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企业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框架构建
2013-09-07吴红卫教授李贵金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 吴红卫 教授 李贵金(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1120)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古老的自然经济瓦解,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和劳力市场;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机器和技术,通过各种形式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依托于国外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投资于近代企业,引入西方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思路
(一)以近代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派系或事件为核心的研究思路
当前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中,以历史学或近现代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居多,这些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个案研究方法。他们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派别或历史事件,立足于基本史料和相关文献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现结合一些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此进行分析:
1.对洋务派的研究。洋务派企业主要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张国辉(1979)探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阶级关系及特点;宋建民(2003)结合洋务企业的历史轨迹,分析了洋务企业的制度、经营、营销、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以及外部环境;此外,李锋(2004)、杨在军(2006)、陈佳琪(2007)、徐维佳(2008)还分别探讨了洋务企业失败的微观原因、企业家群体特征、技术引进及资本收支等问题。
2.对实业派的研究.清末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控制的放松诞生了民族实业家阶层,代表人物有:郑观应、荣氏兄弟、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等,他们注重西方科学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以研究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研究近代企业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徐开峦(2009)就郑观应的近代企业管理体制及成本思想和商办企业思想进行了论述;李桂荣(2006)结合近代企业的投资环境、市场竞争、人才使用、内部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对刘鸿生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高静(2008)和孙昭辉(2008)分别结合组织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三方面对卢作孚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了探讨。
3.对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研究。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其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是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革命派则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廖仲恺和朱执信等。研究成果主要有:
章开沅等(2000)在对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研究中对革命派和维新派相关代表思想的阐述;王圆圆等(2006)在近代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对革命派和维新派思想的精彩论述;王忠伟等(2007)在近代中国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对维新派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的经营思想的分别描述等。
4.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研究。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也许更能够反映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民族企业状况,特定的历史事件往往能从深层次暴露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的问题和当时国内外的矛盾焦点:
凌弓(1996)结合1883年上海金融风暴这一特定事件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对中国的第一次冲击对于近代企业的影响;汤可可(1994)结合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转折论述了近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演进;针对与外企的商战,秦其文(2005)研究了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技巧。
(二)与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研究思路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的资本主义生产理念逐步为民族企业家所认同,并在民族企业内部加以推广。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以管理学或相关专业出身的学者居多。这些学者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为框架,选取一些特定的视角为切入点:
1.以管理方式或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文昭(2002)系统论证了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历程;林德发(2006)通过回顾20世纪初中国民族企业界对当时新兴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探究和实践,论述了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来有效地引进、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孙玉杰(2005)通过研究近代企业管理形式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演变,得出了其内在继承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结论。
2.以近代企业组织为切入点。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很不系统,许多文献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但也产生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成果:
王玉茹(2010)和柯华(2012)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近代企业的研究;朱以清(1994)从宏观层次总结了中国资本主义最繁盛时期我国近代民族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经验;刘德强等(2003)研究了近代企业生产战略、营销战略、多元化战略、虚拟经营战略的演变历程;朱荫贵(2005)以资本运行为中心考察了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张秀芬(2007)阐述了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及局限性;龚敏等(2011)阐述了近代企业集团的标准化管理特征。
3.以公共关系为切入点。这主要是指学术界对于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探讨,如:美籍学者陈锦江(1979)阐述了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对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章开沅(1999)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的研究论述了近代民族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朱英(1998)就经由新式商人社团的研究、晚清经济政策的研究,进而以商会为中轴探索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敏(1998)通过对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的描述阐述了这些群体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系;张忠民(2008)以历史视角系统地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等。
未来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框架
当前的近代企业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着眼于对历史事实的阐述,试图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总结和归纳来支撑研究的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历史学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但由于这些研究群体缺乏企业管理专业的视角,使得这些论述脱离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论点:近代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第二,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以管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这有助于我们从局部企业或局部管理思想来理解和把握整个中国近代企业的经营思想发展脉络,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并没有很好的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体现出来。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民族企业研究的出发点还混沌不清,没有形成统一的历史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框架。
图1是根据近代企业发展实际所建立的近代企业分析框架,该框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当代社会的可包容性,该框架以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为核心;第二,管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将产业和竞争者分析技巧与近代企业跌宕起伏的成败史相结合,试图提炼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第三,学术创新研究应更多地从事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四,分析框架的延展。该框架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环状模式,为了使提炼出的分析框架更具灵活性,该框架至少还可以进行递进式拓展,如图2所示。
综合图1和图2,对涉及的四个重要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近代全球化的国际背景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中国或者在中国的部分外来资本主义工业,单纯地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片面的,资本主义国家或称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工业更大程度上立足于对落后国家资源的掠夺,其与该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所偏差的。中国晚清政府在法律名义上还是合法的政府,有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再加上国内涌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潮流,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资源的同时不得不依赖于一些以“买办”形式存在的资产阶级。因此帝国主义在华输出方式也有别于其它国家,这是分析整个中国近代企业史的核心。
(二)国内产业和竞争者思维模式
学术界对近代企业的分析还局限于特定的个案,其选择的行业研究视角很随意,只是粗糙地描述了某些人物在某个时间段经营什么,规模多大,体现了什么管理思想等,这种很肤浅的认识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应该通过历史或现实中的现象看到隐藏在其后的本质问题。近代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这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了近代企业只能从事一些特定的产业—这才是研究的关键点。另外,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近代民族企业的“商战”思想,但仅处于初步论述阶段,还没有建立基于竞争者的分析框架,在这一点上,可尝试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分析。
(三)必要的定量和实证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几乎为零,这一方面取决于年代的久远导致一些数据不能加以证实,另一方面在于将一些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因素转化为量化指标的确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建立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具有可证伪性,从而使得出的观点或结论更具权威和不容挑战。特别的,如果将一些关键人物的经营思想按照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归纳和类比,不仅可以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更能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近代企业家全体的整个管理思维模式,而这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四)近代企业的成败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当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都暴露出来之后,就有必要重申一下研究近代企业的根本任务,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关乎整个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研究价值。我们研究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要解决近代企业的问题—近代企业已经成为历史,也不是要抱怨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和帝国主义的嚣张—但目前学术界中这种研究方式却屡见不鲜。因为研究近代企业的历史并不是要患得患失,而是要在系统地研究近代企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提炼出一些有益于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界或者实践界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成败经验的阐述很少,提炼出的对当前企业有所借鉴意义的观点或者管理模式更少。在这方面的突破也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毕竟理论研究还是要服务于当前的企业实践的。
1.白吉尔.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吴丽娜.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经验研究[D],2008
3.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同勋.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5.林德发.科学管理思想与中国近代企业[J].企业管理,2006.4
6.朱文忠.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演变的系统视角[J].经济经纬,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