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09-08吴嘉鸿
吴嘉鸿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安徽泗县 234300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疏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多数患者的死因为可救治的致命性心率失常[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2-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减少再灌注治疗前的延误时间,以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争取救治时间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缩短发病至入院的时间、迅速进入治疗程序和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6]。本研究对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减少治疗延误时间,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23~91岁,平均(59.4±8.4)岁。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心电图及心肌损伤的测定等对患者进行确诊。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仔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如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脑血管病史等的情况。发病时间在20:00至次日8:00的患者属于夜间发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和到院就诊时间的时间差,将患者分为≤6 h组和>6 h组,比较导致两组患者治疗延误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可知患者治疗延误时间的分布为偏态分布,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的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误时间>6 h组患者的年龄偏大,吸烟者较少,夜间发病较多(表1)。
表1 两组间治疗时间延误影响因素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多因素分析的比较
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夜间发病、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延误时间≤6 h组和>6 h组患者的年龄、夜间发病、高血压病史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偏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况下比年轻患者的延误时间长,主要原因:①多数老年患者伴有类似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疼痛不敏感;②老年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明显;③行动不便。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延误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患者治疗延误的主要因素。老年患者的入院时间明显比年轻患者的延误时间长。主要是老年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明显;身体对疼痛不敏感;老年患者的行动不便都导致了入院时间延误较长,影响治疗时机。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的治疗时间延误明显长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对待突发事件时,作出决定的时间明显比男性长,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的治疗延误较长。
3.2 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误的社会因素时,发现患者的发病地点、发病时间、对救护车的利用等方面的因素都对治疗延误产生影响。根据患者病历可发现,约3/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家中发病,大多患者在休息时发病的延误时间更长。而在发病距离医院较远、发病后回家的患者均会使治疗延误时间延长,从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夜间发病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误的重要因素。患者在夜间发病时,大多因不愿影响家人或因为交通不便等因素而造成治疗时间的延误。在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只有少数患者利用救护车,而利用救护车则可以很好的给予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害。
3.3 临床因素的分析
在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迟的临床因素时,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是否明显、既往的慢性病史以及合并的糖尿病等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延误有重要影响。当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症状明显时,患者的治疗延误时间明显比症状不明显者的要短。而既往有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治疗延误比较长,大多因为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在发病时会自行处理,尤其是服药及自我照顾等造成延误治疗时间。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导致发病时疼痛异常,使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变现的不典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末梢神经病变时对急性心肌梗死病症产生的痛觉不敏感,从而导致治疗时间的延误。
3.4 认知因素的分析
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熟悉急性心肌梗死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不能及时准确的认识症状,对病症认识缺乏体验,这都会对患者的治疗时机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患者可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受到自身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病发症状的辨认出现差错。
3.5 就诊方式因素的分析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都会选择快捷的方式到医院就诊。但是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治疗延误时间≤6 h组的患者使用急救车的比例明显高于>6 h组的患者。急救车不仅可以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快速入院就诊,还有随行的医务人员给予初级的治疗,这对延长患者的救护时间,稳定患者的病情及为患者的治疗创建有利条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7]。
3.6 延误干预的建议
从目前条件来看,进行延误干预的主要手段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开展公众的健康教育能够引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但是并不能直接缩短发病时的延误时间。因此,应着重考虑发病的高危人群,建立完善的呼叫急救系统,一旦有危急情况发生,立即应对,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夜间发病及既往的糖尿病史是影响患者治疗延误的最危险因素[8]。使用急救车就诊是减少治疗延误的有效因素。因此,需对大众进行科普知识普及,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有既往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需注意的事项。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治疗延误,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和降低病死率。
[1]代咏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率失常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4):5180.
[2]王仲朝,李保,安健,等.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对窦性心律震荡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3,42(1):46-47.
[3]华宁,唐发宽,唐雪正,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对心肌再灌注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3-66.
[4]夏金青.钾、镁离子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 7-8.
[5]钟雪莲,邢凤梅,王希柱,等.护理观察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X):153-154.
[6]杨昌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抢救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129-130.
[7]范元杰,朱海龙.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与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98-99.
[8]王立军,刘毅,刘秀芬,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