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鉴定与检测

2013-09-03文朝慧王军平何苏琴

中国蔬菜 2013年6期
关键词:斑点细菌性病原

文朝慧 王军平 何苏琴

(1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甘肃兰州 73002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Okabe)Young,Dye et Wilkie为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丁香假单胞细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可为害番茄的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因其危害的严重性,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在2007年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及《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6》。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叶斑病,已在30多个国家有发生的报道,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Yunis et al.,1980)。本试验从表现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症状的番茄上分离病原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已鉴定菌株及植物发病组织进行目标细菌的PCR扩增,旨在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分子检测方法进行验证,达到对病害进行快速检测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样采集和病害症状描述

2011年7~8月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采集细菌性斑点病症状明显的番茄果实,分装在洁净塑料袋中,保存于4 ℃冰箱5~7 d。同一个样品一部分用于分离病原细菌,另一部分用于提取发病组织总DNA进行PCR检测。

依据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进行病害症状描述。

1.2 培养基、引物及试剂

金氏B培养基(KB):蛋白胨20.0 g,甘油10.0 mL,K2HPO41.5 g,MgSO4·7H2O 1.5 g,琼脂 17.0 g,蒸馏水1 000 mL。

LB培养液:胰蛋白胨10.0 g,酵母提取物5.0 g,NaCl 10.0 g,蒸馏水1 000 mL。

磷酸盐缓冲液(PBS):NaCl 8.0 g, Na2HPO4·2H2O 1.15 g,KH2PO40.2 g,KCl 0.2 g, 蒸馏水 1 000 mL, pH 7.2~7.4。

引物:①细菌 16S rDNA 通用引物 PF:5′-AGAGTTTGATCATGGCTCAG-3′,PR:5′-ACGGTTACCTTGTTACGACTT-3′;②扩增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hrpZPst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 MM5F/MM5R(Zaccardelli et al.,2005),MM5F:5′-GAACGAGCTGAAGGAAGACA-3′,MM5R:5′-CAGCCTGGTTAGTCTGGTTA-3′。PCR引物委托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

试剂:TaqDNA聚合酶、dNTP、100 bp ladder DNA marker、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Escherichia coliDH5α感受态细胞、pMD18-T载体和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为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其他化学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3 病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方中达,1998)。用无菌解剖刀切取番茄果实病健交界部位组织,75%酒精消毒1 min,经无菌水冲洗3~5次后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切碎,加无菌水浸泡20 min左右,然后用接种环蘸取该组织液在KB培养基上划线,28 ℃恒温培养。长出明显可见单菌落后,挑取少许菌脓在KB培养基上再次划线,做纯化培养。纯化菌株在KB培养基上28 ℃培养24 h,观察细菌形态及培养性状,并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产生荧光。

1.4 分离细菌的鉴定和特异性分子检测

16S rDNA 基因序列测定:挑取KB平板上生长24 h的新鲜单菌落至LB培养液中,28 ℃、180 r·min-1振荡培养 24 h,取 800 μL 菌液,8 000 r·min-1离心 5 min,收集菌体,用 1.5 mL 0.01 mol·L-1pH7.4 的PBS缓冲液重悬,离心洗涤3次后用800 μL 灭菌双蒸水重悬。所得菌体98℃处理5 min,于冰上放置5 min,4 ℃存放备用。扩增引物为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PF/PR。PCR 反应体系:10×PCR 缓冲液 5.0 μL,25 mmol·L-1MgCl25.0 μL,2.5 mmol·L-1dNTPs 2.0 μL,10 μmol·L-1PF、PR 各 1.0μL,TaqDNA 聚合酶(5 U·μL-1) 0.3 μL,模板(细菌裂解液) 2.0 μL,ddH2O 补足体积至 50 μL。PCR 扩增程序:94 ℃ 5 min;94 ℃ 45 s,55 ℃ 45 s,72 ℃ 2 min,30 个循环;72℃ 10 min。

