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孤独》诞生记

2013-09-06张伟劼

现代阅读 2013年9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墨西哥城马尔克斯

张伟劼

(引言)《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传奇经历,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沧桑。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1965年,墨西哥城。38岁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端坐在打字机前,敲下了《百年孤独》书稿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忆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讲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兴衰的故事,已在他胸中酝酿了17年,瓜熟蒂落,他认为现在是时候把它写出来了。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回忆说,当时敲下这个后来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版本的名句时,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更不知道这句话将把他带往何方。他只知道自此开始,他每天连续不停写了18个月,直至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他并没有想到,这部小说会在17年后给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未清楚地意识到,他正在参与制造拉美“文学爆炸”。

当时的马尔克斯已经出了4本书,但在拉美文坛还不大为人所知。他从大学时代起就开始干记者,跑新闻,写报道,游历欧美,60年代初携家人定居墨西哥城。

对于拉美文人来说,20世纪60年代实在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年代。古巴革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吸引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解放神学蓬勃兴起,力图在美洲大陆复兴基督教原初的战斗精神和公义理想;拉美新电影运动进入黄金时期,其中不乏一批文坛健将的贡献,比如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以及马尔克斯。

这两位后来叱咤世界文坛的大师在墨西哥城相识,成为好友。当时的马尔克斯还是个穷文人,慷慨的公子哥富恩特斯邀他一起创作电影剧本,带他游历各大博物馆,品尝墨国美食。在老旧又先锋的墨西哥城,马尔克斯一方面感受美洲先民文明的无穷魅力,一方面也对现实作着卡夫卡式的体验——当时的墨西哥政府要求外国移民每隔6个月就更换一次居留证,而且非要在墨西哥驻外领事馆办理,这就意味着马尔克斯必须每年出境折腾2次……

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1924~1996年)曾写书回忆说,缔造拉美文学爆炸的那帮小伙子,在那个年代都还不是专职作家,还是一群清贫的文学青年,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怎样从本职工作中“偷”出时间来写作。抛下一切专心写作的欲望在马尔克斯的心中愈发强烈。有一天,坐在富恩特斯家门前的草坪上,他对好朋友说:“老富恩,我们该怎么办?拯救墨西哥电影业还是写我们的小说?”

老马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电影编剧的工作,从朋友手中借了点钱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然后让妻子买回一大堆食物塞满冰箱,给房间门上了锁,开始独孤一剑地创作《百年孤独》。

后来马尔克斯在写给富恩特斯的信中谈到那段创作岁月:“我从没有在如此孤独的境地里工作过,我唯一的参照物,也许只有拉伯雷……有时候,我会惊愕于整整500页什么都没说,有时候,我希望在我的余生中一直写下去,写100卷,我的人生全在这里头了……”

书没写完,钱用完了。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不得不翻出祖传的珠宝。经过鉴定,专家摇摇头说:“夫人,这不过是一堆玻璃而已。”梅塞德斯只能向房东求情,向他保证在6个月内一定把欠缴的房租一并补齐……房东给出的最后期限是1966年9月7日。

1966年8月初,马尔克斯夫妇带着《百年孤独》的最终稿来到邮局。为了省钱,稿纸正反打印,一共590张,准备寄往阿根廷南美出版社。邮包过秤后,马尔克斯夫妇被告知,邮费是82比索,而他们总共只带了53比索。他们只好把邮包拆开,把书稿分成两半,先寄一半,另一半日后再说。事后他们才想起,寄出的是书稿的下半部……但出版社很快就通知马尔克斯说,非常期待看到书稿的上半部,先将稿费呈上以便您将它寄出。《百年孤独》经过如此一番折腾才得以面世,并成为长久不衰的世界文学经典。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墨西哥城马尔克斯
中国造轻轨列车在墨西哥城首开运营
广州—温哥华—墨西哥城航线首航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