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2013-09-09张玉林
张玉林
【摘 要】汉语言,简称汉语,是全球14多亿人的母语。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中,主要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汉语的各种使用形式、使用功能、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法等问题进行研究。其中语法范畴是语法项目中的一种类别,则是对具有不同特点的语法进行分类。因而所谓汉语言全局否定范畴的句法,是指以完整的句子为表达方式,来说明某件事物的功能性语法类别。现本文就简单探析了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全句否定;句法范畴;实现
语法范畴一般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在本文中主要对否定句法的范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汉语言的全句否定句法中,通常以三种手段来表达出否定意思,一为词汇手段,即利用否定词汇来表达否定意义句子;二为语法手段,即利用特定语法来表达否定意义的句子;三为语用手段即利用非否定句来表达否定意义的句子结合这三种手段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言中全句否定范畴就是指利用某种否定标记的形式来使全句表达出否定意思的语法功能类别。以下笔者就主要针对汉语言的全句否定范畴句法实现来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汉语言是汉藏语系中的直属语族,一般都是以语序和虚词相结合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相应的内容,语序也相对较为固定,多为SVO的语序类型。而若以共时的角度来看,则汉语言包括了普通话与全国各地区的汉语方言。其中汉语方言被分为七大派系: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客家方言。而每一派系又可以分为更多的小派系,因此汉语的方言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为了统一起见,本文就以普通话为例,来探讨汉语言的全句否定范畴句法。
在汉语的普通话中,否定词的通常可以分为普通否定词和禁止否定词,前者如“不”、“没”等,后者如“别”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普通的否定词同时也可以表示禁止意义,例如“无”、“非”、“莫”、“勿”等。而对于一些在句子表达中很少体现出否定意思的否定词,一般都不再认为是真正的否定词。而关于常用的否定词“不”、“别”的词性,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是副词,而有些人认为是动词。
从线性位置的角度来看,普通话中否定吃一般都在谓语之前,或者是替代谓语。这种简单的线性位置一般都没有歧义,但是若谓语本身还有其他的前缀修饰词语时,否定词的线性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呢?笔者认为,当一整句的谓语有多个修饰副词时,可以根据副词的词性来按照以下顺序来排列:评注>关联>时间>频率>范围>程度>否定>协同>重复>描摹。比如:“我也许再也不会亲自做饭了”这句话中,否定词“不”就被放置在助动词“会”和描摹副词“亲自”之前。
否定词“不”常常修饰谓词成分,在汉语句法中被称为否定副词。传统语法认为副词属于实词,不过由于汉语中的副词主要是从句法分布特征来判定的,实际上这里的“不”更多地是体现否定修饰对象的功能意义,从生成语法的语类角度来看,这种句法分布下的否定词更接近于功能语类的范畴,因此可以视为专门用来标记否定对象的语法成分,直接添加在否定对象之前 也就是说,否定副词“不”是普通话实现全句否定范畴的语法标记。
那么,否定副词“不”实现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位置在哪里呢?多项副词共现时的“不”是句中最左侧的谓语内状语,和直接修饰谓词一样都是占据了句法的谓头位置。而在小句中的“不”则处在相应小句的谓头位置。
否定词“没(有)”既可以作动词来表达否定“领有”义,又可以作副词来实现对动作或状态的否定。在普通话中,这类句法环境下的“没”和“没有”基本上可以自由替换,不过从语法史角度看,二者应该是语法化进程中的偶遇。
在对汉语言的否定标记进行确认时,还可以按照两个依据来实现:
第一,是按照标记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肯定和否定这两个范畴为主要依据,即肯定为无标记项,否定为有标记项。而所有的否定词语,无论是动词或是副词,都要被认为是有标记项。而若以语言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句法,有标记项的句子要比无标记项的句子更复杂,也就是说,否定句范畴的句子更难理解,在实现时也相对更加复杂。例如“没”在作为否定副词时,在相应的句型中一般是以肯定句型,即无标记项来确认的,但是若在相对的句型中,则应该以有标记项来进行确认。当作为否定动词时,同样也以肯定标记来确认。
第二,把两种句法分布的“没(有)”看作不同的成分可以得到相关语言事实的支持。例如湖北方言中否定副词“没有”多数地方说“没有”、“冒”或类似之音,绝没有说“没得”的。否定动词“没有”则多说“没得,冒得”,只有少数的几个县也说“没有”。而在河北昌黎城关话中,二者的声调也有区别:动词“没”读阳平,副词“没”读去声。在河北保定,否定动词“没有”的重音在“有”上,副词“没有”的重音在“没”上。可以看出,在非官话区也有一些二者分别对应不同词项的现象。由此可认为,否定副词“没(有)”是普通话实现全句否定范畴的语法标记,即否定标记,在句子中占据的是句法谓头位置。
普通话中否定词“别”的词汇意义也不明显,在谓词前表示对行为、状态的禁止或劝阻。有人称之为副词,后来直接则把它定为助动词,认为是由“不要”合音演变而成。其实不管是副词还是助动词,参照上述分析,可判定“别”也是普通话实现全句否定范畴的语法标记,同样出现在句法的谓头位置。
事实上,在汉语言句法中,最基本的是主谓宾的结构位置分布,这也是最为敏感的三个位置。而在汉语言的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中,却仅仅只标记了谓语前面的位置,这是基于汉语言句法的语序来决定的。一般将否定词放在句型谓语动词的前面,主要是为了能够使语句表达更清晰明了,避免产生其歧义。由此可见,否定范畴的句法与语序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另外,汉语言否定范畴的实现方式有着跨语言的类型学意义,在很多语言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优先使用典型谓头位置的现象这也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性。
总之,据目前所得语料,汉语言实现全句否定范畴的方式都是在谓头位置进行添加否定标记,尚未发现在句首或句尾位置上以及运用重叠、移位手段来实现的实例。这与全句功能范畴原则的精神完全符合。不过这个结论的依据也只是汉语言的上述语料,要证实或证伪语法原则,还需要通过研究更多的语言事实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宏程.全句否定范畴标记的类型学特征[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戴耀晶.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