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程优化的图书馆书评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
2013-09-11杨新涯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400044
袁 辉 杨新涯(重庆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044)
秦 鑫(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重庆 400044)
1 引 言
基于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技术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成为图书馆新形式已是共识[1],但文献资源借阅仍然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读者对文献资源借阅有时具有目的性,如在读者借阅指定的参考书或者借阅某一主题的图书时;有时具有随意性,如在读者具有阅读的兴趣但没有明确的阅读意向时。面对丰富的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由于受借阅权限和时间精力的限制,读者往往不能即时对图书内容与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而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比对和选择。读者对已经阅读过的资源的感悟与评价即“个性化知识”,对其他读者在选择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SNS的图书馆虚拟社区作为个性化知识管理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促进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2]。
在图书馆虚拟知识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传播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粘着度,还可以使图书馆知识社区成为学科、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SNS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就是通过虚拟知识社区,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知识进行管理和共享。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纸质文献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并且有11.8%的数字化阅读接触者在读完电子书后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因此,基于SNS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可以通过与实体社团相结合,以虚拟社区为基础,在促进和提高图书馆现有资源的流通率和借阅率的同时,在虚拟社区乃至现实社会中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增强读者的阅读意识。
2 借阅行为与书评的关系研究
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并进行阅读这一过程可以视作读者的精神消费,那么该书的书评就可视为这本图书的“口碑”。根据口碑传播理论,口碑传播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读者对图书内容与形式进行的评论可以对其他读者的借阅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是对消费者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参照群体,能够对参与其中的消费者产生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4]。可见,其成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虚拟群体的影响。
目前,著名的书评服务有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开放维基版联合目录、Open WorldCat (简称OWC)的书评服务、国内的豆瓣网等[5]。并且,亚马逊中国、当当、京东、豆瓣等网站均有图书评论系统为用户提供书评。由于没有实体图书供消费者翻阅,因此书评的数量与质量对潜在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消费者可以先阅读书评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或下载图书资料。图书馆书评服务历来受到各图书馆的重视[6-7],有研究表明,学生读者在借阅图书时,由于不具备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各种图书侧重的内容、对象、范畴、结构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6]。因此,有效的书评系统对于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促进馆藏的流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书评系统现状
传统的图书馆书评服务通常由采编流通部门从各种渠道采集到图书书评,然后以宣传册、海报、电子公告等形式将书评内容向用户展示,由于这部分工作量过大而工作人员有限,不可能对每本图书的书评都进行采集和宣传。随着网络和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经普遍意识到外部书评对于图书借阅的影响[8-9],开始利用Mashup等技术将外部书评和图书馆的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融合在一起。但是,仅仅引入外部书评并不足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社区,难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在外部书评网站中,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书评不能真实反映读者的看法。与豆瓣等书评网站的用户背景具有多样性、地域分布广等特点不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基本处于同一个文化与学术环境,地域空间上较为集中,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也具有趋同性。在图书馆用户看来,来自同事或同学的书评,比来自完全陌生读者的书评更加“可靠”。
4 重庆大学图书馆书评系统的功能与架构
