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研究*
2013-07-18刘子辉郑辉昌杨应全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重庆401331
刘子辉 郑辉昌 杨应全 陈 强 (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 重庆 401331)
2012年6月25日,我国文化部表示,于2012年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三馆一站”免费服务的范围,《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取消原有部分收费项目,取消公共图书馆办证费、验证费、自修室使用费、电子阅览室上网费,取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存包费,限期取消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和培训费、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费及公益性讲座、展览收费等[1]。《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零门槛、零费用、全面、实质性的向社会开放[1]。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相比拥有更丰富的纸质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及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水平却较低,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向社会服务的力度,向社会开放。
1 重庆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对比
2012年8月,笔者对重庆67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进行调查,包括本科院校22所(公办15所、民办独立学院7所)、高职专科院校37所(公办22所、民办15所)、军校3所、成人高校5所,共统计出41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占60%),并对其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同时,笔者还对43所公共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进行调查,共统计出29所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占所调查数量的67%(如下页表1)。
无论是从数据库的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重庆地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都存在较大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41所高校图书馆共拥有中文数据库500个(平均12.2个)、外文数据库232个(平均5.7个);而29个公共图书馆共拥有中文数据库33个(平均1.2个),没有外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大众,从人均拥有电子文献量来计算,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差距又加大了很多倍。此外,2009年《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统计466所高校(全国共有2 000多所高校)用于资源采购的经费为16亿元,公共图书馆新增馆藏量经费为8.7亿元,468所高校图书馆现有建设面积为925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房屋建设面积为825万平方米[2]。
表1 重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数据库引进统计表
当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不同,其资源收藏类型也不一样,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强,主要面向大学生教育及科研使用,但是仍有很多资源可以被社会读者所用。例如,西南大学图书馆订购的有关农业科技的图书及电子文献资源,对指导农业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无论从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公有性方面讲,还是从公民的权利方面讲,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成为必然。
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现状
国外高校图书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历史较早,服务意识强,服务范围广,服务类型多样。美国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美国的《教育法》第2章规定,美国的高校图书馆都享受联邦政府补贴[3],因此美国高校图书馆认为既然接受了国家财政补贴,向社会开放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可以进入高校图书馆,如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没有任何围墙,读者可以带包进入,阅览文献,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同时,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多样化,如美国高校图书馆有相对系统和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有支持终身学习的服务,也有针对中小学师生的服务。在日本,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高校图书馆向校外人员开放最早开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90 年代渐趋普及。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术情报基础实态调查结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日本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总量约2.8亿册,701所国立、公立、私立高校图书馆中有 685 所向社会开放,占 97.7%,其中,87所国立高校图书馆和71所公立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率均达到100%,543 所私立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率也达到 97.1%[4]。在英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这些高校图书馆中大约5%是市民[4]。澳大利亚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市民可以随便进入高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在馆内阅读,但不能借阅图书[4]。
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逐渐打开大门,迎接社会读者。例如,天津图书馆的读者可以用本人的借阅证更换19家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证,享受到阅览、借阅、电子资源服务;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为单位所在地的100多个社区免费办理了500多张图书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王玉林等在《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论文中调查了1 649所高校图书馆,其中只有276所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向社会读者开放,占实际调研总数的16.74%;在276所高校图书馆中,56%的高校图书馆向单位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将能够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的“社会人员”作为服务对象的图书馆仅有23个,约占面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的8.33%;未明确限制社会读者身份的图书馆有83 所, 约占面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的 30.07%[5]。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比例非常低。徐守民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分析》中调查了一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情况(见表2),在为数不多的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中,其对外开放的对象、服务方式、费用等都有很多的限制[6],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要求对外开放的对象是省内机关事业单位正式职工。诸多的限制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樊篱,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从口头宣传走向实质开放,取消身份限制,降低费用,开展多样服务,灵活安排开放时间,等等。
表2 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情况调查[6]
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的策略
3.1 自上而下,政策推动。
2002年2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4],该规定在当时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使高校图书馆从完全封闭到部分开放。但是这样的规定仍具有模糊性,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称为有条件,什么样的可能称为尽可能。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要承担一切责任与后果,如要承受学校师生抱怨的压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其实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已形成社会共识,国家政策允许、业内专家呼吁、社会民众渴望,所欠缺的就是政策的有效推动。例如,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需不需要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界曾经讨论了很多年,相关论文数不胜数,继续讨论下去,永远只是一个话题,要求博物馆自觉地实行对全社会的免费开放是既无心也无力。同样,要求高校图书馆自觉地向社会开放也如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到了需要政府一锤定音的时候了,只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高校图书馆才能打开最后的樊篱。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明确如何补贴、补贴多少,确定开放的路线图、时间表等,最终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7]。