分离细菌的特异性分子检测:用引物MM5F/MM5R扩增hrpZPst基因片段,预期扩增产物大小532 bp。以双蒸水为阴性对照。PCR反应体系:10×PCR缓冲液 2.5 μL,2.5 mmol·L-1dNTPs 1 μL,10 μmol·L-1MM5F、MM5R 各 1 μL,TaqDNA 聚 合 酶(5 U·μL-1) 0.3μL, 模 板(细菌裂解液) 2.0 μL,ddH2O补足体积至25 μL。PCR扩增程序:94℃ 5 min;94℃ 30 s,55℃ 30 s,72 ℃ 1 min,35 个循环;72 ℃ 10 min。

PCR反应结束后,取8μL扩增产物用1.0%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记录结果。扩增产物由柱式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后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转化E. coli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白斑,进行PCR鉴定,筛选出含有目标外源片段的重组克隆,送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进行双向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细菌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

1.5 致病性测定

选取2个已鉴定的代表性菌株在无菌栽培的番茄苗上喷雾接种测定致病性(任欣正,1994)。接种菌液浓度为1×106cfu·mL-1,喷雾接种到6~7叶期的番茄叶片上,以接种无菌水为对照,接种后的植物材料置保湿桶中保湿48 h,保持28 ℃。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待植株发病后从病斑上再次分离病原细菌。

1.6 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检测所用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番茄溃疡病菌、成团泛菌、假单胞杆菌、金黄杆菌、短小杆菌和不动杆菌均分离自甘肃河西地区的番茄病果;分别制备所有供试细菌的裂解液为模板进行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以验证MM5F/MM5R引物的特异性。PCR扩增体系及扩增程序与1.4相同。

1.7 田间样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利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番茄发病组织总DNA,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取DNA的纯度,并将DNA浓度调至约20 ng·μL-1。以此DNA为模板,用引物MM5F/MM5R进行PCR扩增,检测病样中的细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染病叶柄和茎产生黑色斑点,易连成斑块,周围无黄色晕圈(图1-a);染病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斑点,深褐色至黑色,周缘具黄色晕圈(图1-b、c);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黑褐色小斑点(图1-d),随着病害的发展,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病斑不溃腐,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呈黄棕色,并有轻微隆起,但病斑整体凹陷(图1-e~i);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周围可见浸润环,病斑上可产生灰白色菌脓(图1-f)。

2.2 病菌形态特征及培养性状

分离纯化的9个细菌菌株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杆状,无荚膜,无芽孢,大小为(0.5~1.0)μm×(1.5~5.0)μm。菌株在KB培养基上28 ℃培养2 d,形成圆形淡黄绿色菌落,菌落全缘,表面光滑,不透明,黏稠状,菌落直径2~3 mm。在 紫外灯下观察产生黄绿色荧光。

2.3 基于16S rDNA 的鉴定和特异性分子生物学鉴定

以供试菌株裂解液为模板进行16S rDNA 的PCR扩增,得到约1.5 kb的PCR产物,扩增产物转化连接后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502 bp。将测定的序列(登录号:JQ945223)在NCBI进行BLAST比对,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P. syringaepv.tomato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99%。结合菌落、菌体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 syringaepv.tomato)。

检测引物MM5F/MM5R在分离纯化的9个菌株(表1)中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片段(图2),随机选取扩增产物转化连接后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P. syringaepv.tomato的特异性序列同源性达100%,表明9个菌株均为P. syringaepv.tomato。

2.4 致病性

供试菌株喷雾接种后第5天开始出现症状,叶片上产生深褐色不规则斑点。发病后取叶部病组织再分离,获得菌落及革兰氏染色特征与原纯培养一致的细菌。

图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自然发病症状

2.5 引物特异性验证

引物MM5F/MM5R能从供试的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7个菌株中特异地扩增出一条530 bp左右的条带,而其他供试菌株及空白对照无扩增条带或扩增出非特异性条带(表1,图3)。表明该引物具有特异性,可以将P.syringaepv.tomato与番茄可能携带的其他细菌区分开。