重庆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初推出的SNS虚拟知识社区(即“我的书斋”)的基础上,于2011年重建了馆藏图书评论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读者积极发布书评,以便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为了尽量降低社区成员在虚拟社区中的随意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书评系统与“书友会”这一实体社区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向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图书评论。
虚拟知识社区架构的技术采用了J2EE平台(Java2平台企业版)技术及B/S模式,构建了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等),并且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Unix及Linux)和关系型数据库(如Oracle、MSSQL、DB2、MYSQL),在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上都有很好的保证。知识社区应用了Web2.0的SNS技术,包括Blog、Wiki、RSS、SNS、Ajax、Tag/Folksonomy等,具有结构清晰、开放性好、性能佳、安全性强等特点,并实现了知识共享服务。
根据重庆大学图书馆虚拟社区的架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可以通过虚拟知识社区——“我的书斋”完成。在“我的书斋”中,读者可以对借阅过的图书进行评价或评分。其中,评分是按照1~5分给出该图书的推荐力度,5分为力荐,1分为很差。这些书评以微博为信息线索,将读者的书评自动转为微博内容,发布在知识社区中。所有用户在“我的书斋”主页可以浏览最近的图书评论。重庆大学图书馆书评系统的构架见图1。
图1 重庆大学图书馆书评系统的构架
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功能:
(1)书友寻找 用户可以根据阅读兴趣将社区中的其他用户添加为好友,还可以根据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如读者的姓名、专业、班级、院系等选项寻找书友,分享书评。这一功能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结合起来,使“我的书斋”成员在保持网络交流的同时,不会过于松散,也有助于群体规范的形成。
(2)书评中心 在“书评中心”用户可以浏览“推荐书评”、“我的书评”、“好友的书评”、“大家的书评”、“我表态过的书评”等栏目。其中,“推荐书评”为书友会或图书馆员向所有读者推荐的书评。在书评中心,每篇书评均与OPAC系统中对应的图书馆馆藏信息进行了交互链接。用户既可以通过书评查询浏览该书的OPAC信息,也可在OPAC系统检索到的图书介绍中查看该书的书评。“我的书斋”还采用了提醒策略,提醒“书友会”成员完成已借阅图书的评论。
5 图书馆业务流程的优化——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
5.1 用户的再划分
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所有用户都必须经过学校统一的认证平台实名认证,并可以自动获得“我的书斋”账号。但由于用户之间不了解彼此的实名信息和真实身份,用户的交流通过代码或昵称来实现,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在是否启用“我的书斋”这一点,用户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因此用户的组成符合虚拟社区的特点,使用户的交流可以不受彼此熟悉程度、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制约[10]。
用户群除了按照读者身份(如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校友读者等)进行基本的借阅权限区分外,还结合“书友会”对读者群进行二次划分,即书友会成员与非书友会成员。由于“书友会”为实体社团组织,“我的书斋”便将实体社团与虚拟社区结合起来,使其成员在具有虚拟社区成员的特点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遵循实体社团的行为规则。
(1)非书友会成员 非书友会成员按照读者身份进行划分,拥有对应的借阅权限。其对所借阅图书的评论或评分属于自愿行为,因此是否完成对图书的评论或评分,不会影响读者的借阅指标。
(2)书友会成员 书友会成员根据自愿申请原则在完成相关登记后,便可成为书友会成员。作为书友会成员,除了拥有相应的借阅权限外,对所借阅图书的评论或评分将成为借阅流程中的必需环节,并且可以通过书评得到的积分换取更多的借阅权限。书评可以是对图书内容的具体评价,也可以是对图书的评分。
5.2 借阅流程的更改
书友会成员对图书的评价或评分可以在还书之前,也可以在还书之后。在没有完成“评论”这一环节之前,所借图书将占用读者的借书指标。由于加入书友会是自愿行为,这部分用户在评论时往往不会敷衍,提供给其他读者的书评更加具有参考价值。非书友会成员与书友会成员借阅流程变化见图2。
图2 借阅流程变化
5.3 书评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商业网站的书评中,有许多无效书评,即书评的内容与图书无关或者单纯的评价,诸如“好”、“不好”等,不能给其他读者实质性的参考与指导。一方面是因为其书评数量巨大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人工干预,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为了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书评,“我的书斋”在运用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对书评采取了人工管理措施。
和豆瓣等书评网站相比,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读者群数量较少,在“我的书斋”中,图书馆员和“书友会”可协作完成对每条书评的管理。图书馆员和书友会根据书评的质量对其进行积分奖励并决定是否向所有读者推荐。获得推荐的书评作者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而发布无效或无实质内容书评的读者,则将被扣去相应的积分,或不会奖励积分。当读者成为书友会成员时,书评积分可以兑换额外的借阅权限、购书卡等奖励。“我的书斋”采用的激励机制还包括用户的“星级评价制度”,即社区成员提供的有效书评越多,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社区级别。此外,优秀书评将有机会发表在重庆大学图书馆主办的《砚溪》杂志和《书香》报纸或单独刊印的图书推介资料中。
通过上述书评管理和激励机制,可以较好地规范读者的评论行为,使读者的书评意愿构建在共享知识之上,而不是单纯为了积分或礼品而进行无效评论。
