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2013-09-11刘小双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6期
关键词:高敏颈动脉斑块

刘小双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刘小双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42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者脑梗死程度越严重,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患者脑梗死程度不同, 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结论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急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发病率与致残率、死亡率[1], 常会给社会及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与沉重精神压力。为对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42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 其中男26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为44~76岁, 平均为(60.5±3.4)岁;按照脑梗死(NIHSS)评分标准, 轻度脑梗死(NIHSS评分低于4分)23例, 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为4~15分)17例, 重度脑梗死(NIHSS评分高于15分)6例;其中伴随糖尿病13例, 高血压16例。选取同期收治非脑梗死患者4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19例,患者年龄为43~78岁, 平均为(61.3±3.8)岁;其中伴随糖尿病11例, 高血压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液5 ml, 利用全自动生化仪(由上海维世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对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利用SIGM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购自法国康强医疗有限公司)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 检测时患者取平卧位且头部后仰, 充分暴露颈前, 选取超声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与电子凸阵变频探头, 将频率设定为4~12 MHz。检查时患者头偏于一侧, 对两侧颈总动脉主干段、起始段、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查, 于颈总动脉分叉位置1.5 cm处对动脉内膜与中层间厚度(IMT)进行测量, 对动脉斑块形状、大小及表面是由有溃疡等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颈总动脉IMT在1.0 mm以上、分叉处的IMT高于1.2 mm时判定有斑块形成;若颈动脉内膜完整且光滑则为正常。高敏C反应蛋白正常范围为0~3 mg/L。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对照组(1.5±0.4)mg/L, 观察组中轻度患者(5.4±1.3)mg/L, 中度患者(7.6±1.4)mg/L, 重度患者(9.5±1.8) mg/L。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脑梗死程度越严重,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 对照组有2例(4.8%)出现颈动脉斑块, 观察组有44例(95.7%)出现颈动脉斑块,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分析, 轻度患者主要为高回声型, 中度患者主要为不规则型, 重度患者主要为溃疡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分析[n(%)]

3 讨论

C反应蛋白由心脏合成, 可对人体内全身性炎症急性期加以反映。高敏C反应蛋白是对进行性非特异性低水平炎症加以反映的敏感指标, 其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2]。相关临床研究表明,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急性脑梗死发病、进展和预后间有一定关系[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当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时患者预后较差, 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患者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脑梗死程度越严重,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 因此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加以反映的重要指标。

当患者颈动脉出现粥样斑块后, 在不稳定血流冲击下,或动脉壁所受应力增大时, 粥样斑块可破裂, 可对血小板加以激活, 促使机体纤溶系统启动从而形成血栓。同时, 颈动脉粥样斑块可对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在本次研究中,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患者, 对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分析, 轻度患者主要为高回声型, 中度患者主要为不规则型, 重度患者主要为溃疡性。由此可见, 颈动脉斑块性质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1] 郑培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关系的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0,19(8):62-63.

[2] 李琛,李国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广东医学, 2013,34(1):68-69.

[3] 高春杰.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受到阿司匹林影响的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2,15(32):164-165.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高敏颈动脉斑块
中药外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代表中国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