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2年延安“改造党报”的历史启迪

2013-09-07张希贤

唯实 2013年12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办报社论

张希贤

1942年延安“改造党报”的历史启迪

张希贤

新闻宣传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具,对国家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1942年毛泽东推进延安新闻宣传的改革,给人以深深的历史启迪。

首先,依据形势的变化决定进退,是1942年延安新闻宣传改革的前提。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也进入了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对国统区进步文化事业进行了空前的摧残。在重庆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机关杂志——《新华日报》与《群众》周刊,遇到了极大困难。《全民抗战》杂志被查封,邹韬奋秘密出走香港,各地生活书店基本被封闭,《战时青年》等刊物被迫停刊。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总会和国统区中的一些分会纷纷被迫停止活动,总会机关刊物《新闻记者》停刊。在桂林,《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国际新闻社被封闭,范长江、夏衍等一批进步的新闻、文化工作者都被迫远走香港。整个国统区,大批进步新闻工作者被投入集中营。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军频繁的“扫荡”,敌后新闻报刊根本不能正常出版。陕甘宁边区因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使新闻宣传的纸张和经费解决不了,众多报刊杂志出版、印刷、发行发生了极端的困难。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宣传采取加强领导,集中力量进行调整,主动迎接困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

1941年,党在延安先后暂时停办了《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中国文艺》、《解放》周刊、《共产党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几家重要杂志。5月16日,中央将延安《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的《今日新闻》合并,出版了新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同时,党对延安新华社也加强了改进。1941年5月下旬,中央作出明文规定,各地报纸的通讯社“应同延安新华社直接发生通讯关系,并一律改为新华社某地分社”。各地广播台以及起广播台作用的战报台,划归当地通讯社。“关于电台广播内容与广播办法等,应受延安新华社之直接领导”。各地报纸应经常发表新华社广播稿,“各地方报纸下的通讯社,应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机关”。从此,新华社统一了全国各解放区的通讯社。《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自1941年5月以后,成了党中央指导全党工作的两件锐利武器。与此同时,中宣部也适时跟进调整,指示各根据地党的领导机关和宣传部门,要集中力量办好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和地域上有相当独立性的区党委的直属机关报(三日刊、二日刊或日刊),同时出版一种作为社会教育工具的通俗报纸,担负起各地区政治的、社会的、科学的和大众文化的有计划的启蒙任务。此外,还可以依人力物力的情况酌量办一种政治杂志、党内教育刊物和综合性文化杂志。各级党委宣传部必须抓好各地的报纸、杂志工作。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的问世和新华社的集中整合,各根据地党委对报刊的调整与集中,加强了党的新闻宣传力量,标志着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逆境中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规发展的阶段。

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思想动态与把握舆论导向,是推进改革的基础。1941年与1942年,中国革命走到了一个令人迷惘的十字路口。从1840年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进入到百年之际,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半壁江山沦陷,正面战场毫无气色;三大日伪政权风头正健;日军大举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缩小一半。咬紧牙关,就能闯过黎明前的黑暗;如果坚持不住,则百年之革命将付诸东流。在严峻的困难面前,延安也出现了思想郁闷与情绪不稳的动态。如1942年延安中央研究院的“墙报”——《矢与的》和延安青年委员会的“墙报”——《轻骑队》,以批判者的姿态,揭出了延安的社会现实问题,吸引人们争相前来观看,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分歧。同年3月7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编辑陈企霞,约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节”的文章。丁玲同志连夜挥就,文章题名《三八节有感》,把当时因两起离婚事件而引起的为女同志鸣不平的情绪,一泄无余地发泄出来,3月9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文章一出,在延安引起很大反响。3月13日,中央研究院的王实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杂文《野百合花》,加上他在《谷雨》杂志上发表的《政治家与艺术家》,也在延安引起了思想波澜。延安的“墙报”专栏——“矢与的”、“轻骑队”和丁玲、王实味的“三篇”文章,相互呼应,推波助澜,过分强调了延安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延安的几种主要社会现象,如“人类之爱”、等级制度、工作作风等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有些也片面地夸大了延安的社会不良现象,没有分清延安的主流是什么,支流是什么,而且发表在中央机关报上向外扩散,在党内、尤其是在思想文化界,就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和气势,引起了很大的意见分歧。有些人支持王实味,更多的是反对丁、王两人及“墙报专栏”的做法,搞得延安思想文化界一度思想上很混乱。对此,毛泽东于4月初,利用一个晚上亲自到延安中央研究院用马灯和火把照明看墙报,调查了解中央研究院和文化界的思想动态。延安思想文化界有人对“轻骑队”提出批评,说“轻骑队”的内容除了发泄牢骚以外,还有多少真正政治意义,有多少能够教育人的东西呢?“轻骑队”大概算是讽刺性的报纸吧。它的讽刺对象是延安各机关和具体工作人员,实际上它是为讽刺而讽刺,养成只发牢骚、不求解决问题的坏风气。最令人头痛的是“轻骑队”对被批评的机关和党员干部都用××的字样,使读者引起很大的误会。“‘轻骑队’的言论可以说是不太负责的,请问为什么不能公开地写出被批评者(机关或人员)的名字呢?为什么不采取直率的热骂,而采取暗箭式的冷嘲呢?”[1]4月10日,墙报“轻骑队”代表童大林称自“轻骑队”创办以来,先后收到了朱德、萧军、艾青、欧阳山、草明、王实味、肖三等人的意见,大多系支持鼓励。“轻骑队”编委会立即驳斥童大林,指出“日前本刊编委会曾详细检讨一年来工作得失,认为过去方针有错误,已决定加以彻底转变。至于接到朱总司令及各界同志的意见,多系严正批评指责,而该消息只说鼓励与事实不符,特此声明更正”[2]。随后,“轻骑队”编委在报上公开作了自我批评,承认其编辑方针有错误,没有坚持顾全大局、与人为善的批评,而是片面的、甚至与被批评者完全是对立的,并决心在第二年(1943年)彻底改正自己的错误[3]。面对延安思想文化界的动态,中央决定对新闻宣传进行改革。

