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美文学课微博式教辅初探

2013-09-08王晓姝张慧瑾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英美因子课程

王晓姝,张慧瑾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从最初的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已步入了物质生产空前繁荣的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生态与人类精神的重重矛盾。因此,在信息化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史告诉人们,不同的文明形态具有相应的教育形态及其代表性的教育理论,表达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教育目的[1]。所以,作为培养人类价值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骨干课程,一直以来,其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热情减退,教师授课效果不理想,教学模式单一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宏观环境中市场因子、教育体制因子、社会价值观因子等的影响,也有微观环境中不同生态因子失衡的影响。本文试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探索英美文学课堂这一微观教育生态系统,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生态因子不平衡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微博式教学这一新概念建设绿色生态课堂。

一、教育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作为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的渗透与结合,研究的是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鸣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原理,以及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目前教育界的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环境有微观和宏观的区分,宏观教育环境研究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种族、文化背景、民族差异等因素之间的探讨。微观教育环境则涉及到具体的教学环境,需要研究的是这些环境因子对教育的影响机制、作用大小等[3]。维护课堂的生态平衡是建设绿色生态课堂的核心。因此,只有组成生态课堂的各个因子和谐共处、相互作用,才能创造良好稳定的教学环境,保证好的教学质量。

二、传统课堂的生态因子失衡

传统课堂的生态因子失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课程因子失衡。好的课程设计是实现优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过于单一化,阐释角度也过于模式化。任课教师在讲授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时,一般都是先从历史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艺术特色。这种授课流程从小学的语文课程到大学的专业课程都是一样的,过于死板,缺乏新意,学生容易审美疲劳,思维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师生因子失衡。由于课时有限,为了完成大量的学习内容,教师大多沿用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上,尽管有少许的提问,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并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极度不平衡。这样一边倒的教学模式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和谐,使学生积极性下降,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育设施因子失衡。在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改善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电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高校的英语课程基本已实现信息化,但是多数教学过程并没有实现网络价值最优化。多数教师只是利用PPT演示,电影音频播放的简单功能。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完全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因为它尽管在新鲜感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没有提高。

三、微博的辅助教学作用

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科技革新保持同步。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录音机和语言实验室出现并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学辅助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4]。新浪微博于2009年正式上线。这一新兴的网络产物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交流工具之一。2012年新浪第二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达到了3.68亿。“微时代”的影响也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界,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微博在教学中的可行性。

微博始于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斯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传递了其短、频、快的核心理念。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5]。即用户不仅可以关注别人并浏览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自己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符的话,随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当然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具有操作灵活多样,内容简洁明了,传播及时迅速,交流时效、亲切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在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因子失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改善课程因子失衡方面,微博可以利用其功能的多样性来完善课程设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发布与所授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所学内容。此外,老师可以利用搜索转发功能,获取并传播一些知名人士对于所授内容表达的观点,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微博的字数限制避免了信息泛滥的弊端,凝练的信息不会让学生因为内容繁杂望而却步。

在改善师生因子失衡方面,微博这一平等的交流平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最大程度的沟通和互动。微博操作方式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和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陆微博,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优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微博平台可以提供他们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克服因为害羞胆怯的心理因素而不敢表达的缺点。在微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均能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更加深入彻底的讨论,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在改善教育设施因子方面,通过选择当下最流行的微博交流模式,更容易贴近学生心理,体现出教育生态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此外,在微博提供的时效、亲切的交流平台上,学生可以快速形成庞大的网络学习群体,就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发布信息,群体的其他成员可以及时接收信息并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完善了教育生态环境。

四、微博式辅助教学具体操作构想

英美文学课程微博式教辅新模式的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英美文学课程微博式教辅新模式设计图

具体操作构想如下:

英美文学课任课教师(即群主)以微博为平台,将一个班级的英美文学课程在一个微群里进行管理,同时任命班级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为微群的管理员辅助管理微群。整个教学环节将分为课前预习,课后讨论,作业互评三部分。

利用微博进行课前预习活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一直都是历史知识和作品片段赏析相结合。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侧重点地进行。学生在了解文学作品创作背景、作家生平这部分时并没有太大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背景知识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微博进行预习活动,由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师生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充分的课后讨论。对于作品赏析,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等原因,学生在理解内容时肯定会遇到较多问题。例如,认识大部分单词却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思,很难体会作品中用到的讽刺、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因此,课堂教学应侧重于解决这些问题。一部作品片段的分析需要很多课时才能完成,每个课时结束后,老师都需利用微博发布每节课的关键词,学生可以用评论或私信功能及时就难点疑点和教师沟通,做到对课堂知识的充分吸收。此外,在每节课后,教师可布置一道关于下节课所讲内容的思考题,使得学生做到充分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利用微博进行作业互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更大程度地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在讲完一部作品后,教师通常会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写一篇小的作品赏析是比较好的选择,更加符合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同时,教会同学如何赏析作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相应观点的能力。也许有的同学在写的时候思路过窄,或者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可以利用超链接在微博上发布两篇相关的评析文章,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对于写作的相关问题,学生可以在此微博下进行评论,教师及时进行回复,帮助学生更好完成作业。作业的评析也是关键,学生之间的互评是较好的方式。每个同学都可以利用长微博发布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可以就文章进行评论和进一步讨论,之后由管理员发起微博投票评选,由全班学生和任课老师来为每个作品打分,对于得分前两名的同学给予奖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也可以学习点评其他人的观点,同时引入奖励政策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会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英美文学课微博式教辅新模式的建构与使用,做到了图文并茂、声像并存的多模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多媒体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绿色生态教学。但是,英美文学课微博式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怎样保证学生讨论的质量,营造良好的微博学习英语氛围,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去逐步寻找答案,微博环境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尚存较大空间。

[1] 程从柱,王全林.生态教育学:当代教育学建构的一个重要视域[J].皖西学院学报,2010(1):42-45.

[2]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闻慧,梁磊,贺阓敏.教育生态学研究发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1):123-125.

[4] 沈国环,张顺涛.“博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2006(4):6-7.

[5] 微 博 简 介 [OL].http:∥ 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猜你喜欢

英美因子课程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影响因子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