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3-08-15

职教论坛 2013年25期
关键词:学业职业高职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各种特质及职业与教育环境进行探索,逐渐发展个人的职业认同,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发展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愿望、知识技能、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的优势,评估社会需求、所处环境的优势与限制,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1]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行动,影响他们在校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前在校高职生大多数在报考志愿时,对高职学校所设专业和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基于此,本文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2012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结合学生特点和工作需求自编而成。问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专业认同度了解、自我认识分析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意向性等四个方面。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415份,回收率71%,其中有效问卷1287份,有效率91%,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6.96%,女生占33.04%。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选择主动与被动并存,专业认知有待提高

专业认识主要了解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对本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前景的预测等。

1.专业选择。调查显示,在专业选择方面,68%的学生根据 “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选择,17%的学生由“他人推荐”,15%的学生选择“高考成绩所限”。这说明,在专业选择上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已经成为考虑专业的首要因素,大部分同学选择专业比较主动,为以后的大学学习和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30%左右的同学对专业的选择是由于他人的推荐或高考成绩所限不得已而为之,专业意向的选择比较被动,缺乏目的性,如果教育不及时跟进,这部分同学很可能会失去目标和信心,导致学业与职业发展受阻受困。

2.对专业前景的预测。在调查“你对所选专业前景”的看法时,90%的同学看好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但在“对本专业将能胜任何种岗位”的调查中发现,10%的学生不能作出回答,这反映出在填报录取志愿时,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北森测评网也曾对大学生是否希望工作与专业对口展开调查,发现40%的人群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这也充分说明目前高考选择志愿具有盲目性。

3.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在对学生所选专业的满意度调查中,“很满意”占22%,“较为满意”占44%,29%的学生选择 “一般”,5%的学生直接选择“不满意”。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表示满意。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常常会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是该专业能够为其带来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该专业符合本人的兴趣爱好。

(二)自我认知有基础,自我发展有目标

1.自我优劣势认知。在对学生自己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回答“非常了解”的仅占13%,85%的学生选择“了解”,只有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我有比较好的了解,并且从主观题的统计来看,这种了解更侧重于对自我优势的认知,说明当代高职生相当自信。这也提醒教育者在今后的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否则,容易造成学生优越感太强,过于自负,形成不良个性,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2.自我发展价值取向。通过问卷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在能力、知识和品格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在能力发展上,学生在思考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上有强烈的需求。多数学生认为首先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在知识方面,学生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英语。在自我品质发展上,学生比较看重的品质依次是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已把高职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的类型内化为自身要求,专业技能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已成为共性需求。但学生对人文素质与其他方面基础素质的培养不太重视,这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

(三)大学学业、职业、职业岗位、就业认知模糊

1.学业生涯规划。被调查学生88%有很强的规划愿望,认为自己有大学学习目标与规划,但是当要求他们针对自己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与专业素质来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时,只有1.42%的同学进行了三年规划,而且这种规划比较抽象,基本上是沿着中学思路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主动开展学业规划比较陌生,不知如何进行规划;二是学生对大学学习、专业、专业发展前景不熟悉,无从规划。

2.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联性。在问及学生 “你认为所学专业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联度”调查中,选择“关系很大”的学生占59%,37%的学生选择的是“不一定”,4%的学生选择的是“关系很小”。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将会决定自己的就业意向,但40%左右的人则持谨慎态度。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就业受多方面影响,比如一部分学生就业是亲朋好友的安排,这显然会降低专业方向与就业意向的关联性。对专业方向与就业意向之间的关联不抱乐观态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各种能力。但这一态度同时也会使一部分人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3.就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认识。学生对就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反映了学生对学业目标的清晰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很清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42%的学生认识模糊,22%的学生不清楚。相对于自我个性的认识,学生的职业认知欠缺,职业意识较弱,如果不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能会使64%的学生未来就业茫然,造成就业困难。

四、思考与对策

综上所述,调查显示:在专业选择上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兴趣爱好已经成为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90%的同学看好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前景充满期待。学生对学校发展、专业前景有较高认同度,对自身发展也充满信心,学生素质良好,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仅有1.42%的同学进行了职业规划,36%的学生能够很清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42%的学生认识模糊,22%的学生不清楚。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学习和职业缺少规划,职业意识缺乏,对大学学习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充分认识。由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挖掘潜力,拓展生涯发展空间,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与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主要由职业指导机构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开展。这主要是基于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性考虑。仅仅如此,并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得到有效、深入的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相关项目培训部门,甚至家长、校友的配合与参与。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由学生工作处统筹,团委、教学系等多部门联动,学生工作者、专任教师、校友或行业成功人士、学生干部或学长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每学期由学生处牵头、协同多部门共同制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方案》,教学系具体执行落实,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要求制定三年或五年《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并定期从课程学习、能力发展、素质拓展等维度,通过个人对照小结、学生互评、导师评价等途径开展生涯规划评估,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规划人生。

同时,高职院校应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地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此外,还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拓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时空跨度,为学生了解职业世界、了解社会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方案的制定、规划课程的开设、网站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困惑进行释疑解惑,包括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指导团队的构成要避免单一性,注重全面性。需要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人力资源师、企业代表等综合组成的指导团队,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种种需求。专任教师负责课程教学,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学生规划意识;辅导员(班主任)全程管理、协调和跟踪各个环节的工作;任课教师、优秀学长主要在学业指导、专业成长方面给予建设性指导;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准确定位;企业人力资源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职业素养的培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校友曾拥有与在校生共同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交流过程中容易获得心理认同和接纳,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会自觉参照校友的成长之路、奋斗精神和工作业绩,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行业,探索自己的职业世界和价值观。

(三)注重分年级、分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自我的定位、职业意识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并加强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因此,应该分年级分层次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学生求学欲望强烈,自我期待值较高,学校应及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学生阐述专业内容设置、实习设置、未来的职业需求等,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学习规划;二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滋生懈怠心理,学校应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工作实践,促进学生思考自己的工作知识与技能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采取职业准备行动;三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对自我发展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侧重引导学生对规划进行评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自信,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走向社会。同时,侧重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和求职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目前高职院校多采用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这些形式往往是合班化教学,听课人数多、教师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从教学效果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信息传达比较多,但对学生的情绪与心理调整、行为训练较少,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不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团体成员的交互作用,团体成员构成社会支持系统,彼此交流信息,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感受。学生在互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与分享,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环境,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因此,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和讲座辅导的不足,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生涯目标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甚至是误解。一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客观,出现自卑或者自负心理,个别学生对职业社会存在焦虑与恐惧心理等,害怕离开学校,他们迫切需要心理咨询的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杜彦霖,屈正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J].职教论坛,2011(07):42-47.

[2]韩宜中.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7):77-79.

[3]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131-133.

[4]张冬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常州信息学院学报,2007(06):67-69.

[5]薛继红.构建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52-53.

猜你喜欢

学业职业高职
艰苦的学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35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