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丝绸之路

2013-09-04卫思宇,张永军,李骊明

西部大开发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带陕西

论新丝绸之路

编者按:

回首历史,古丝绸之路是中国著名的沟通海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通道,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贸易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它的雄伟。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期间,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

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构想。不仅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大国关系,而且对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的空间,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如何理解和拓展这一构想,是重振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期“西部大讲堂·名家圆桌对话栏目”,以《论新丝绸之路》为题,邀请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社科院巡视员李骊明研究员,为我们阐述新丝绸之路的要义,期以对向西开放有所启示。

□本期策划:卫思宇

□本期主持:张永军

□主 讲 人:李骊明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社科院巡视员

□TEL:15029186606 E-mail:xbdkf007@126.com QQ:107844196

问题一:为何重提新丝绸之路?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这将有利于拓展西部大开发的内涵和空间,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的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体系,加快形成沿海内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从这个角度讲,重提新丝绸之路,在当前形势和环境下应具有哪些表现?哪些需求和变化?

李骊明:构建新丝绸之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深化和延伸,是国家开放发展的战略举措。关键在于新形势下,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而适时地提出的一种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构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和欧亚战略大通道的地位再次凸显,西部开发及其西北大走廊的开发应在更大的战略格局中去进行系统性的定义、设计,进而调整其战略目标。

二是能源安全和能源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可以预见,传统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生产使用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产业、城镇布局,西部及西北地区作为上述二类能源的富集区和国际流通区,势必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走廊和新型产业分布区,并可借助天上地下的能源优势极大地改善地面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形成经济开发和人口迁移的热土。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社科院巡视员李骊明

三是现代建设开发手段的变化。西北广袤无垠的幅员是中国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大演场,互联网和高速交通干道将极大地缩小西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使西北新型产业布点可以按“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新模式进行布置。

四是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面对世界和国内民众承担起越来越实在的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而西北沙漠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对富民惠民,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文化旅游交流等产生长远的积极意义,必须要有更强有力的国家行动,确保生态长廊的建设。

五是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安定团结的老问题,只有使西部变成可游、可居、可业的乐土才可能真正消减发展的差距,而西部的综合环境改善乃是促进中国内需持久增长和改善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途径。

六是欧亚大通道建设的要求。和平崛起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要有海上和陆上多种通道。一方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东南近海和太平洋地区现已成为长久的是非之地;另一方面,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互补互惠方兴未艾,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西北建设欧亚安全快捷的通道,为能源商贸、文化、旅游的广泛交流奠定路基,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欧亚综合交流互动的大走廊。

问题二:如何认识新丝绸之路?

主持人: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指以“关陇河西”大丝路为代表的陆上贸易文化大走廊,这是世界上尺度最大、时间最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孔道,被誉为东西方商贸文化的大动脉。在今天,丝绸之路已经具备了再次复兴的条件,而其功能则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

那么,如何认识新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表述?从概念上、定位上、理论上进行新的诠释。

李骊明:新丝绸之路在功能和性质上已不同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新表述,其实质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拓发展问题。这是一项对外涉及大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对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区域平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重大产业布局的国家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国策的深化和延伸。

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之间良好的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将会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会有利于国家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进区域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区域间的合作水平,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更有利于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再改革的新格局。

从中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经验来看,面对中国第一轮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开放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全球性价值链创造和分工的重大举措,是投资建设增长的最大回旋空间,同时也能倒逼中国国内改革红利的出现,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来维持中国各方面的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及中国周边经济的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问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的老课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其最大的特点是战略性、系统性、长远性以及合作性。如何以更加深远的眼光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去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举措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素配置,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性新课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定位中,要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合作协调诸多方面去把握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要形成向西开放开发的战略姿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产要素流通和高端要素配置中,只有赢得要素配置的话语权、主导权才能有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而赢得发展机遇。

问题三:新丝绸之路的陕西地位?

主持人:

汉唐之时,长安既是中华文化的首善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磁极,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起点城市和东方盛世文明的策源地。贸易在此集散,文化在此交融,呈现了古代物资流通的垄断性,是兼具丝绸之路贸易起点和终点性质的国际大都市。

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性质、地位的变化,特别是现代交通格局、经济格局的变化,陕西和西安在此种变化下,在新丝绸之路的处境和地位如何?

李骊明: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陕西及西安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作用。如今,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与其他城市平等竞争的节点性城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但西安仍具有向西部纵深地带延伸的交通干线,并且是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其一,将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设在西安是对丝绸之路历史性、完整性的尊重,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西安古都地位的认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在西安建设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的设想,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对这座城市地位的一种评价。西安作为丝路文化符号性城市,是一种战略性的品牌资源。

其二,陕西地区,特别是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带,是中国内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战略高地,是整个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中心。其文化的根基性、区位的战略性、产业的高端性、科教的前沿性、交通和信息的枢纽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厚载性,将是陕西和西安向西开放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潜力所在,是陕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依托。陕西和西安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将是亚欧大陆桥的战略性支点,是承东启西的桥头堡。

然而,陕西、西安与西部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实际经济联系并不突出,向西辐射、带动的作用并不显著,在那些与西部产业发展互补优势较强的领域,也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要素交流和输出;总体上处于一种名气大,力气小,务虚多,务实少的状态,而在此同时,有向西开放地缘优势的省市和有经济优势的省市,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某些领域先行一步,这给陕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有形的物流、客流和无形的商流、信息流的流通中,谁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举足轻重,却是一个和城市发展取向和经济实力有关的博弈。

