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2013-09-08邵元君
□邵元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海市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作出积极的努力,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推进中职、高职的有序衔接。当前,中高职衔接不畅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障碍,那么,在中高职衔接中,究竟存在哪些关键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应如何着手应对,这些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职业教育的视角看,构建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上海市职业教育也存在中职、高职衔接不畅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这对于学生而言,浪费的是精力和时间,对于社会而言,浪费的则是宝贵的职教资源。
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显得迫切需要。《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35%。其中,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那么,当前的中职、高职能否高效、高质量地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中职生也应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权利,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进一步扩展中职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敏锐的思维,训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这也是中职生通过现代职教体系,在劳动力市场获得高层次职业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中高职衔接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现代职教理念,试图探究通过中高职衔接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即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视野。二是实践意义。笔者通过对上海市的有衔接的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试图发现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以这些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总结国际上中高职衔接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处于中高职衔接困境中的政府、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截至2012年6月4日,笔者以“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贯通”、“中高职一体化”、“中高职协调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得到相关记录223篇;以 “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贯通”、“中高职一体化”为主题,在优秀博硕论文网数据库(CNKI)检索,共得到5篇硕士论文;以“中高职衔接”为题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上,检索得到专著一本,即米什科 (Misko,Josie)(澳)著《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此外,由于中高职衔接涉及到职业教育体系问题,所以有学者在职教体系下探讨中高职衔接问题,比如徐涵、高鸿主编的《中外职教体系比较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发布的《21 世纪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 (TVET):UNESCO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提供广泛的基础,使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形成纵向和横向的衔接。英国的《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2009)指出,应为学生从学徒制进入高级学徒制和技师资格以及基础学位等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建立更为有力的晋升阶梯。澳大利亚的《为了繁荣的澳大利亚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路线图》(2011)指出,要更好地联系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部门,实现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课程无缝衔接。美国推出的“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是美国致力于整合至少两年的中等教育和两年的中等后教育,使学生从事诸如工程技术、应用科学、农业等职业,最终把学生导向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学位、证书,并通向高技能、高薪就业或继续教育。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有关中高职衔接的文献,从数量看,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整体偏少,仅有五篇有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硕士毕业论文。从质量看,当前有关中高职衔接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从研究内容看,绝大多数学者仅是抓住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个点,缺乏相对系统的论述。二是从研究视角看,当前的中高职衔接研究关注国际比较的视角比较单一,如果有关注,也仅是从中高职衔接的某一点出发,缺乏系统的梳理。
今年,规划总投资12亿元的神农部落景区全面开工,吸纳百余名村民搞建筑。村里投入800多万元建民宿、建广场。在龙泉村的构想里,游客将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农家蔬果、体验漂流激情、畅游神农部落。
三、中高职衔接中的关键问题
笔者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反思,最终确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问题、课程问题、制度问题。同时,明确了选定关键问题对于中高衔接的地位,即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前提,而课程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区分的核心之所在,制度保障则是促进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实现和课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中之重。这些问题将是开展本研究的重要根据。
(一)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问题
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问题,涉及要确定通过中高层次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影响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行业、企业不同层次岗位需要,所以讨论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发现,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通过研究,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的深刻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国家职业标准尚未覆盖我国现有的全部职业;职业标准描述得还不够详细;职业标准实时性有待提升;职业标准可获得性差。二是中高职专业目录不衔接带来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衔接。其主要原因在于中、高职专业目录制定的依据不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在制定和修订的时间上不同步;中高职专业目录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统筹。
2.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审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问题。在理清我国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通过透视国外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以期能够为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是国家职业标准是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指针,国际上,国家职业标准的主要特征有:(1)职业标准覆盖率高,内容详细,能够为准确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2)职业标准开发过程规范科学,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质量;(3)职业标准公开化,为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方便的路径。
二是围绕统一专业分类系统进行构架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虽然国外并没有“专业目录”的称谓,但是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美国都是有类似专业分类系统,帮助梳理和衔接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明确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英国为例,英国的职业教育是以资格证书为载体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现于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在英国,各个级别的资格证书行业科目分类系统(Sector Subject Areas,SSA)是基于行业部门和教育科目分类,SSA赋予行业技能以标准化度量,同时也帮助资格证书进行分类[1]。该行业科目分类系统是由颁证机构(Awarding Bodies)来完成,并由资格考试监督办公室负责管理。
(二)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问题
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固然重要,其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但是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原因在于恰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能够完成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作任务,而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作任务在职业教育层面表现为不同层次课程内容。
1.中高职衔接中课程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问题。调研结果表明,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体系难以对接。由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不健全,以及“一体化”课程设计理念不深入,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对接难度增大。二是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内容严重重复。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内容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高职相互独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不够明确,加之官方的、统一的中高职的课程标准尚未确立,中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在确定课程内容时缺乏沟通性,从而造成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内容重复。三是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由于中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不明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
