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宜业美丽壮乡
——广西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纪实

2013-09-05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城乡

“中国沼气第一村”恭城县黄岭村

2012年8月22日,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前左二)到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检查指导城乡风貌改造工作

2012年9月3日,全区保障房约谈会在南宁召开。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作重要讲话→

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决策符合人类发展大格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

十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走广西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突出发展中心城市,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着力提高城镇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城镇化进程提速加快。

广西新型城镇化战略,切合区情,符合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广西城镇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城镇化进入历史最好“加速期”

广西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等特殊原因,广西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与全国相比,城镇化水平更是存在较大差距。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对广西的政策支持力度,从“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到“建设面向东盟的三基地一中心”,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这些重大战略部署,给广西的城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城镇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广西要加强城镇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

十年来,根据中央的决策和形势的发展,广西接连作出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十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2010年底,又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战略。从加快“进程”到加快“跨越发展”,体现的是政策的连贯,定位的升级,内涵的拓展,目标的提升。

广西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业支撑、配套推进,突出城镇化质的提高和差异化发展。既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又突出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特色城镇带,走适合广西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推动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底,广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8.2%增长到41.8%,增长了13.6个百分点;广西城镇人口由2001年的1350万人增加到1942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487平方公里增加到2308平方公里。

按照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为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的一般规律,广西城镇化建设已步入一个快速扩容、快速推进的新时期。

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广西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左右。

城镇化成扩内需稳增长的强大“引擎”

广西持续提速的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持久的“引擎”。

从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广西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770.1亿元。

2008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沿海基础设施、大石山区基础设施、边境基础设施、连接东盟的口岸基础设施、湘桂铁路、南昆铁路扩容改造、机场扩建、电站电网等一大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上马和竣工,带动了城际交通、信息网络、电力等巨额投资。

城镇化还加快经济调整,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

2011年,建筑业共完成产值1552亿元,比2002年增长695.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占广西GDP的6.5%。

2007年,广西房地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至2011年,广西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4678.67亿元,累计商品房销售额3893.21亿元。

而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钢铁、水泥、装饰、家电等近40个行业投资需求。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十年间,广西有592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72元计算,约直接扩大513亿元消费。

南宁市东旧貌(1994年)

南宁市东新貌

柳州市新貌

城镇化成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手”

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纳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十年,“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形成,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重点建设和发展沿海大型组合港、临海重化工业基地、沿海基础设施和海洋经济,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桂中城镇群,着力加快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桂北城镇群,根据大桂林旅游战略,加快形成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业格局。桂东南城镇群,接受粤、港、澳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以百色、平果为轴心的右江河谷走廊城镇带,着重发展铝工业、电力工业和旅游业,建设成为广西铝工业基地、西电东送基地及民俗文化和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以河池、宜州为轴心的黔桂走廊城镇带,重点建设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依托高速公路、水路通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合作,促进桂西南城镇带和桂东北城镇带的发展。

“四群四带”激活了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如以南北钦防城市群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49.6%,舞起了广西经济的龙头。面积不到全区1/5,人口不到1/4,GDP却占到1/3。

中心城市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截至2011年底,全区拥有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3座。中心城区10万人以上的城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区的83.84%、90.63%。

而产城互动,更是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柳州市柳东新区规划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产业聚集的现代汽车产业综合实验区。桂林市坚持“桂林世界旅游城的规划建设,就是临桂新区的规划建设”的定位,以“大旅游”、“新产业”和“大物流”为支撑,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区和国际旅游客源集散地。

走活统筹城乡发展“一盘棋”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十八大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还很明显。城乡差距,依然是当下广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最具体表现之一。

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后,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广西城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

十年来,广西破解城乡二元壁垒的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如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居住证制度、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年度用地指标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并镇强市、撤村设居;实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等。这些,为走活统筹城乡发展“一盘棋”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南宁、玉林、桂林、柳州、百色、钦州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成果丰硕。以玉林为例,探索找出了一条“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改革路径。2011年,全市园区工业集中度、城镇化率、农村土地流转率分别达87.67%、40.8%、27.08%,呈现出“三化”联动、城乡协调的发展势头。