6 书评系统运行效果与分析
基于SNS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自2011年推出以来已经稳定运行1年多。笔者对“我的书斋”知识社区搜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选取《微弱生物医学信号特征提取的原理与实现》、《无线网状网》等具有高校图书馆借阅特色的图书借阅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数据见表1和下页表2。其中,“我的书斋”于2009年1月正式运行,书评系统于2011年3月正式运行,此次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
表1 书评系统运行前后“我的书斋”主要数据对比
从表1的数据变化可推知,基于SNS的书评系统推出后,“我的书斋”中活跃用户有所提高,较之以前提高了约11%,尤其是书评数量变化最大,这表明用户更多地使用了书评系统。虽然因为书评数量基数增长较快导致推荐书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推荐书评的绝对量依然增长迅速。
为了考查书评系统运行后用户书评对馆藏借阅的影响,本研究随机抽出了6本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书评系统推出后,所选取的图书年均借阅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文学类文献,其书评数和年均借阅量变化均较大。这表明这类图书的借阅行为受到书评内容的影响较大。
此外,本研究还统计了书评系统运行以来,累计书评数量最多的10本图书,考查了其书评数、推荐书评数和年均借阅量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见表3。
表2 典型图书借阅情况变化
表3 书评数量前10位的图书
通过对比书评系统上线前后的相关数据,可以初步判定,与馆藏图书相结合的书评系统对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学辅助类等非指定图书的影响较为明显。因为这类图书在同一主题下的具体图书种类较多,并且同一主题下的图书相互之间具有较大的替代性。例如,《工程材料》这本书,馆藏里有不同出版社或不同作者出版的约46种。书评对读者借阅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同类图书中的某几种借阅量较高,而其他图书借阅量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由刘天模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工程材料》这个版本,是同类书中书评和流通量较高的版本,这应归功于书评系统。
此外,热门图书的书评系统对读者的借阅行为影响较小,笔者认为是因为这类图书的读者更容易从外部书评系统得到相关信息。关于书评系统对读者借阅行为的深度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实证研究。
7 展 望
基于SNS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推出以后,经过1年多的运行实践,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对用户进行有关书评系统的进一步培训。由于豆瓣网等外部书评系统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评系统建设更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而读者的参与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不断推出围绕图书借阅、评论相关的应用或小游戏。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书评系统拓展到移动阅读领域,以满足师生的需求。
此外,图书馆的SNS知识社区必须有别于社会商业网络,尤其在其建设原则上,更应突出“以人为本”,针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中的学术类图书比例大、参考书多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学术类图书的评论活动,以真正实现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服务水准和价值,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1]周佳骏. Web3.0的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及访问控制探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22):71-75.
[2]刘 蕤.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8): 39-43.
[3]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12-04-19)[2012-11-30].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9/3832813.shtml.
[4]徐小龙. 虚拟社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 财贸经济, 2012(2): 116-125.
[5]李慧美, 陈朝晖, 杨广锋. 从豆瓣网看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的改进[J]. 图书馆杂志, 2009(8): 37-40, 17.
[6]陈 素. 建设专业书评系统 提高图书利用率[J]. 图书馆建设,2009(3): 67-69.
[7]张永山. 充分发挥书评作用 提高图书利用率[J]. 图书馆论坛,2010(4): 124-126.
[8]沈奎林, 杜 瑾. 利用Mashup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以豆瓣网和南京大学图书馆OPAC结合为例[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0(10): 87-90.
[9]杨九龙, 左 阳. 基于OPAC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书评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12(4): 10-14,31.
[10]Constant D, Sproull L, Kiesler S.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The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Weak Ties for Technical Advice[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2): 1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