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看中美的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

2013-09-10许德娅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4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许德娅

摘要:《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探讨了如何利用意识形态范式,来思考美国自身的外交政策。美国这个看似没有明确意识形态的国家,其实是深受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意识形态影响和建构的。意识形态范式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对于我们了解两国在文化影响上的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现在的制度与发展状况,都是根植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思维方式。只有从我们独特的意识形态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未来。

关键词: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将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放在一定的高度来考虑,这样的角度不管对于我们了解美国、还是了解中国,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书中所论述的出发点,就在于美国这个看似没有明确意识形态的国家,其实是深受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意识形态影响和建构的。

所谓非正式意识形态,指的是一个国家政治人物和大多数国民普遍信奉的,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思想偏好、成见、倾向、信念、愿望以及关于国家历史、现实与命运的基本看法。非正式意识形态可能比正式意识形态更加稳定和持久,因为它根植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中,并因为潜藏在不自觉的意识中而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其影响可能更大。

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人们通常不注意他们的意识形态,那是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程度令人吃惊。这一看法用来解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再贴切不过了。大概受国内的教育和媒体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非常极端,一提到“意识形态”,总是与国家制度和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把“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政治化了,“意识形态”真正所指远不止此。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范式有助于克服单纯以权力———利益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的限制。对于我们了解两国在文化影响上的差异,意识形态范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意识形态与美国

美国更像是一个理念国家,其原则体现在《独立宣言》和宪法等文本中。对于美国来说,《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等建国文献和葛底斯堡演讲等总统演说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就是具有正式意识形态的特征的。虽然这些原则没有像中国一样,进入政治和基础教育的范畴,也没有像前苏联那样被公开宣称为官方哲学,但是事实上却有着正式意识形态的一切特征。而且,这些思维贯穿于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只是在政治层面发酵。2013奥斯卡奖获得提名最多的电影《林肯》,就是一部讲述南北战争的主旋律影片,正如同当年的《阿甘正传》呼应了国内反智主义的潮流、《拆弹部队》呼应了伊拉克战争,可以说就算对于文化和娱乐产业来说,政治正确也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国家是世界人民最后的避难所,而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保卫自由的卫士。但是关键在于,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是一种虚伪的欺骗或者赤裸裸的辩护工具,而是美国人的真诚信念。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对美国人心理的深刻影响就是“他者的丧失”。苏联———美国人心中的邪恶帝国和自由的敌人———的存在有助于美国人民和政府中培育一种共同的国家认同。

不仅如此,美国政治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宗教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清教”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排他的意味。在美国,参加宗教活动的美国人超过了参加美国社会中其他任何组织活动的人数。目前,美国共有250多个不同的宗教派别,222万多个地方性教会团体。这些宗教团体包括各自的教徒构成了无处不在而又运转良好的社会网络,使得美国宗教组织的政治积极性和社会渗透力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一个美国人是否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并不意味着其思维方式就不具有这样的特征。而且,作者认为对意识形态最简单的定义是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思想体系”,而透过这种定义,最早的意识形态就是宗教。那么从这个定义来讲,美国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与中国

中国同样也存在非正式的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同样影响了每个人最深处的思想方式。这些非正式意识形态包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改朝换代中对于安全感的追求、建国以后的红色革命思想所带来的对于平等的追求,等等。中国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受建国后革命和共产主义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近年来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的各个层面似乎都举起了向美国学习的大旗。不管是制度、法律、还是文化层面,无一不在其中。可是如果探讨美国与中国在这些层面的差异,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这两个生长于不同文化的国家,究竟是否可以秉承拿来主义,直接横向对接。对于美国来说,之所以政策得以实施、国家得以发展、文化得以进步,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运用根植于自己国家的思维方式,制定了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随着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出现,这些想法通过意识形态的方式、随着他们的教育,塑造了他们思想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到了今天,突然发现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已经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宣传产生了抵触的情绪,正面宣传造成了相反的效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尚可以放在一边,然而如果人民对于这些说法不接受,那么说再多也没有丝毫意义。而美国的普通人也能够深刻的怀抱着救世主的情怀,期盼能够更多的引领这个世界的其它国家走进民主和自由。美国试图去影响和干预其它国家的决定,对于其自身来说是具有极高政治正确性的,这根植于他们的意识形态。美国的思想现状应该让我们看到,国内的意识形态目前树立的程度,其实不是太多,而是做的不好,而且是远远不够的。

