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3-09-08韩顺杰姜长泓
韩顺杰,姜长泓
(长春工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 创新基地现状
长春工业大学“智能测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学校电气、机电、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从事课外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践的公共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1-6]。近几年,在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5项,省级一等奖几十项;优秀学生获得了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11月,创新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评选为“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在“中地共建”项目的支持下,创新基地构建了电子创新实训平台、智能车设计与实践平台、足球机器人培训平台、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平台、现代信息及新能源技术平台的等。建设后的创新基地基础设施、硬件条件显著提高。目前,创新基地实验室占地200 m2,拥有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1套,电子创新实训平台及其控制对象40台套,1套40用户的Proteus动态仿真系统,计算机、信号源、稳压电源、示波器、51系列、DSP2000系列、ARM9、SOPC等开发系统等各40套,物联网实验箱2台,电气传动数字控制系统8套,印刷版雕刻机2台,以及基于Philips S7-300为核心的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平台2台。并与Freescale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Freescale公司赠我方Freescale单片机开发实验箱80套,足球机器人实物组实验平台和仿真组仿真套件2套。
建设后的创新基地在基础设施、硬件条件、接纳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创新基地已面向全校5个学院、21个专业3200余学生开放。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群体规模日益增加,这对创新基地的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实验设备的高度共享,提升基地的培训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是创新基地的最终目标和服务宗旨。
在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结合创新基地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等措施,探索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模式,保障了基地的高效运转和良性循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益。
2 创新基地的组织管理模式
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大学生中成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校的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科协为龙头,在学生中建立了电子创新协会,通过协会的形式配合专职教师进行设备维护、开放管理、活动宣传、赛事组织等工作。协会设立会长、副会长、组长等职务。通过骨干学生的带动作用,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实验基地,并进入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实验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这种组织管理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图1为创新基地组织管理机构示意图。
图1 创新基地组织管理机构示意图
宣传部负责创新基地组织活动的宣传,以便全校学生能及时了解创新基地的活动和工作;发展委员会负责指导创新基地的工作,协调与联合各个协会的力量,组织创新基地活动;素质发展部以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不定期地开展讲座以及其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素养;科技部负责创新基地科技项目评审和组织科技活动,管理创新基地学员申报的课外科技项目,并进行跟踪,定期对学员进行必要的科研辅导和组织学员参与学术报告会。
3 创新基地活动程序
创新基地的活动程序包括学员选拔、基础培训和综合创新3个阶段。
(1)学员选拔阶段。从2009年开始,我校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纳入本科培养计划,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6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内容方准毕业。创新基地学生的选拔工作就在每年春、秋两季的这一教学环节中进行。这时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选修课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子设计、智能车、足球机械人等典型测控对象的设计理论,以及51系列单片机、Freescale单片机的使用,Protel硬件原理图绘制、测控环节的设计与调试实验。课程结束时,学生通过测试合格后,根据个人意愿,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内容。
(2)集中培训阶段。集中培训在创新基地的电子创新实训实验台上进行,由创新基地指导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共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Proteus动态仿真、印刷电路板绘制及制作、高级开发系统(PIC、DSP2000系列、ARM11、SOPC、AVR等)使用、典型测控环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型打印机、IC卡、USBMP3、指纹、超声测距、光电传感器、CAN模块、工业通信、电机模块、射频卡等)设计与调试、系统实现、技术报告撰写等环节。
集中培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层次进行,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参加培训学生的数量,增加学生的受益面。培训的内容均编写了配套的教材。集中培训阶段主要面向大二下半学期和大三上半学期的学生,培训时间是利用平时晚上和周六、周日的时间进行。
(3)综合创新阶段。集中培训后,经过考核筛选,合格学生便可以进入综合创新阶段的实践内容。进入到综合创新阶段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各种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践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从事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训、教师科研助理等。
①学科竞赛包括国家、省、学校3个层次。竞赛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电子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足球机器人大赛以及国际、国内电子厂商举办的“大学计划”电子设计创新项目等;
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为国家、省及学校3个层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到最后验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③教师科研助理是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这些项目一般都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活动的评比,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综合创新阶段的实践项目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学校、学院专项经费,其次是获得省、市、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支持,以及国内、国际电子公司的“大学计划”项目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劳务及对外加工所得。学生在创新基地进行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撰写技术报告,最终完成实验项目。
4 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方式
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创新基地现有电子设计创新实训平台及配套测试仪器40套,可完成实训项目60余个。创新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查询实验室开放时间、空闲实验设备、可进行的实训项目,结合自身情况提交预约申请。管理人员接到申请后,做好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和管理工作,然后登记、确认,学生便可以应约进入创新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开放实验室主要以专职教师监督、学生自行管理的方式运行,由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安排值班人员,负责基地出入登记和设备监管。学生在创新实训平台上既可以进行常规验证性实验,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从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到形成作品,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DIY”式的实验方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基地开放形式灵活有序,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4.1 推行实验设备“认领”制度,实现基地资源高度共享
创新基地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采用指导教师“认领制”,即创新学生进入综合创新阶段后,创新基地的硬件资源(电脑、开发工具、测试仪器)按需分配给指导教师及其指导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及其指导的学生负责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根据创新实践活动周期,更新设备“认领”信息,一般每年更新一次。这种设备管理方式,既方便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又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维护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实验资源的共享及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4.2 加强学生梯队建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基地实行导师指导、研究生辅导、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团队一般由1~2个指导教师、1~2个研究生、7~8个高年级本科生和3~4个低年级本科生组成。指导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具体要求及考核标准;研究生协助本科学生确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内容,指导学科竞赛。高年级本科生处于个性化实训及创新竞赛阶段,低年级本科生处于集中培训及设备维护阶段。这种层次化的分工协作,既提高了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和传承,已经成为我校创新实践活动的一项传统。
5 创新基地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
5.1 基于校园网的创新基地资源管理系统
创新基地建立了专门的网站,除了用来宣传和交流外,学生还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实验预约、报名参赛等操作,这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方式[7-10],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专任教师的工作量,最大限度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
5.2 创新基地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创新基地建立“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IC卡,学生刷卡进入实验室时,学生信息存储到基地的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既便于管理,也可从中挖掘出有助于改进基地管理和运作的信息。
5.3 创新基地安防监控系统
在基地里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硬盘录像系统,一方面,相关领导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了解基地里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另一方面,在发生仪器损坏或丢失时,可通过回放录像了解当时情况。
6 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References)
[1]刘国庆.电子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0-12.
[2]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3]陶惠芳.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科教导刊,2010(11):186,190.
[4]杨云,倪勇.电子创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42-344.
[5]王晓东,赵玉茹,沈国芳.开放式学生创新基地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60-162,173.
[6]元泽怀,陈英俊,李廷洪.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20-122.
[7]汤中于,赵满群,毕文艳.实验室开放网上管理系统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6):162-164,172.
[8]鲍丽星.开放实验室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87-89.
[9]杨碧石.基于开放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85(1):39-40.
[10]李昕,仲伟和.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2008(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