一是基于不同层次工作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不同层次职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关键在于围绕工作世界中不同层次工作岗位和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作任务建设课程体系。美国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以美国汽车维修专业的“A1-A8”课程体系为例,该课程体系基于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即维修保养员、汽车服务技师、汽车服务高级技师所对应的不同复杂程度的任务单设计而成,其主要特点在于基于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围绕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展开课程内容,使技能、知识学习更具有层次性,更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是通过设立课程内容结合点,衔接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以美国汽车维修专业为例,高一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低层次课程内容,事实上不是简单重复低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而是通过设立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从低一层次课程内容过渡到高一层次课程内容,使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更加顺畅。
三是课程评价是检验不同层次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层次课程内容,应有针对学习结果的描述且描述应尽可能清晰、充分、可观察、可测量,以便于使相同的学习内容在层次上得以区分[2];应使用确切、有梯度的动词来描述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以便明确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学习程度上的差别。
(三)中高职衔接中的制度问题
1.构建中高职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分析中高职衔接中的制度问题。笔者以职业教育制度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中职业教育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高职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中高职衔接中制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在管理层面,中职和高职不同管理归属问题。就目前而言,随高职高专处自2010年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力地促进了中职、高职管理层面的衔接。但是,职成司对于中职、高职的统筹管理仍然有一段路需要走,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部并未对职成司中职、高职的统筹管理颁发任何文件,来统筹中职、高职的管理。同时,尽管在国家层面中职、高职已经走向共同管理,但是在地方层面上的中职、高职的统筹管理方面仍然需要时间磨合和相关的制度建设。
二是在院校层面,在中高职衔接中,中职和高职的利益诉求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为在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职院校当中,部分中职院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原因在于希望通过“中高职衔接”来吸引生源,形成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的优势;而部分高职院校则对中高职衔接态度冷淡,甚至已经签署了“中高职衔接协议”的高职院校在衔接实践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中职和高职缺乏定期的、深入的沟通机制,参与中高职衔接中的中高职院校经费不足,使得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职院校参与的热情存在不持续的风险。
三是在学生层面,存在利益不一致问题主要表现为:现行的对口招生制度体现了中职生的升学利益诉求与职业院校对入学标准的利益诉求的差异;中职生想要获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利益诉求与高职对面向中职生的招生限制的冲突;学生获得符合个人发展特质,实现生涯可持续发展利益诉求与生涯发展指导制度缺失的矛盾。
四是在企业层面,企业的利益诉求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学校选定通过长学制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学校通过“中高职衔接”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用工的标准。
2.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审视中高职衔接中的制度问题。制度是确保中高职衔接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非常重视通过规范制度来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这些制度包括:一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管理部门的归口统一,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美国在教育部下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公室 (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OVAE)进行统筹管理成人教育、生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学院[3]。二是设立中高职衔接专项拨款制度。《卡尔·D帕金斯2006生涯与技术教育修订案》是美国总统2006年8月签署的法案,该法案是一个由联邦拨款资助的计划,是联邦政府为帮助各州更加充分地发展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发展学业和职业技能[4],同时,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公室协助审核生涯技术教育机构的费用支出是否合理。三是完善职业生涯咨询制度。在美国的《学习与技能法2000》规定建立“联系服务”制度(Connexions Service)。该制度整合了生涯咨询服务、青年服务以及为青年人提供的其他法定的、自愿性的服务,旨在为青年人提供整合的、协调的生涯信息咨询和引导服务。四是多元化主体的审核制度。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中高职衔接效果的意见会,该意见会的主要成员包括:生涯技术教育的教师、管理者以及研究生涯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融合的专家、评估专家、劳工组织代表(包括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学生家长、生涯指导及学术咨询顾问、其他专家。多元化的审核成员,确保了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以兼顾。
表1 中高职衔接关键步骤进程表
四、中高职衔接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关键问题的分析,以及从国际视角对以上关键问题的审视,从培养目标、课程、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英、美两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确定的做法,提出了破解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对策:一方面,确保职业标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主要的实现路径:将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扩大国家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提升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效性;严格监控国家职业标准的质量;推进国家职业标准广泛应用性。另一方面,要以统一的专业目录来确保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序衔接,主要路径: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的类别,确保中、高职专业衔接有据可依;统筹修订中、高职专业目录。
(二)课程方面
从国际比较视角透视英、美两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般做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基于职业教育标准,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设计的、能够覆盖全专业的、涉及中职、高职的、并由官方认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通过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打破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阵的状况,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本依据。二是通过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在纵向上,要明确中职、高职各自的工作岗位,甚至要明确出中职、高职所共有的工作岗位,横向上要明确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有哪些,这样就清清楚楚地呈现了中高职在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以及所需职业能力的差异。三是突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评价的层次性。这种评价的层次性体现于对相同课程内容,应确保评价标准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语言应确切、有梯度,以便明确不同级别课程内容的学习程度上的差别。
(三)制度方面
从国际比较视角透视了美国在推进中高职衔接进程中的制度建设,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从制度上确保中高职管理系统的统筹协调。这就需要从制度上确保中高职管理系统的统筹协调,这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之所在;同时,要通过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加快推进中高职管理系统的深度协调。二是设立中高职衔接专项经费制度:具体需要论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中高职衔接的院校应给出经费使用预算;审核专项经费使用的效率。三是完善招生制度和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制度。完善招生制度可以在适当扩大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突出对口专业能力的考核和认定,强调面试环节的针对性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制度旨在于帮助学生、家长理解动态的劳动力市场,为学生做出理性的专业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四是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审核制度。关注中高职衔接中教育质量就是使审核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主体多元化;使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内容全面化;使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审核结果效用化。
基于以上对中高职衔接中关键问题的审视,在系统梳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人才方略,以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步骤为切入点,尝试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设计未来中高职衔接关键步骤进程表,如表1所示,该表呈现了中高职进程中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并具体给出了政府和学校层面可采取的具体举措,以及相应的保障性措施。
[1]Sector Subject Area[EB/OL].http://www.lsc.gov.uk.2011-09-04.
[2]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gency.Guidelines for writing credit-based units of assessment for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EB/OL].http://www.paauk.org/Qualifications/Regulated/Qualifications/QCF.2012-09-02.
[3]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EB/OL].http://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vae/index.html?src=oc.2012-12-03.
[4]One Hundred Ninth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EB/OL].http://systemattic.wtcsystem.edu/grants/perkins-4/planning/Perkins-IV-Public-Law.pdf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