为基体兼作分离作用,与多孔的镍电极形成了三明治结构,碳燃料和电解质混合,一起加到电池中。电解质采用32%Li2CO3+68%K2CO3,相对单相碳酸盐而言,混合碳酸盐的熔点较低,可缓解高温带来的问题。该设计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倾斜角为5 °~45 °),在加大碳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促进反应进行的同时,可使多余的电解质排出,避免阳极被电解质淹没,阻碍空气进入;电解液还可实现周期更换。S.L.Jain 等[12]研制的DCFC,电解质为62%Li2CO3+38%K2CO3,各种类型的碳均可作为燃料,为获得稳定的电流-电压比,工作温度为500~800℃。该设计的优势有:避免CO2或H2O 进入到氧化剂气体中;阴极不与电解质接触,避免了腐蚀;材料易得、结构简单。

燃料对DCFC 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J.F.Cooper[13]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碳燃料(乙炔黑、煤、高能燃油炭黑及热处理的石油焦炭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碳燃料的纳米结构序列、导电性和反应点的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池的效率。燃料中灰分和硫的含量,可降低电池的电流密度,并腐蚀电池的阳极集流体。

熔融碳酸盐DCFC 最初的电极材料选择与文献[4]中的DCFC 相似,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阳极有效反应面积偏低,金属会发生腐蚀,且电池无法连续运行。J.F.Cooper 等[11]使用泡沫镍作为阳极和集流体,氢氧化锂处理后的NiO 作为阴极和集流体,将碳颗粒融入熔融碳酸盐中,通过循环不断更新,不但提高了阳极处碳反应的有效面积,还实现了电池连续工作。C.G.Lee 等[14]以Ni-Al 合金为阳极、多孔的Ni 为阴极,制备扣式电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美国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LLNL)已将熔融碳酸盐DCFC 做成大规模电堆[15-18]。该电堆由5 只自供给式双极电池组成,以涡轮薄碳为燃料,输出功率为75~150 W。

3 固体氧化物DCFC

此类燃料电池与SOFC 有些类似,通常以阳离子导体作为电解质,使用较多的是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工作温度相对较高,一般在800~1 000℃。与其他DCFC 相比,它的优点是:①电解质是固体,基本没有电解质损失的问题;②结构简单,不需要CO2和水的循环控制装置;③对燃料的适用性较广泛,碳氢化合物甚至有机生物质都可使用。

在最初的固体氧化物DCFC(SO-DCFC)中,电解质为加工成0.62 mm 厚的管状ZrO2-CaO,镍网刷在ZrO2上,作为集流体,熔融的银浸入多孔的ZrO2中,作为阴极,阳极采用甲烷或天然气热解碳。该装置的开路电压达0.95~1.05 V,最大功率密度为125 mW/cm2,但运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银的大量挥发、热解产生的碳与阳极消耗的碳无法平衡[8]。

在SO-DCFC 中,碳燃料的来源主要有:①直接来源于固体燃料,如碳黑、石墨和煤粉等;②碳氢化合物的热解积碳。

3.1 固体碳式SO-DCFC

N.Nobuyoshi 等[16]对SO-DCFC 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使用YSZ 作为电解质,在两极分别涂上Pt 作为阳极和阴极,用木炭作为燃料。M.G.Turgut 等[17]设计出了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SO-DCFC,一部分是由YSZ 电解质圆管和Pt 电极组成;另一部分是放置在石英管中的碳块。工作时,两部分的温度可分别控制,碳燃料部分的工作温度为524~955℃,电解质部分的工作温度高于800℃。由于过高的极化损失,电池的功率密度低,仅1~5 mW/cm2。受传统热能动力中流化床锅炉的启发,L.Siwen 等[18]设计出流化床式SO-DCFC。YSZ 圆管的内部为阴极直接与大气接触,碳颗粒在氮气的带动下与管外的阳极接触。传统的SO-DCFC 电解质多采用YSZ,因此工作温度过高(800~1 000℃),对辅助材料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温度过高,炭材料转变为CO,影响电池的效率。A.Kulkarni 等[19]尝试用SOFC 常用镓掺杂的氧化铈(GDC)中低温电解质材料降低SO-DOFC 的温度。电池工作温度为600~800℃,使用碳黑作为燃料时,最大功率密度可达50 mW/cm2。A.Elleuch[20]采用了在低温SOFC 中表现较好的SDC-Li2CO3-Na2CO3作为SO-DCFC 的电解质,电池工作温度不仅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性能,在700℃时的功率密度为58 mW/cm2。