3.2 联合开展社会服务,构建“同城图书馆”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不向社会开放的重要原因是担心文献资源及空间资源不足,社会用户抱怨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的原因则是身份限制、费用高昂、手续繁琐。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社会服务来解决。众多高校图书馆同时向社会开放,能起到有效的分流效果,同时通过服务平台及时公布本馆文献资源及空间资源的状况,使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到该馆是否有空位,是否可以享受到相关服务,从而使读者可以到资源相对宽松的图书馆阅读,图书馆也减少了对资源匮乏的担心。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利用“同城图书馆”服务平台,完成对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一站式”查询、身份统一认证、费用一次性抵押,实现了一次担保、多馆使用,降低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费用,简化了读者入馆手续。因此,高校图书馆联合开放社会服务及构建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及社会读者有序流动,减轻单个图书馆的服务压力,改变各个图书馆“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无障碍流通,更好地服务读者。
3.3 大胆心细,制定政策,消除读者误区。
高校图书馆担心向社会开放之后,会出现大量的社会读者,造成秩序混乱、资源紧张。而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高校图书馆要向社会开放,必须做好开放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宣传工作,消除读者误区。
首先,在开放之前,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使社会读者知道高校图书馆已向社会开放,了解服务流程,以及可以享受的服务项目等。其次,高校图书馆还应做好读者教育,使读者遵守图书馆秩序,爱护图书资源,文明阅读。最后,高校图书馆还要通过宣传让广大社会读者了解向社会开放的意义,却不能夸大其实际影响力,避免社会读者大量涌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无序。
(2)制定详细方案,应对读者高峰。
再好的社会宣传也无法让读者深入了解高校图书馆。大量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有强烈的信息需求,或者拥有浓厚的兴趣,当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之后,到馆人数“井喷”的现象非常正常,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制定详细应对方案,计算出每月、甚至每天可接待的读者数量,再根据借阅历史,制定出可以承受的社会借阅量,并通过“同城图书馆”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实现限流限量,维持图书馆正常秩序和服务效果。
(3)既要防止社会读者“井喷”,又要防止“门可罗雀”。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能会发生社会读者“井喷”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常态。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例,2008年 3 月 28 日北京市多家博物馆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但是社会反映并不强烈,首都博物馆日接待人数不到1 500,不及最大接待量的一半,其中,还有8家博物馆人流量不到100人[8]。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存在这样的隐患,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2004年开始向社会服务,2005年出现了社会读者办证的高峰,但后来文献借阅数量及读者注销数量都在增加,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读者不了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而盲目作为。2009年,威海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服务社会后,文献借阅量有所上升,但距2005年的峰值仍差3 000册,这表现出社会读者的需求与高校馆藏资源间的不匹配[9]。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浮躁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少,就是处在高校中的师生也很少使用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既要防止社会读者“井喷”,又要防止“门可罗雀”,应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吸引社会读者,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今后能健康、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灵活服务原则,积极主动服务,实现“走出去”战略。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灵活服务原则,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读者,实现“走出去”战略,减少接待社会读者的数量,从而开展有效的服务。灵活服务原则即灵活的开放时间、灵活的服务方式、灵活的服务内容,如避开学生期末考试,学生考研复习等时间段为社会读者服务。积极主动地服务则体现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将馆内资源送到社区,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馆员与大学生联合开展“科技赶集”、“送书下乡”等活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可以为社会读者远程提供数字资源,用户只要登录高校图书馆网站就可以访问到该馆的资源,享受参考咨询服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已开展了这样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将购买的视频资源和本校教师的教学录像和高清电视对接,实现馆内视频资源点播服务,这些都可以服务读者于千里之外,减少进馆读者数量,同时也能提高服务质量[10]。
4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的误区
4.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不能等同于公共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分担了公共图书馆的部分社会责任,但不能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性质、主要服务对象等同,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责仍是服务于本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能让社会读者影响到本馆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不能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混淆。公共图书馆的“缺位”不应要求高校图书馆去“越位”,高校图书馆更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7]。
4.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不一定等于完全免费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不一定等于完全免费。以社会服务发展较好的美国为例,耶鲁大学图书馆为校外读者每一学年提供 7 次免费服务;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规定校外读者在12个月内有7天(7天不一定连续)可进入图书馆免费使用馆藏资源;享有“美国公立大学之王”称号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设置了文献的借阅权利,加州本地居民需付费购买借阅特权卡,价格为每年100 美元[7]。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实质性开放可适当收取费用,以填补服务成本,同时要体现出本校读者优先的原则。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高校图书馆有一天可能会有能力向社会全部免费开放,但事物的发展总有一定的规律性、渐进性,所以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应稳步推进。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拥有更多的文献资源,向社会实质性开放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水平较低,开放数量和服务项目较少,费用较高,身份限制较严格。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寻求各种契机,推动其向社会实质性开放。
[1]刘子辉,杨应全,李荣菊.近3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1(24):4-8.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70-90.
[3]郭金钟. 论高校图书馆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塑造[J].贺州学院学报,2009(3):99-101.
[4]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4):102-105.
[5]王玉林,曾咏梅,崔 然,等.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J].图书与情报,2011(12):26-32.
[6]徐守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7):22-24.
[7]于曦蒸.博物馆免费开放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0):69-72.
[8]李 琦,郭爱娣.博物馆免费开放首日遇冷 部分未经预约者被破例直接放行[N].京华时报,2008-03-29(7).
[9]师晓青.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成效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0(12):52-53.
[10]梅 群.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对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