三、理解我国文化自信的新角度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的信任与全力的支持。而最可怕的就是人民的不信任与抵触情绪。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言论范围的拓宽,微博等SNS媒体上所弥漫的情绪越来越负面和消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时间的推移不断消逝,剩下的,除了自卑,还有自负。

美国国内并非没有对于制度、国家的反思,然而这些言论都谨慎地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这边,不会越过那一边去触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底线。这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或者说,意识形态让这个国家具有文化自信,让他们尽管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却从始至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制度和文化。这与美国外交中那种将其价值观念、民主政体等传播出去的强烈使命感类似,他们试图按照“美国模式”来建立“世界新秩序”,凸现出理想主义的特点。美国外交中的法治主义倾向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将其强行学来并用于我们自身,那就是忽视了美国法治社会得以建立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混淆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误以为可以像规范国内政治那样用法律规范国际政治。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大的悖论就是,当他们满心期待给予别人他们自己所拥有的自由时,却习惯性的忽略他们的干涉已经剥夺了这些自由最基本的条件。

在当下这个时代,消费社会的兴起同样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媒体去争得自己的言论自由,是否真的意味着每个人作为普通的公民,都拥有相同的言论自由呢?实际上在美国,言论自由被理解成新闻集团的财产所有权,而不是公民个人的人权。尤其在消费主义至上的今天,通过购买版面,可以在美国的各种报纸上刊登你想刊登的任何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内容。然而,如果没有这笔钱,你就被剥夺了这种表达的自由。而在今天的美国,报纸更是被当作一种商业经营,很少将重点放在它们理应当包容的“别的东西”上,寻找读者群中的中间观点就成了一种趋势。当一切都以吸引读者为目的,新闻和媒体的意义早已不像它们宣称的那样高尚,媒体的力量并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那样。

新自由主义国际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乔治和罗伯特·基欧汉,提出了三种国家利益:物质生存、自由和经济繁荣。然而在中国,也许前三位会有所不同,也许还会包括平等、安全感、幸福感等等。可以说,不同文化生长出来的人民,对于所追求的幸福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更何况如何去实现了。

四、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反思

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学大师许倬云在一次访谈中说道,中国文化中,人天生是贵者,人的禀赋里面最要紧的是人爱人,也就是“仁”。我们讲自由、人权,不再建立在神造世人、人人平等的观念上,不再是自由平等的观念上的博爱,而是以中国的忠恕之道,将心比心。我们的内心还是相信人,人情、人性、人心里的思想,这都是中国文化决定的行为。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自己的传统逻辑当中生发出一套适合现实发展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不是从权力分割、自由民主等角度阐述的,中国人所理解和期待的自由与国外不同,只有从我们自己的语境出发,才能获得真正的改变。只有使用我们的文字、文明所具有的词汇与内涵所生发出来的概念,才能获得真正适合我们的改变。

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建立在人类需求和生产的无限扩张、财富及消费品的无限录攫取上的,市场自由主义是其意识形态润滑剂。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超消费的危机,地球资源和环境正在恶化,这一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的逻辑、技术的进步以及主流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是要意识到,每个国家现在的制度与发展状况,都是根植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对于国内问题的发现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然而盲目的在美国或是其它任何国家寻找解决方式,却并不可靠。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只有从我们独特的意识形态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Robert A. Dahl. Pluralis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flict and Consent [J].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7.

[3]王晓德.从文化视角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思考[J].美国研究,2007(04).

[4]谢志海.宗教与美国的外交政策[J].太平洋学报,2010(06).

[5]崔达.清教主义与美国外交传统[D].江苏:苏州大学,2005(01).

[6]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著.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郭玉洁.先知的另一副面孔:许倬云访谈[J].单向街001.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