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打造江海特色花园城市

2013-09-07

唯实 2013年12期
关键词:园区规划建设

姜 龙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打造江海特色花园城市

姜 龙

近年来,海门市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绿韵东洲,生态江城”一大定位,瞄准“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大目标,聚焦“新城区、新园区、新市镇”三大阵地,推动“城市经济、城市形象、城市品质、城市功能”四个提升,全力打造江海特色花园城市。重点抓了“四个坚持”:

坚持高标引领,有章可循。规划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城市的品位和特色。我们更加重视规划的导向性、约束性,确保城市发展在规划的框架内稳步推进,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最佳化、功能布局最优化、发展效应最大化。城乡布局“一盘棋”。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按照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统筹推进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产业集聚与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努力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高水平、高质量、前瞻性为要求,深化细化各类专项规划和重点片区设计,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城乡形态布局、人口布局、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功能组团、重点镇、中心村层次分明、整体协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互动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功能配套“一张网”。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等功能,更加注重乡镇园区的错位发展与村镇特色的充分彰显,更加注重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更加注重功能定位与人口分布的衔接协调,扩大覆盖面,增强联动性,推动均衡化。规划控制“一杆尺”。规划的价值只有在刚性执行中才能得到体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规划,任何开发、建设行为都必须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在重要区域和关键节点要留足公共用地,不仅要注重地面规划和建设,也要注重地下系统规划和管网建设,统筹规划好地下的管线、地面的红线、绿线和空中的天际线,真正使纸上的规划、心中的理想、笔下的蓝图,变成为江海大地上文明繁荣和谐的景象。

坚持产城融合,高端突破。积极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双向融合,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努力打造形态业态俱佳、人气财气两旺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主城建设提品位。重点开发出亮点,突出张謇大道、圩角河、江海路两侧以及謇公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建设好府北板块、长江路板块、步行街区板块等重点板块,加快推动城市形象由“土”向“洋”跨越。打造地标树形象。综合运用城市景观的各种组成要素,寻求历史、现代、文化、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大力推进江海文化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建项目和中南世纪锦城、龙馨家园等商住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建筑风格独特、具有现代水准的城市地标。丰富内涵显特色。无论是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还是景点规划、细节打造,都充分考虑海门的江海文化禀赋、历史文化传承,将文化元素延续于城市文脉,熔铸于城市精神,凸显于城市细节,使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全面展示江风海韵、文明生态的现代化城市特质。园区建设上水平。把服务和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作为园区城镇建设的主导方向,大力推动产业兴城、产城融合。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推动謇公湖科教城、滨江工业城、中心商务城、江海港物流区“三城一区”建设,促进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海门工业园区依托叠石桥新城和名品家纺园、国际物流园、电子商务园等平台,全面提升家纺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海门港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完善功能、快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以临海新城建设为龙头,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现代服务外包区建设,加快壮大临港型产业、海洋旅游业;临江新区以临江商务区、生物医药科创园为重点,提升基础配套和平台承载能力,为生物医药、循环经济、新材料等产业不断壮大创造良好条件。市、镇建设重特色。各中心镇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定位,全面启动新市、镇“十个一工程”建设,注重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的配套衔接,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壮大特色产业,全力建设南通领先、省内知名的经济强镇、产业大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生态重镇。同时,要切实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港口航道、口岸开放、国道省道、桥梁建设等重点工程,畅通主城区、园区、镇区的交通网络,促进板块间深度融合、互动并进,积极启动主城快速通道建设,推动路网格局由“通”成“环”转变。

坚持建管并重,精品优质。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黄金定律。精雕细琢出精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设上的败笔会给城市留下终身遗憾。把精品意识贯穿于花园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把精益求精体现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圩角河、謇公湖、城市绿核、江海文化公园“一河一湖一核一园”区域的每幢建筑、每条道路、每片绿化、每个标饰,都必须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使海门成为外来客称道、本地人自豪的品质城市。精心美化优环境。按照“绿韵东洲,生态江城”定位,做足亲水生态文章,全面启动圩角河、謇公湖为重点的水系景观带,精心打造江海文化公园、圩角河公园、兴港公园、民生公园四大城市绿地,推动环境改造由线向面拓展,让我们的城市满眼皆绿、处处成景,形成碧水蓝天、绿荫交融、动静变换的都市风情画卷。同时,对入海省道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城区主要道路等“城市门户”,要从灯光设计、建筑立面、绿化层次等各个环节精心构思,高标建设,全方位提升海门的“第一印象”。精细管理提质效。突出“城市管理效能年”主题,按照“民生城管、法治城管、科学城管”的要求,继续保持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水平,以窗口地带、道路沿线、城乡接合部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网格化、数字化、信息化、长效化的城市管理体制。特别要把城市管理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向园区镇村拓展,向社区街巷延伸,加快构建“全市域、广覆盖、高水平”的管理格局,全力打造一个整洁、有序、靓丽的美好家园。

坚持创新举措,强化保障。把解决“动迁难”、“资金难”作为克服城建难题的关键环节,创新思路,千方百计地加以突破。一方面,高效动迁创造建设条件。牢固确立“动迁是硬指标、建设是硬任务、稳定是硬责任”的观念,全面推行“八公开一监督”模式,找准群众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全力以赴做好动迁工作,为城市建设腾出空间、赢得时间。要坚持以“法”体现公平,严格规范程序,公开补偿政策,公示安置方案,确保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群众的监督、历史的评判;坚持以“情”顺应民心,耐心细致地帮助群众算大账、算综合账、算长远账,让群众理解动迁、支持动迁、自愿动迁,真正使动迁的过程成为让利于民、造福于民的过程;坚持以“活”破解难题,不断拓宽安置渠道,积极推行商业开发、现房安置、高层安置等新模式,努力实现动迁安置“低成本运作、大容量保障、多元化安置、无障碍推进”。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突破资金瓶颈。加大城建招商推介力度,与有实力、有影响的大集团、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鼓励风投创投、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加盟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导的城投体系。创新城市经营模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造环境后出让”的原则,推进土地资产化经营、最大化收益,真正做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园区规划建设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规划·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