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对COPD急性发作期夜间呼吸困难的疗效观察
2013-09-10简锦妮陕西省高陵县医院呼吸内科陕西高陵710200
简锦妮,李 芳 (陕西省高陵县医院呼吸内科,陕西 高陵 710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的常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发病率明显增加,其中很多患者出现夜间呼吸困难,这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成为肺动脉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甚至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夜间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诸多因素引发COPD患者在非动眼睡眠期出现夜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1],从而诱发夜间呼吸困难。本研究评价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在COPD急性发作期夜间呼吸困难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近1年来就诊于我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59~80岁,平均(67±4)岁。所有患者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确诊为COPD急性发作期。常规给予吸氧、平喘、化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复方异丙托溴胺2.5 ml雾化吸入,2次/d,疗程为2周。多数患者日间呼吸困难症状好转,但仍出现夜间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有35例,将35例患者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男14例,女7例,给予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对照组14例,男9例,女5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夜间呼吸困难发作程度和次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继续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孟鲁司特(美国默沙东公司)10 mg,1次/晚,噻托溴铵(思力华)18 μg,1次/d,18时吸入;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为2周。两组均按需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观察夜间呼吸困难次数及复方异丙托溴铵的使用次数,同时观察血气分析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夜间呼吸困难次数减少及复方异丙托溴铵的使用次数明显减少,详见表1。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PaO2明显上升,PaCO2同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比较(±s,mm Hg)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比较(±s,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
3 讨论
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中重度COPD易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2],夜间呼吸困难是COPD的常见表现,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气道张力增加,分泌物增多;呼吸中枢驱动减弱;上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疲劳等综合原因致夜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本研究发现,在使用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治疗2周后患者夜间呼吸困难次数明显减少,使用复方异丙托溴铵的次数明显减少,血气明显改善。由于低通气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夜间睡眠低氧的最主要原因[3],胆碱能机制在COPD低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的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胆碱能药物是药物治疗COPD患者夜间睡眠低氧的重要方法。噻托溴铵阻断副交感神经末端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胆碱能作用而扩张气管、减少黏液分泌,咳嗽、咯痰和气喘随之改善,减少了夜间呼吸困难的发生。胆碱能神经张力增高介导的支气管痉挛亦是气流阻塞的主要不利因素[4],也是主要的可逆性机制之一[5],而噻托溴铵是一种对M1、M3胆碱受体有高亲和力和高动力学选择性,因而对COPD具有强大、持久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可以缓解夜间呼吸困难。白三烯是一种炎性递质,是炎性细胞趋化因子,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血浆渗出、血管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嗜酸细胞聚集以及气道高反应性等[6]。孟鲁司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非类固醇平喘和抗炎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孟鲁司特能够明显改善夜间的呼吸困难,能够充分改善血气,原因可能为:孟鲁司特能够减少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最大程度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气道黏液分泌,抑制气道重塑,能减少气道因变应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和非细胞性炎性反应物质,能抑制变应原激发的气道高反应性,故能减轻气道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减少夜间呼吸困难的发生。
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可以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夜间呼吸困难的发作次数,具有明显疗效。
[1]冯 靖,朱宝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夜间低氧血症[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1):30.
[2]朱 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30.
[3]Kannan R.Sleep problem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J].Turkish Thoracic J,2008,9(3)1:17.
[4]任振义,白春学.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9):673.
[5]兰 岚,高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病机制[J].国呼吸杂志,2007,27(3):203.
[6]凌均棨.根尖周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