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鉴精品——读朱建忠近作

2013-09-08陈孝信

中国艺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渍水青山绿水品鉴

陈孝信/文

品鉴精品
——读朱建忠近作

陈孝信/文

APPRECIATION OF FINE WORKS——ON RECENT WORKS OF ZHU JIANZHONG

我常为此感叹:功利与贪欲的驱使,使得当今的书画乏善可陈,形同垃圾的东西比比皆是。相反,值得我们去认真品鉴的精品可谓是凤毛麟角。

刚出炉不久,置于我书案上的这本《朱建忠画集》正属于“凤毛麟角”的一类。

我被分配到南艺教书时(1981年),朱建忠尚未毕业离校,可再次相识,却已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那年,我去南通策划展览,初次走进了他的画室,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后,不觉眼前一亮。后来,又多次读到他的作品,印象便渐渐深刻起来。

在我的心目中,朱建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真画者”。他为人低调,不喜应酬,不玩文字,沉静寡言,只是一门心思地画他的画。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画不到“位”的作品绝不示人。凡可以示人的作品则几乎件件是精品。

唯精品值得品鉴。

古人云:文章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李文饶语),绘画亦如是。纵观朱建忠的创作,真正做到“光景常新”的应是两大类作品:一类为“以渍染带写”的新山水,另一类为幡然出新的“青绿山水”。其中,尤以前一类最是夺人眼球。

创作以渍水、积墨为主的山水,无异于“走钢丝”——经历一次次的历险过程。原因是在宣纸上反复多遍,且是正反两面渍水、积墨,“三矾九染”,不断地“破坏”宣纸的承受力,让它达到一个极致。如此这般,最后出来的效果已无法预测。尽管如此,朱建忠仍是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冒险,奇迹也终于一次次地出现(废画亦是难免)。诚如贡布里希所言: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方面总是强烈冲突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作者更强烈地配合和控制这种冲动的结果。

左 寂寂绝埃尘 纸本 68cmx45cm 2009年 朱建忠 右 松风系列 纸本 45cmx68cm 2013年 朱建忠

顺便指出:渍水、积墨与20世纪大行其道的泼墨、泼彩之法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异其趣。朱建忠之所以非如此不可,深层理由有三:一是为了求变,求自我。求变是为了从“文人画”的写意传统中疏离出来,创作出一种更富有时代感的新型“山水”;求自我乃是石涛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所谓“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满构图、通幅渍染、积墨正是朱建忠所确立的“我之须眉”。二是为了求醇厚,求蕴藉丰富。“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贺贻孙语)亦正所谓“词若兰芳,含吐蕴藉”。再往深里看,这种反复渲染、层层叠叠、光影闪烁的效果,犹如当年黄宾虹所悟到的“月移壁”的效果——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乃是将空间的深度和时间的流逝(长度)结合在了一起,穿越了特定的时空,从而达到了一种不确定的恒久感。三是为了求气韵。古人向以为“气韵非师”,“系得乎天机,出于灵府”(郭若虚语)。朱建忠的反复渍、积,似乎就是在“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浮出的却是一种清气,固自迥绝尘嚣,并且做到了气韵流丽而不浊滞,厚重而不失隽秀,有创见而不陈腐。正所谓: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

画作始终是围绕着“松”来做“文章”(间或也有人物),开始为松林,继而是几棵松,最后竟减至一棵松,且一律以简笔、小写意之法勾勒,显得笔笔空灵、自然,别具一种风致。缘何会对“松”情有独钟?个中原因画家本人虽有所交代,但也似乎无须深究。理由是画家对它早已是心有别寄,无关风月。

