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十二五”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2013-08-15任雪浩李伟华刘新钰

职教论坛 2013年2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十二五职教

□任雪浩 胡 航 李伟华 刘新钰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职教师资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有着特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30多年来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师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面临师资培养模式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轨的趋势,师资培养的开放性也使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成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制定发展目标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截止2011年,我国GDP总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5414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要产业产能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产业大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职业教育在贡献中不断改革、持续发展,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截止2012年6月,在校生近3000万人[1]。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具备了三大能力:第一,具备了大规模培养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第二,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能力;第三,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能力。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等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43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8所,承担培养培训职教师资任务的大学二级学院也仅30余家,职教师资培养缺乏稳定的来源渠道。2011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2205.33万人,而专任教师仅为88.19万人,生师比为25:1[2],职业教育师生比居高不下的局面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化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尤其匮乏,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出特色和提高质量的需要。要破解上述难题,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是要积极解决中高职院校师资的来源和培养问题。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以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超过95%,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该计划提出要改革培养院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实际上,职教师资培养同样也面临着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纲要》和《计划》都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目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已经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按照“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立交桥”、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我国职业院校现有师资在数量、结构、层次、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大发展、上水平的需要,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补充和培养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等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十二五”发展目标

英国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曾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为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家职业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重新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战略。从我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确立的发展目标看,其目标定位体现出以下的共同趋势:一是八所院校的发展目标大都是把本校建设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二是八所院校办学类型的基本定位都是教学型大学,三是八所院校的办学层次趋同——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或发展研究生教育。四是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都能立足于职教师资培养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上。五是在服务面向定位方面,在立足本省(市)的基础上,辐射全国甚至世界,六是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使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有影响的”、“高水平”等相关表述体现了八所院校希望提升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强烈愿望。

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龙头老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保持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高水平、多科性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职教师资和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类大学[4]。

河南科技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农科优势更加突出,主要指标达到大学设置基本标准,中、高等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师范大学[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使学校成为在若干一级学科领域内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具有鲜明培养职教师资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7]。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有中国现代化建设特色、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征、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业师范大学[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向特色鲜明科技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9]。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规划把学校建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地方文化,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应用型院校[10]。

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十二五”新的发展走向

纵观8所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8所院校依托自己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工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发展上各有侧重,但又共同呈现出多元化、多科性和特色化的特点。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变化及就业竞争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隐性竞争,在坚持主要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同时,提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急需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多科性的发展走向:按学科含量来分类,高校可分为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把提升办学水平,将学校的办学类型办成多科性大学作为今后学校发展的方向,八所学校的学科都在5个以上。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稳步推进以工学、教育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河南科技学院把学校建成农科优势更加突出,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多科性”决不仅仅是追求学科门类的多和全,而应该着眼于其核心的内涵上,从这点来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特色化发展方向: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质量之关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明确提出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坚持“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和谐统一的办学特色,各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向上提出新的思路,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提出将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深化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位一体”教学改革,“双证书、双导师、双基地”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提出将探索构建突出职业教育从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教学做→教”一体化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职业技能传授能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提出将着力推进“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目标的确定正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需要的充分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只有进一步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在未来教育市场竞争中确保自己的优势,保持旺盛的活力,实现自身的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目标定位的思考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因此,目标定位必须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出发,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目前的实力出发,建立一套既有较高理论指引,又有较强实践动力的目标体系。

(一)目标:追求卓越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办学目标是大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确定其所属大学系统中处于或将处于的位置,这是纵向的办学定位。大学在选择和确定体现其发展需要的目标时,通常会定得高一些。其目的是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发展好就必须跳出自己所在的区域范围,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发展,既要有放眼全国的战略眼光,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扎实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层次:本、硕为主与兼顾职教师资博士培养相结合

办学层次是大学在学历或学位的三个层次(博士、硕士和学士)中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服务领域和层次。职业师范院校的基本定位都是教学型大学,都立足于职教师资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目前本、硕层次的办学已基本能满足我国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服务国家特殊需要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不同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他们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方向的掌舵者,也是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他们活跃在职业教育一线,他们精通专业,谙熟职业教育规律,实践职业教育活动,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天津和江西两所院校已经在硕士点学科结构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本、硕为主的培养格局已经形成,正向为职业教育培养博士层次的人才目标努力奋进。

(三)学科:职教师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

学科设置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学科设置结构决定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具体领域和能力;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都定位在多科性大学上,一方面结合学校传统学科,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为先导,以职业教育学科(应用型和服务型为主)为实践平台,积极构建突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要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抓住区域开发开放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将稳步推进以工学、教育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为国家职业教育服务,为天津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服务,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实施服务。

(四)文化:职业教育思想与教师教育内涵相结合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结合体。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让这生活过的大学人永远怀念。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师”既是人,也是大学的文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我国大学之林中一个独立的群体。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有师范教育的使命。年轻而古老的职业技术师范文化提炼之路任重又道远,需要职业技术师范人深入挖掘学校历史积淀,统筹规划校园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凝练和弘扬职业教育师范院校的精神内涵。独特的职业技术师范文化将极大提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品位,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核心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彰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独特魅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教育与文化的繁荣。

总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既要考虑整个国家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又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化,多科性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优化选择和积累完善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势、实力和竞争力,并对促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

[1][2]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报告[R].教育部,2012.

[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1.

[4]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1.

[5]河南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河南科技学院,2011.

[6]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1.

[7]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

[8]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1.

[9]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10]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G].安徽科技学院,2011.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十二五职教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