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安全环境解析
2013-09-11王英
王 英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周边地区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战略依托,也是美日等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以及国际与地区形势的演变,中国周边事态不断,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而言,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南缓、北和”。显然,目前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主要集中在东部海洋地缘方向,主要表现为:安全隐患增多,局势复杂多变。
一、朝核危机演绎得惊心动魄,紧张的东北亚格局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东北亚地区历来是世界战略重地,主要大国在此各有盘算。在这个地区,汇聚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四个,除欧盟外,美国、日本、俄罗斯与中国均在此有着重大的利益关联,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美国企图主导东北亚地区事务:冷战结束后,美国将其对外战略定位在如何更好地维护其在东北亚的“霸权”。为了照顾盟友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同时避免直接与朝鲜接触而致外交空间的收缩,美国主张多边机制解决朝核问题,并不断对朝鲜施加压力,以压促变,试图使朝鲜半岛局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勾画出一个针对中国的庞大战略轮廓。中国的崛起和朝鲜的核试验都令其极度不安。为此,日本不断加大防卫力量,加强美日同盟,“无核三原则”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俄罗斯待价而沽:面对北约东扩的压力,开始转而拓展东部外交空间。为此,俄国调整了其东北亚战略和半岛政策,奉行“南北等距离外交”,以恢复其在东北亚的影响力,实现重建大国地位的目标。中国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作为朝鲜的友邻国家,从地缘战略上看,朝鲜半岛是中国与海权大国的缓冲地带。历史上以中俄为代表的陆权大国,与以日美为代表的海权大国,都曾围绕朝鲜半岛问题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给中国东北乃至全国的安全造成过严重威胁。作为中国的邻邦,朝鲜半岛一旦被其他大国掌控,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方向和地区必将直接处于其他大国的压力之下,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势必被大大压缩,而一旦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关注点,势必牵制中国对台湾问题、东南沿海领土权益等其他重大问题的战略考虑,中国对外战略将因此变得处处被动、时时受限。因此,朝鲜半岛在中国的地缘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朝核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不仅强调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同时也强调要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问题。这些立场无不反映了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利益所在。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斡旋朝核危机。但是,从朝核问题一波三折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斡旋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朝核问题迄今为止非但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突破,相反,朝鲜我行我素的“挑衅行动”不断升级,退出六方会谈、核试验、射导弹、发卫星等一系列行动将朝核危机一次次推至战争边缘。
朝核危害不容小视,中国必须充分重视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及其对中国安全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半岛若成为“核弹火药桶”,就可能导致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重组。美日也将借机强化军事同盟和军事存在,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他们的意图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美日的封锁和制裁还将加重朝鲜经济和政治困难,对我国东北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是对朝核危机当事双方能够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无疑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朝核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使朝核双方都不愿把矛盾激化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寻找妥协是解决危机新的契机。不管今后采取什么样的折衷方案,只要寻求政治解决途径,中国都是理想的斡旋者。
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中日关系是中国东部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
历史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死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出现了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政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靖国神社,甚至美化其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等一系列事件。中日两国政府为此一再交涉,学者屡发评论,民众反响强烈,国际舆论称之为困扰中日关系的“死结”。如何突破这个僵局?这涉及到日方如何正视历史、而中方如何超越历史的问题。
领海主权争议持续发酵。由于历史、地缘战略和资源争夺等原因,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主权争议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日本宣称从地质构造、国际习惯法和国际承认等方面拥有对钓鱼岛的主权,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钓鱼岛上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造势活动,设灯塔、建神社,举行频繁的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武力阻止中国民间的保钓行动,阻挠中国政府维权执法行动等,使钓鱼岛问题成为中日之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2012年9月的购岛行为更是将中日两个大国推向了对抗的境地。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方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日方主张中间线原则,矛盾悬而未决。海上划界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根本利益,同时又会影响到两国关系及双方民族感情,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敏感的问题。现阶段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之争的选择有三∶其一,政治解决;其二,诉诸武力;其三,国际仲裁。目前,政治手段解决争端面临困境,法律手段解决争端需要权衡,军事手段解决争端不符合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因此,这是中日双方都很难下的一盘棋。
美日军事同盟出现新变化。美日同盟一直是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但这一同盟建立在美国的军事控制上,以牺牲日本的自立为前提,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如美军半永久性地驻扎在日本,并对日提供单方面保护;日本在战略上服从美国,但不承担在海外协助美军联合作战的义务,即不得行使“集体自卫权”和对外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随着美国将全球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日本作为美国仆从国的地位迅速上升。美国对于日本追求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的地位持默许、纵容态度,日本也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积极配合,将中国作为主要对手加以遏制,美日联合插手南海问题就是例证。这加大了中国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难度。
三、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仍然面临复杂的安全隐患
两岸缺乏广泛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政治互信的必备条件,也是政治互信的结果或体现。虽然两岸现在还处于“先经济”的阶段,政治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的“易”事上,也不可能停留在脱离政治的经济阶段,两岸关系最终需要政治解决。但从目前岛内的执政当局来看,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核心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加以概括:首先就是不统、不独、不武;其次则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再次则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依民主程序,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台湾未来的前途;第四则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良性发展两岸关系。过去如此,未来亦将如是。显然,维持现状是其首选,政治议题仍是其不愿触及的禁地。
“法理台独”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活动猖獗,不断变换手法进行分裂活动,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马英九的上台避免了近期台湾法理“独立”的可能性。但台湾问题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就理论而言,岛内政党轮替将是一个常态,民进党等台独政党再次上台不是没有可能。况且,岛内政局变化之快,常常在预料之外。台独势力一旦重新执政,“法理台独”活动必将再起。只要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法理独立”的隐忧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国际社会一些势力分裂两岸的意图依然如故。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美国企图利用台湾牵制并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遏制中国崛起。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关系最符合其战略利益,以台制华将是其长期战略。台湾是可以卡住日本“脖子”的一个卡子,日本作为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海上交通运输线是其“生命线”,台湾正处于其“生命线”的关键位置。因此,介入台湾问题,扰乱两岸关系也是日本的一项周边战略。
四、东南亚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政策具有两面性。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受来自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影响,东盟国家担心历史上的中华帝国卷土重来,因此对中国保持警惕。目前,东盟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制衡的战略。
南海海洋权益争端面临国际化威胁。南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交通要冲地位和可观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各方觊觎之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及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上升,美国对南海的基本政策已经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美国意图插手南海,给南海周边国家的对华政策带来消极影响,中国海上邻国有“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源自美国承诺和支持的鼓舞。中国在南海处于“打不了、谈不拢、拖不起”的不利处境。打不了是因为条件尚不具备;谈不拢是因为争议双方的目标差距太大;拖不起是因为国际法尊重“先占为主”的原则。围绕南海问题,国内出现了主战和主和的对立争议。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关于主权和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不断激化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这包括毒品、非法移民、资源和环境安全、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令人担忧的是,2002年以来,东南亚地区已成为全球恐怖主义频发的重灾区之一。由于地域毗连或相近,周边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中国受到外部非传统安全威胁侵害的可能性增大。
总之,由于半岛僵局难以破解、日本对外战略的进攻性加强、海上问题矛盾激化、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等因素,加之美国构筑第一岛屿锁链遏制中国,中国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利益不断受损,安全环境正在恶化。这是中国崛起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面临的挑战,也是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