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时下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3-09-03李屹旭
【摘 要】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农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调查显示本门课程大多数都是在32-54这样一个低学时段开设的,存在教学任务重、某些教学环节难以开展的现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多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套能够适应低学时农业GIS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低学时
【中图分类号】 C93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52-01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如何培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jg(2010)029)。
一、 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记为GIS)专业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诞生,但却在这十余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有众多高校经过教育部批准,依托原有的地理学、地质学、建筑规划、矿山冶金、环境学、农林、计算机科学、测绘工程或其它学科建立了此专业[1]。高校开设农业GIS课程,无疑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要完成这样一种使命,教师必须根据自身所处高校特点、教学条件适时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升。然而,一些高校并未真正从校情、院系和专业开设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致使课程教学质量不高[2]。经调查,作者发现,各农林类院校开设农业GIS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时大多数在32-54之间。换句话说,大多数高校是在低学时条件下开展农业GIS课程教学活动的。这种情形下,教学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广而空”,实验项目“多而虚”,某些教学环节尤其是实验环节难以实施等问题。本文就低学时条件下如何开展农业GIS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措施。
二、 农业GIS教学在低学时下的若干问题及分析
农业GIS课程是带有农林类特色的地理空间的相关技术及理论,它涉及到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建模和分析、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综合技术,这也正是GIS被认为是一种边缘学科的根本原因。对于依托测绘、地理学等学科而开设本课程的专业型学科,往往将GIS涉及到的内容分设在几门前导课程中教授,总学时数比较充足。然而,对于农林类专业,不可能设置大量学时,由此引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五类,一是由于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教学矛盾;二是教学条件不足引起的教学矛盾;三是某些教学环节实施困难导致的教学矛盾;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导致的教学矛盾;五是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矛盾。
(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
(二)、教学条件不足
(三)、某些教学环节实施困难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
三、 低学时下农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结合所授课程所依托的专业特点,运用新技术、手段和新的教学观念展开一些列具体细致的创新性工作。
(一)、低学时下教学内容精炼与整合
GIS课程是集理论、技术及应用于一体的学科,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充分顾及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坚持各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统一[3]。针对目前各农林类高校都是在低学时条件下开设农业GIS课程的实际,农业GIS课程改革,应当以GIS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线展开和实施。贵州大学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具体地说,应将全部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化的原则是:每个模块都必须高度精炼但又能体现本模块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在整体上能体现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根据上述原则,作者将本课程内容划分为:GIS基本概念及与农林类各专业的关系、GIS的软硬件系统及构成、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农业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建模及分析、3S技术原理与精细农业、农业GIS应用实例等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不按教材顺序,根据教师自制课件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讲清楚这六大模块知识即可。
(二)、优先进行师资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优质的教学师资力量则是所有教学条件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合格的专业的师资队伍,那么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再好的软硬件设施,就都会形同虚设。因此,高校应当一方面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队伍,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和对外交流等形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者水平,同时制定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修评价,从而对教师教学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使教师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不断提升,最终总体上确保了师资力量。
除了师资条件,教学所凭借的其它教学条件也必须不断改善才能最终保证课程教学的高质量进行。比如实验条件也非常重要,实验条件包括实验机房、电脑数量、软件及网络情况及试验管理人员等。贵州大学目前正在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届时,实验室将实现完全开放,有限软硬件资源可满足更多教学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学分制条件下,各专业课程学时压缩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学时裁减,不等于以降低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代价。为此,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保证低学时下的教学质量。
农业GIS课程在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改革,应注重“怎么传授知识、怎么培养能力、怎么提高素质”等“怎么做”的问题,只有对课内和课外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设计与实践才能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尝试用“启发式”模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实施程序为[4]: 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非GIS专业教学中学生相关GIS前导课程素质的欠缺导致启发式教学中所创设问题情境涉及理论不深,这是今后尚需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
贵州大学农业GIS课程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形下,已将课程内容压缩整理为六大模块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大力实践“启发式”教学方法,为适应这一教学转变,相应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为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下轻松践行“启发式”教学,农业GIS课程应当施行开卷考试,并且已在2009和2010级学生中试验。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开卷考核方式的确能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中畅想学知识的愉快,但也有少数同学因为开卷考试而“放心的逃课”,在他们看来,通过考试是主要的,学习知识意识淡薄。所以,关于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农业GIS课程经过课程内容精炼、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课程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套能够适应低学时的教学方法,但是,作者深信,这些成果都是阶段性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安聪荣.GIS专业地理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93-95
[2] 李屹旭,段建军.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及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0-92
[3] 黄杏元,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2002(3):5-8
[4]黄寿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7,(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