理论创新是改革的先导,提出“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以指导《解放日报》改革,是1942年毛泽东推进延安新闻宣传改革的创造。党的指导思想是一元化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是多元的。在“一元”和“多元”的博弈中,党的理论创新是赢得“博弈”的关键。1941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先后停办了延安几家主要报刊,集中力量办起了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博古负责《解放日报》,在指导思想上,效仿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每天一篇社论,报纸纯粹按苏联的模式办[4]。在具体办报措施上,更是问题不少。效仿苏共的中央机关报,并非绝对不可行,关键在于如何效仿。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每天一篇社论。它的社论大多是讲苏共与苏联的具体问题,它的社论以苏联和苏共领导下的苏联红军为核心,它的社论即使发表众多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但苏联人办报的主旨是绝对以苏共和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心,社论也是以此为中心而论述。倘使博古办《解放日报》每天发一篇社论,每天社论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核心的话,那么《解放日报》的大方向问题就没有多大差错。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博古是办报模式学苏共,办报内容不学苏共。博古办报不是以中共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为核心,而是以国际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和重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为中心。每天一篇社论,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讲国民党问题。每天报纸的第一版,刊登苏联塔斯社新闻、苏联《真理报》消息和重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通讯。报纸除去讲苏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讲国民党的政策和主张外,剩下的次要版面,东拼西凑,真正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东西就没有多少了。故从1941年5月到1942年3月十个月的时间,延安《解放日报》既没有充分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也没有很好地和根据地群众发生联系,在办报过程中,亦充满很浓的八股味。博古办《解放日报》采取教条主义办报方式,致使报纸办得既呆板又与客观形势很不适应,这种现实与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事实证明,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问题不解决,党报党刊与党的新闻宣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战斗的性能,就不能够充当党的喉舌,就不能担负其历史赋予新闻宣传的使命任务。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问题不解决,党报党刊与党的新闻宣传就不能称谓其真正的党报党刊与党的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第一位原则,这是新闻宣传阶级属性的根本标志,也是党的新闻宣传的生命力所在。

为解决《解放日报》的办报路线和党性原则不强的问题,1941年9月至1942年3月,中央政治局四次开会讨论研究《解放日报》改革问题。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改造党的机关报,使之担负起宣传者、组织者的历史使命。决定将《解放日报》由两版改为四版,增加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教育内容,强调报纸自身要注意反对党八股。中央各位领导人要多给《解放日报》写文章,解释党的政策,介绍工作经验,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反映实际领导工作的机关报。1942年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社论、新闻、广播三者应并重,要出题目分配给中央同志写文章,报社要组织写文章的工作。报纸第三版、第四版要贯彻党的政策,要组织自己的新闻,在新闻中表现党的路线[5]356。在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在报纸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外苏共与国内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对我党政策与群众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毛泽东提议要根本改变《解放日报》现在的办报方针,使它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决定委托博古根据会议意见,拟出改革方案,提交中央讨论[5]362。3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博古提出的改造《解放日报》的方案。毛泽东于会上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报纸必须地方化,要反映地方情形。党报要反映群众,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党性是一种科学,是阶级性的彻底表现,是代表党的利益的,无论什么消息都要想想是否对党有利益。党报要允许同情者作善意的批评[5]368。这样,从1941年9月至1942年3月,中央经过调查研究讨论,查到了《解放日报》办报的缺点所在,明确规定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和办报方针。在中央的亲自主抓下,《解放日报》同仁认真研究讨论了中央的指示,广泛地征求了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对报纸的办报路线、办报方针进行了深刻的检查,调整了版面,扩大了办报队伍,使根据地党和群众的活动占据了报纸的主要版面,改革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经过改革,《解放日报》在其后的五年中,发挥了积极的政治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中国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42年的“改造党报”,确立了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一方面,对未来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发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推进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改革树立了光辉榜样。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教育战线、新闻宣传与新媒体领域,也是矛盾普遍存在与矛盾博弈相当激烈而复杂的。怎样正确处理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矛盾斗争与思想博弈,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不是“堵”,而是通过改革去“疏导”,用理论创新抢占复杂博弈的时代制高点,用理论创新统领改革,赢得博弈,赢得事业与未来,赢得让对手不得不服。

参考文献:

[1]克勉来信——“轻骑队”及其他[N].解放日报,1942-04-06(04).

[2]“轻骑队”编委会声明[N].解放日报,1942-04-12(04).

[3]“轻骑队”编委会.我们的自我批评[N].解放日报,1942-04-23(04).

[4]陆定一.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08.

[5]毛泽东.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办报社论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丹麦:“办报”帮流浪汉生存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