此“松”可以从三个角度察之:一、自然的物态化。“后皇嘉树”、“生南国兮”,纵览其松,说不上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在有松一族之中,许是平凡到了不起眼的地步,可这也正是它和它们的可贵之处(画家想要的正是这种效果)。二、自然的人格化。“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闲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橘颂》),在画家的精神世界中,此“松”不可或缺,甚至就是唯一。画中的松和松林皆静若处子,朴朴实实,似玉一般晶莹剔透,纯粹已达极致。其姿其状,其形其态,既是孤寂、独立、自在、逍遥的人格写照(代码),也是画家与远古之高士、贤人精神沟通(神交)的媒介。借此,画家的精神世界便可以自由地遨游于历史的时空之中,显得何其充实,何其自由!三、禅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一行禅师)朱建忠画松亦如参禅(体悟内心)。虽其过程中动作不断,但最终营造出的境界却是一派闲静、清空、简妙、幽微,若真若幻,暗藏禅机和诗意,不免让人想起了倪云林的一首画跋诗:风雨萧条晚乍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画中偶而可见禅定中的高士,抑或又与台榭同在,则犹如是点睛之笔,将禅机微启,引人入定。

松龛岳色侵 纸本 45cmx68cm 2007年 朱建忠

朱建忠画中的禅意自然不限于画松,几乎是随处可悟禅。但并非强加,而是发自肺腑,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禅意盎然。这既是他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也是画面内涵的一个主要支撑点。往深里说,向往禅境,达到内心的平和、自在、超脱乃当代人的集体无意识。

“青绿山水”远在盛唐便已趋于成熟,然因士人的无端排斥,成了宋以后山水画领域中的一个“冷门”,少有人敢去碰它,故其颓势延续至今。朱建忠反其道而行之,在近几年中,此类佳作连连,幡然出新,把它推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时代高度,令人啧啧称奇。

朱建忠创作“青山绿水”的成功之道首推立足点。立足点高,品格、境界自然也就高。具体而言,这个立足点就是:不能仅仅把“青山绿水”当作描摹自然的媒介,并一味地追求“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而是要返回内心世界,站在一个精神至高点上,去返照自然,大胆取舍。故而朱建忠的“青山绿水”并非“写真山水”或“全景山水”,而是一再地做减法,求简约,将“自然”的因素从反向上推到了一个极致。在此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上,将“少许许”扩量为“多许许”。于是,他的“青山绿水”便从图真自然的层面上“解放”出来,成为了精神性的载体。若从精神性的层面来考量,“青山绿水”与前一类的“黑白山水”并无二致(许是略有逊色),实乃殊途同归。

其次,是语言层面。背景处理仍以渍水、积染为主。虽为薄染,但层次多变,蕴藉丰富,气韵超乎其表。主体山水则一变唐人的“勾斫”之法,而以“没骨法”或“空勾无皴”兼用渲染法完成,使山水平添了一层妩媚之态,显得虚灵儒雅,再无一种俗气。松石点缀,则简赅而生动,俊爽、疏朗而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过,简单是灵魂的精髓,秩序、和谐是灵魂的明晰澄澈(沙拉·班·布瑞斯纳)。此话用在朱建忠两类山水新作的品鉴上,岂不是十分允当?

朱建忠的上述两类山水作品在总体风格上十分近似,只是在用墨、用色、方法、细节上略有不同而已。所以,“黑白”、“青绿”现已成为了他创作思路上的“双桨”。意欲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或许就是他真正的艺术追求。

朱建忠一贯给人以既不激进,亦绝不保守,既不刻意追求“当代”,亦不甘于陈腐的姿态,并始终做到了不愠不火,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拓进——这种渐进的姿态对当今的艺坛而言,难道不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唯精品能为我们提供上乘的精神食粮。愿朱建忠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

松风系列 纸本 45cmx68cm 2013年 朱建忠

2013年2月10日至3月3日

撰于南京草履书斋

幽松 纸本 220cmx124cm 2010年 朱建忠

日色冷青松 纸本 136cmx68cm 2009年 朱建忠

泣露 纸本 136cmx68cm 2010年 朱建忠

寂然安不动 纸本 136cmx68cm 2010年 朱建忠

猜你喜欢

渍水青山绿水品鉴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不同生育期渍水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喷施生长调节物质对渍水苎麻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花后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渍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耐渍栽培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