桂林两江四湖

北海市新姿

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区新貌

十年间,就业、社保、住房等不断完善,农民进城的门槛逐步降低,共同享有安居乐业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396万人,比“十五”增长43.1%。截至2011年底,广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达17.05万人。

“十一五”期间,广西累计解决了28.02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住房保障覆盖面由2007年的8%提高到13%。

随着政策、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大批农村困难群众也圆了“安居梦”。2008年以来,广西四年累计投入9.56亿元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让近90万群众告别“火烧连营”的历史。2009年大规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广西42.5万户、约170万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广西初步形成了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支撑、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住房为补充的覆盖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村最贫困群体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此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向农村延伸,很多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不多的文明生活。2009年以来,广西以城乡风貌改造为抓手,斥资49.57亿元,共硬化村内道路854公里,建设村屯垃圾池1246个、篮球场377个、农家书屋和新家庭文化屋827个、计生室748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十年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步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逐步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增长率比城镇居民多1.5个百分点。

生态城镇化绘出美丽壮乡

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到了突出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只有坚持集约生态可持续,才能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

十年来,广西建设生态城镇化的理念清晰可见:

——城市建设不推山、不填水,注重山、水、林、城、人的共融共生、和谐发展。南宁的“中国绿城”、“中国水城”,柳州的“百里柳江”,桂林的“两江四湖”等享誉区内外。

——健全城乡绿化建设机制,开展每年一届的广西园博会,实施“绿满八桂”城镇园林绿化工程、创建园林城市等。十年来,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百色等5个城市列入国家园林城市;南宁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柳州、北海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桂林获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奖”。

——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把环境综合整治等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美化绿化,努力实现“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座城市一片森林”。

——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执行强制性标准的监管,推广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空调节电、照明节电等10项建筑节能技术。“十一五”期间,广西累计建成节能建筑总面积8000多万平方米,共形成76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潜力。截至目前,广西半数设区市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是全国示范城市最多的省(区)之一。

——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着力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至2011年底,广西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5.3%、79.03%,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33.64和44.98个百分点。桂林、北海、南宁、柳州等城市在环境质量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开始,实施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支持75个县试点县域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农村垃圾集运处理的基本覆盖。

环境也是生产力。广西的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是城镇化的生命线,没有良好的绿色生态,就没有城镇化的可持续。

2010年,温家宝总理欣然写下对联“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赞扬广西良好的生态。

文化引领提升城乡品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镇化发展的精神纽带。

壮乡广西,历史悠久。12个世居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孕育出浓郁的人文资源和民族风情。

仰仗丰富的民族文化,广西实施文化立城、文化建城、文化强城战略,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强力支撑放到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塑造城镇特色,村庄换上民族新装。依托城乡风貌改造,建设一批涉及文化、旅游、工贸、生态农业等类型的特色名镇名村,改造外观杂乱、品位不高的“竹筒房”,在城乡建筑中融入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强对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营造怡人的壮乡景观环境。至2012年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让全区各市2428个村庄告别了“有新村无新貌”的历史,一批各具特色的名镇名村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者。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利用,城乡文化品质不断提升。北海成为继桂林、柳州之后广西第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灵山县大芦村、灵川县大圩镇等7个村镇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兴安县兴安镇、三江县程阳八寨等8个镇村列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广西把图书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和城区、街道便民健身设施等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实施。档案馆、文化馆以及百家博物馆工程等一大批文化项目陆续建成,城乡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的民族文化城镇和乡村相继涌现。

文化定位决定城市个性,文化优势正逐步取代政策、地缘优势,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广西很多城市提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定位,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南宁市五象新区以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项目为长远提升,建设广西“文化地标”,加速把南宁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柳州坚持工业文化与生态保护同步的理念,推动城市转型升级。防城港市依托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族文化、东盟边关文化和山海生态文化,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市”的目标。

百色市右江区三合村百房屯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城乡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