首先,陕西缺乏向西开发的战略姿态和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受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取向与政策引导影响,陕西主要选择面向东南,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则主要关注美、日、欧市场,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贸易较少,且低于全国其他省市对西贸易的平均水平。受此发展取向的影响,陕西的产业缺乏向西开发的规划,陕西企业缺乏对西部及中亚、西亚等领域外市场的了解,因而就缺乏向西开发的产品和技术。即使在能源、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旅游等在西部开发中有充分话语权的领域也并未形成服务大西北,引领大西北的要素输出优势。

其次,陕西缺乏区域博弈竞争的经济实力优势和引领发展的话语权。丝路沿线的省会及经济中心城市,是参与博弈竞争的引擎和主力。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固然具有综合性的比较优势,但与周边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比中,排名长期靠后。此外,一些经济实力虽不很强,但有向西开放地缘和区位优势的城市如乌鲁木齐、银川、兰州也都在乘势追赶。

所以说,陕西和西安在向西开发开放的格局中,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陕西和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要重回权威城市的过程,将是一个需要系统设计、综合调整的过程。

问题四:新丝绸之路中陕西该怎么办?

主持人:

陕西曾经铸就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身负和平友好使命,以长安为起点两次出使中亚,“跨世界之屋脊,通中西之文化”,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绵延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为当今世界的“黄金走廊”。

今天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西是否有能力成为新的起点和桥头堡?陕西该怎么办?这是陕西和西安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的大问题。

李骊明:陕西、西安在向西开发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赢得先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策源地。陕西和西安应创建高级别、高水平的战略研究中心,形成丝绸之路的核心智库。这个智库要成为能表达国家意志及长远谋略的战略性智库,要能形成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在科研与决策之间架起桥梁。

二是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引领者。除了已有的欧亚经济论坛和西洽会会展服务,西安还要成为丝绸之路国内段和国际段城市教育培训、生态治理、人文交流、旅游开发、领事馆进驻、生产性服务的集中地,并创造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环境,要有担当的责任。

三是要成为大区域的要素流通平台。这里所说的要素流通平台,指的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资金等各种要素流通的大平台。陕西既有这样的文化资格,也有相应的设施条件。要在关中城市群中打造面向亚欧大陆桥经济、科技、文化、创意设计的合作基地或联合开发园区;要建立向欧盟、中亚、西亚、南亚的要素交易中心;营造运营成本低,科技含量高,服务质量好的市场环境,使大关中地区成为亚欧大陆桥要素流通的大平台。

四是要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之都。科技创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引擎。陕西要发挥西安科研教育厚重,军工企业集中,科技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使人才、知识、环境、文化等要素在城市中有效聚集,促使资本、技术的良好运作,营造良好的创意、创业发展环境,推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新设计产生。

五是要成为交通及信息的网络中心。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互联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物流、商流、客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陕西和西安不但在全国的空间格局上处于中心位置,同时还具有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的功能。陕西要进一步强化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陆路交通、航空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的地位,巩固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信息和网络中心的地位,并营造物流交通方面的价格凹地和服务高地的形象,承担起新丝绸之路东方大节点、物流集散地的职能。

只有在具备以上条件下,陕西才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抢占高地、发挥优势,承担起桥头堡的作用。除此之外,陕西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还得注意协调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上下左右的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国家向西开放开发的国策,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工程。这里的诸多项目都属于“国家战略,省市行动”,陕西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中,对上应该和中央有更多的沟通协调,对下应该对关中城市群各地方政府有明确的指导和规划;对于丝路沿线的兄弟省市,既有行政协调的工作,又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形成合力而不是抗力,取得双赢而不是互损。

二是东西南北的关系。向西开放开发是陕西承担的使命,也是战略性选择,向东开放曾经并继续是陕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的捷径,二者应是一种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关系;但从长远发展态势看,立足关中向西开放既是陕西的比较优势和历史责任,也是体现国家向西推进战略,实现中国与全球价值链延伸对接的长策。这里所说的南与北,小范围指关中道南北的陕南生态产业带和陕北能源产业带,大范围是指中国南方北方与陕西有紧密经济和交通联系的省市。

三是远期和近期的关系。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取向要落实到不同领域的产业规划、园区建设、项目攻关、产品研发中去,分时序、分层次地绘制陕西向西开放的路线图,从而形成既有战略指导,又有战役支撑,既有“期货”储备,又有“现货”生意的发展竞争态势。

四是域外和境内的关系。境外段是国际间区域安全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境外合作不仅是能源贸易、工业产品贸易,还是工程输出、技术输出、园区开发模式输出的领域。境内段是西部开发和综合发展的领域,并且是更具本体性、目的性的建设领域。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团结、边疆安宁、能源与生态安全的大事。西部地区也是将来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最大回旋空间,是保证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新疆域。在重视域外开发的同时,融入境内的西部开发建设并将工作做实做大,是陕西更为现实的选择。

五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一个具有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联通、货币流通、文化相通的“五通”构想,而绝不能只有经济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政策沟通”、“文化相通”都是直接涉及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从更大的系统看,文化交流为政治、经济交流提供政策和民意的基础,而且文化交流经常充当着先行官和黏合剂的作用。陕西在丝绸之路上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文化则是陕西和西安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性资源,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

链接

古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期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古丝绸之路之概述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囚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古丝绸之路之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中段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会合。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丝绸之路之遗迹

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北麓有一条古道,名“神仙路”又称“古丝绸之路”,宽度为0.1~2.0米,绵延2000多里,是一条最为古老的长安连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该路历史遗迹众多,沿途有唐僧留下的数不完的圣迹及传说,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地处陕西省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内,其余路段虽古迹不再,多有毁弃和断阻,但如今相当一部分依然供当地乡民耕作和行走,是难得的丝绸之路历史遗迹,是古丝绸之路考古遗址。

丝绸之路之辉煌

商品交流雕雕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作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文化交流雕雕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脉融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融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从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宗教交流雕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了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21世纪初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猜你喜欢

经济带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习近平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