3.2 积碳式SO-DCFC

I.Manabu 等[21]制备的电池以甲烷在阳极上900℃裂解产生的碳为燃料。在设计中,使用0.3 mm 厚的YSZ 作为电解质,Ni-GDC 作为阳极,镧锶锰(LSM)作为阴极。电池工作温度为900℃,在电流密度为80 mA/cm2时的功率密度达到最大值55 mW/cm2。随后,I.Manabu 等[22]尝试使用丙烷作为燃料,电池的性能与使用甲烷时类似,达到52 mW/cm2。T.J.Huang 等[23]对以甲烷为燃料的Ni-YSZ 阳极的催化原理及积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YSZ 为电解质,Ni-YSZ 为阳极,Pt 作为阴极,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反应温度对CO2和CO 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低于700℃时,只生成CO2;②降低甲烷的浓度及缩短通入甲烷的时间,可防止CO 的产生。在最初设计SO-DCFC 时,考虑到阴极和阳极催化活性的问题,不少研究者采用贵金属Pt 作为电极材料[16-17,23],但增加了电池的成本。人们试图寻找Pt 的替代品,SOFC 中广泛运用的电极材料是候选材料。在高温SO-DCFC 中,电解质多选用YSZ,阳极材料Ni 和阴极材料LSM 与YSZ 电解质较匹配,M.G.Turgut 等[17,19]对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Ni 和LSM 分别在阳极和阴极表现出了不错的催化活性。在中低温SO-DCFC 中,电解质选用的是中温SOFC 常用掺杂CeO2+碳酸盐复合电解质,A.Elleuch[20]在实验中使用锂化氧化镍(LiNiO2)作为阴极,质量比1∶9的石墨和二元碳酸盐(LiNa-CO3)作为阳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功率密度在700℃时达58 mW/cm2。对SO-DCFC,特别是低温SO-DCFC 而言,电极催化活性较低、极化过大,是制约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4 小结

熔融氢氧化物、熔融碳酸盐、固体氧化物这3 种类型的DCFC 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发展的技术水平也不同,主要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模型初试的阶段,离商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DCFC 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开发适用于DCFC 的碳形态、研发电极和电解质材料、优化电池结构设计、完善DCFC 深层次的过程理论等,是DCFC 发展的关键。

[1]Hemmes K,Houwing M,Woudstra N.Modeling of a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system[J].Journal of Fuel C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5):1-6.

[2]Gür T M.Mechanistic modes for solid carbon conversion in high temperature fuel cells[J].J Electrochem Soc,2010,157(5):B751-B759.

[3]Zecevic S,Edward M P,Parhami P.Electrochemistry of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based metal hydroxide electrolyte[C].Pittsburgh:Direct Carbon Fuel Cell Workshop,NETL[A].2003.

[4]William W J.Method of converting potential energy of carb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P].US:555511,1896-03-03.

[5]Strahinja Z,Edward M P,Direct electrochemical power generation from carbon in fuel cells with molten hydroxide electrolyte[J].Chem Eng Commun,2005,192(12):1 655-1 670.

[6]Edward M P.SARA's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history[C].Pittsburgh:Direct Carbon Fuel Cell Workshop,NETL[A].2003.

[7]Gregory A H,John W Z,Robert S.Evaluation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use in a direct carbon fuel cell[J].J Power Sources,2007,168(1):111-118.

[8]Giddey S,Badwal S P S,Kulkarni A,et al.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technology[J].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12,38(3):360-399.

[9]Dan R,Chen T P.Systems assessment of direct carbon fuel cells[C].Phoenix:2008 Fuel Cell Seminar[A].2008.

[10]Morita H,Kawase M,Mugikura Y,et al.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based on long-term performance:longterm operation by using bench-scale cell and post-test analysis of the cell[J]J Power Sources,2010,195(20):6 988-6 996.

[11]Cooper J F,Cherepy N,Krueger R L.Tilted fuel cell apparatus[P].US:6878479B2,200504-12.

[12]Jain S L,Lakeman B,Pointon K D.A novel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concept[J].Journal of Fuel C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3):280-282.

[13]Cooper J F.Reactions of the carbon anode in molten carbonate electrolyte[C].Pittsburgh:Direct Carbon Fuel Cell Workshop,NETL[A].2003.

[14]Lee C G,Song M B,Hur H.Behavior of carbon oxidation in a coin typ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J].J Electrochem Soc,2010,158(4):B410-B415.

[15]Cooper J F.Carbon cells with carbon corrosion suppression[P].US:8153328B2,2012-04-10.

[16]Nobuyoshi N,Masaru I.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carbon fuel cell and its evaluation by graphic energy analysis[J].Ind Eng Chem Res,1988,27(7):1 181-1 185.

[17]Turgut M G,Robert A H.Direct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carbon to electrical energy in a high temperature fuel cell[J].J Electrochem Soc,1992,139(10):95-97.

[18]Siwen L,Andrew C L,Reginald E M,et al.Direct carbon conversion in a helium fluidized bed fuel cell[J].Solid State Ionics,2008,179(27-32):1 549-1 552.

[19]Kulkarni A,Giddey S,Badwal S P S.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eria-gadolinia electrolyte based direct carbon fuel cells[J].Solid State Ionics,2011,194(1):46-52.

[20]Elleuch A.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graphite in a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based on two-phases electrolyte[J].Int J Hydrogen Energy,2013,38(20):8 514-8 523.

[21]Manabu I,Keisuke M,Hikaru S,et al.Solid state fuel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through reversible carbon deposition on an SOFC anode[J].Solid State Ionics,2004,175(1-4):51-54.

[22]Manabu I,Shinichi H.Quickly rechargeable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 with propane for recharging[J].J Electrochem Soc,2006,153(8):1 544-1 546.

[23]Huang T J,Wang C H.Methane decomposition and self decoking over gadolinia-doped ceria-supported Ni catalysts[J].Chem Eng J,2007,132(1-3):97-103.

猜你喜欢

氢氧化物工作温度碳酸盐
配件耐温排行榜
基于浮子运动的三浮陀螺仪工作温度标定方法
新能源馕坑的工作原理及最佳工作状态的试验研究
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生烃潜力模糊评价方法
层状双氢氧化物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
全光Cs原子磁力仪的温度特性研究
超高压均质联合二甲基二碳酸盐对荔枝汁中污染菌及其微生物货架期的影响
氢氧化物盐插层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负载TiO2的光催化性能
碳酸盐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