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3-09-07山东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61053石福艳任艳峰王素珍

中国卫生统计 2013年4期
关键词:卫生案例教学法

山东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61053) 石福艳 任艳峰 王素珍

多元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261053) 石福艳 任艳峰 王素珍Δ

△通信作者:王素珍,E-mail:wangsz@wfmc.edu.cn

卫生统计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工具学科,在医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门课程的特点是大量概念抽象难懂,内容枯燥,公式复杂,导致学习热情下降。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的实践能力,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教与学的方法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卫生统计学成为各医学院校教学中的难点〔1〕,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与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笔者所在教研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针对不同专业,在不同章节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即采用多元教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卫生统计学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

1.卫生统计学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该门课程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是它又不像统计学那样着重讲解公式证明和推导。卫生统计学不同于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求记忆许多内容和细节,卫生统计学对相关内容不需要背诵,需要理解。此外,卫生统计学具有逻辑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通过大量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2.卫生统计学教学要求

不同专业对卫生统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需求不同,因而相应的授课内容及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统计方法时,没有必要去推导公式的来源,只需要注意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弄清基本原理,掌握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方法,搞清楚各种统计方法、公式的应用条件和正确用法。因此,卫生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应强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有效解决办法之一是强化开展多元教学,加强学生实验实践力度和频度,强调人人参与,并将学生课堂参与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考核范围。实践证明,积极有效地将多元教学引入卫生统计学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2〕。

卫生统计学多元教学法的实施

所谓的多元教学法是指在同一门课程的整个授课过程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或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的多角度教学模式。目前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基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团队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基于电脑教学法等形式。其中CBL、PBL和TBL这三种教学法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其基本程序均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然后提出假设,围绕假设进行推理,进一步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和合作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各医学院校师生的青睐。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兰德尔首次提出。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区别在于,案例教学侧重实践,具有高度仿真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集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通过符合专业特点的、生动的、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案例来阐释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将对改善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1)案例准备

课前严格执行课程所在学科或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制度,紧扣教学大纲,依据教材,结合专业科研成果和实际工作实践,精选和分析案例,掌握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2)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课堂上通过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析,最后再给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或方法,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

①案例介绍:指导学生思考案例。

②介绍案例后,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所涉及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案例反映的有关理论知识。

③组织讨论。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紧扣案例展开,讨论方式有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及集体辩论等。

④案例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讨论最后进行评判、总结,指出讨论中错误的地方及其原因,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

(3)案例教学举例

如在进行三种类型检验方法的理论学习后,以下面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

案例1 某研究者欲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对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a)等指标。两种模式下各指标见表1。该研究者将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你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正确吗?

表1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与DTI参数比较(±s,cm/s,n=32)

表1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与DTI参数比较(±s,cm/s,n=32)

类别Ep Ap Vs Ve Va DDD 79.12±9.06 81.92±11.10 12.33±1.08 13.16±1.05 14.97±1.57 VAT 80.28±8.27 80.07±10.68 12.26±0.79 12.86±1.10 13.31±1.47

①案例介绍:可针对本案例,指导学生认真思考。

②介绍案例后,指导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所涉及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案例反映的有关理论知识。本案例反映的理论知识在于不同设计类型t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③组织讨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方式可采用个人发言或小组讨论的方式。

④案例评价。针对学生案例讨论最后进行评判、总结,指出讨论中错误的地方及出错原因,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

⑤案例辨析。该资料的观测指标均为定量的观测指标。本资料研究者对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然后测定各指标。由此可知,每例患者均接受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此资料应为同一研究对象分别接受两种处理,然后比较两种处理因素的效果(指标)大小,故属于配对设计资料,应选择配对设计检验对资料进行处理。

⑥案例小结。对资料进行统计时,应根据资料的数据类型、资料的设计类型、研究目的等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可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检验方法的正确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涩为生动,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首次提出〔4〕,1986 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引入我国〔5〕。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Tostenson教授指出:“PBL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运用PBL教学方法教学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捕捉、整合各种信息及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国内外许多研究〔6-8〕表明,将PBL教学法恰当合理地运用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3.基于电脑的实验教学(computer-based learning)

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卫生统计学实验课传统授课方式大多是借用计算器完成相关的计算和检验。这种授课方式计算过程繁琐、计算量大,不仅浪费时间,还阻碍了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早在1997年,方积乾〔9〕主编的《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就以书名的形式强调了“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教材中利用SAS统计软件实现了许多统计学实验,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图形或直观易样的数据结果。目前,笔者所在教研室正尝试从传统的“计算器实验教学”向“电脑试验”方向转变。首先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起,在实验课教学中,对部分内容采用电脑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在进行方差分析的实验教学中,因方差分析涉及到的计算公式多,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笔者考虑到如果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分析,学生将会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一些机械的计算过程中。故笔者将方差分析所需的一些基础数据如SS总、SS处理、SS区组和 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基础数值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相应的可节约一部分试验课时,笔者对同一资料,借助电脑,通过SPSS软件演示其分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本次课的实习任务,同时也可给学生介绍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教学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电脑试验在卫生统计学的试验教学中,不仅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卫生统计学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建设

卫生统计学的大多数专业术语较为抽象,概念性、实践性很强,课后组织小组讨论,利用讨论反复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课时教学有限,仅通过实时课堂教学,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可考虑以实时课堂为基础,搭建学生的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实时课堂学习,可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资源情况和学习方法等。通过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实时课堂是指不受时间限制的授课形式。非实时课堂主要用于导学,包括网上课程辅导、BBS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课件练习、查找资料、期末复习、网上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加强卫生统计学资源平台建设,可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能力,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将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小 结

随着医学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卫生统计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恰当、正确地应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可提高医学生的科研水平。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未用、误用卫生统计学方法者比比皆是,导致研究设计不良、浪费人力物力、事倍功半。据此,针对统计学抽象难懂,内容枯燥,公式复杂等特点,采用案例教学、电脑试验、非实时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达到教与学相长的目的,对提高医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

1.徐勇勇,赵清波,颜艳.医学院校统计教学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中国卫生统计,2000,17(3):181-182.

2.陈雅,邓青,姚佳红.浅析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中国卫生统计,2009,26(3):317-322.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153-154.

4.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Med Edu,1986,(20):481-486.

5.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104-105.

6.田冶,吴玲,王小丹.PBL模式在卫生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2010,27(6):661-665.

7.Dochy F,Segers M,Bossche PV,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533-568.

8.Tarmizia RA,Tarmizib MAA,Loginina NI,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engaging students in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al competency.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4683-4688.

9.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试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版社,1997.

潍坊医学院校级基金项目 (卫生统计学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B20100007)

(责任编辑:郭海强)

猜你喜欢

卫生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卫生歌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