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2013-09-11辛书庆
辛书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辛书庆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选择7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20例, 治疗组50例,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31例患者治疗显效, 16例患者治疗有效, 3例患者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9例患者治疗显效, 6例患者治疗有效, 5例患者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 本次研究特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性占31例, 男性占39例, 年龄范围居于42~74周岁,平均年龄为(54.1±6.7)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存在意识模糊、消化道出血和罹患严重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20例,治疗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止咳、平喘等治疗, 使患者的呼吸通畅性获得有效改善。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选择合适面罩后对正压通气呼吸机的吸气压力以及频率进行调整, 将吸气压力提高至13~19 cmH2O, 呼吸频率调整为12~16次/min, 确保氧饱和度保持在91%以上, 治疗频率为1~2次/d, 每次治疗时间持续3~4 h[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生命体征基本恢复稳定,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 生命体征得到一定恢复,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 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2]。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1例患者治疗显效, 占62%, 16例患者治疗有效,占32%, 3例患者治疗无效, 占6%, 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9例患者治疗显效, 占45%, 6例患者治疗有效, 占30%, 5例患者治疗无效, 占25%, 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呼吸道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几率较高, 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缺氧状态获得有效缓解, 从而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 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3]。
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 李常学.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大家健康, 2013,29(20):208-209.
[2] 牛晓峰.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健康之路, 2013,7(23):127-128.
[3] 刘林.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医疗前沿, 2013, 8(30):131-132.
473300 南阳社旗县中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