图2 引物MM5F/MM5R的PCR扩增结果

2.6 田间样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别从番茄发病组织提取总DNA,用引物MM5F/MM5R 进行PCR检测,电泳结果显示,所有7个病样均产生清晰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图4),因此该引物对为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快速检测的特异性引物。

表1 试验所用细菌菌株

图3 引物MM5F/MM5R的特异性检测

图4 自然感病番茄PCR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已在我国的部分省份和地区发现(冯凌云 等,2000;赵廷昌 等,2001;赵子俊 等,2001;王晓辉 等,2006;杨春泉 等,2008;李志栋,2010),为局限性发生。病菌在田间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赵廷昌 等,1999),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田间只要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播至整个地块,造成流行。

在甘肃省,邓刚等(2008)报道2006~2007年间张掖地区番茄大面积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类似病害,发病率达40%~100%。笔者在调查中发现,2000年12月,兰州市红古区一农场的3.33 hm2日光温室番茄中,约有2.67 hm2不同程度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类似病害;2004年11月,榆中县和平镇一农场的1 334 m2日光温室中,正值开花期的番茄严重感染细菌性斑点病类似病害;2011年 8月,张掖市的辣椒上也有该病害的发生。鉴于目前该病害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防止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向非疫区的传播蔓延,应提高对病害的识别能力,严格执行检疫措施,加强种子检疫。

特异性是检测特定病原菌所必需的条件。hrpZ基因是植物病原细菌所独有的基因,其编码产物与致病性有关(James & Alan,1997),研究表明该基因是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快速鉴定的理想分子指标(Zaccardelli et al.,2005),引物MM5F/MM5R扩增的目的片段是P. syringaepv.tomato的hrpZ基因。利用引物MM5F/MM5R对分离自番茄病果的16种细菌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可从P. syringaepv.tomato中扩增得到一条530 bp左右的条带,而其他供试菌株无扩增条带或仅有非特异性条带出现,验证了该引物具有特异性,可以将P. syringaepv.tomato与番茄可能携带的其他细菌区分开,可作为分子检测的特异性引物。

与常规细菌学鉴定试验相比,hrpZ基因的分子鉴定具有快速、易操作、结果客观等优势。利用扩增hrpZPst基因片段的引物MM5F/MM5R,可以直接从植物组织总DNA中扩增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菌的特异性条带,能快速检测病原细菌,便于及时对病害进行防控。

邓刚,屈星,陈秀蓉,杨成德,薛莉.2008.甘肃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植物保护,34(5):47-51.

方中达.1998.植病研究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79-218.

冯凌云,赵廷昌,孙福在,刘秋,王玉山.2000.辽宁省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辽宁农业科学,(1):57-58.

李志栋.2010.内蒙古加工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及种子带菌检测技术的研究〔硕士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任欣正.1994.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北京:农业出版社:86-106.

王晓辉,李国英,任毓忠,薛小伟,黄素芳.2006.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西北农业学报,15(2):72-74.

杨春泉,陈宜修,林玉,蔡学清,邱思鑫,刘春莹,胡方平.2008.福建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6):12-16.

赵廷昌,于莉,孙福在,冯凌云.1999.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及其防治.植物保护,25(4):56-56.

赵廷昌,孙福在,宋文生.2001.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植物病理学报,31(1):37-42.

赵子俊,林忠敏,赵晓军,赵廷昌,孙福在.2001.山西发生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植保技术与推广,21(7):37.

James R A,Alan C.1997.The type Ⅲ (Hrp) secretion pathway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trafficking harpins,Avr proteins,and death.Journal of Bacteriology,179:5655-5662.

Yunis H,Bashan Y,Okon Y,Henis Y.1980.Weather dependence yield losse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speck of tomato caused byPseudomonas tomato.Plant Disease,64:937-939.

Zaccardelli M,Spasiano A,Bazzi C,Merighi M.2005.Identification andin plantadetection of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using PCR amplification ofhrpZPst.Eur J Plant Pathol ,111:85-90.

猜你喜欢

斑点细菌性病原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可爱的小斑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斑点豹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