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碱地日光温室马铃薯微型种薯生产关键技术

2013-09-03李高峰王一航文国宏

中国蔬菜 2013年3期
关键词:陇薯种薯日光温室

□ 张 荣 李高峰 王一航 张 武 文国宏

在盐碱地日光温室栽培马铃薯微型种薯,通过温室优化、选择适宜品种、定期喷盐碱改良剂等措施,平均每667 m2一季可生产微型种薯12万粒,经济效益1.5万元。

秦王川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包括永登、皋兰两县,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21%~0.24%,pH值绝大部分在8.0~8.5,制约了日光温室的发展。为此,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秦王川试验站的日光温室中进行了盐碱地条件下的马铃薯微型种薯栽培试验,探索出适合于盐碱地日光温室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该技术在秦王川灌区已经累计推广60 hm2日光温室,平均每667 m2一季可生产微型种薯12万粒,经济效益1.5万元。

1 温室优化

温室应与外界隔离,缓冲间和工作间随时注意消毒灭菌,通风口和门口安装40目以上的防虫网,以防外界蚜虫迁入传播病毒病。选用长效耐老化无雾滴棚膜和无雾滴塑膜。定植初期温室采光面覆盖40目防虫网、棚膜,棚膜外加盖遮阳网,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灼伤试管苗。

2 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陇薯3号、陇薯6号。陇薯3号属中晚熟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丰产性好,高抗晚疫病,薯块扁圆或椭圆形,皮肉均为黄色,单株结薯4~7个,商品薯率90%~97%;陇薯6号属晚熟淀粉及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抗晚疫病,对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具有一定的田间抗性,薯块扁圆形,芽眼较浅,皮淡黄色,肉白色,表皮光滑,商品薯率90%~95%。

3 定植前准备

3.1 施肥整地 选择3~5 a(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灌足底墒水,每667 m2基施有机肥750 kg、马铃薯专用肥(N、P、K总含量≥45%,中微量元素总含量≥10%,定西旱农中心生产)27.5 kg,结合整地每667 m2用10%辛硫磷颗粒剂0.5 kg拌细干土50 kg制成毒土并翻入地块,密闭温室,用5 kg硫磺点燃熏蒸,1周后通风,耙磨整平后待用。

3.2 制作苗床 温室地面铺设40目防虫网纱,做长7 m、宽1.2 m、深12 cm的苗床,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0% S-氰龙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以防治苗期病害。苗床内铺装蛭石〔一般可重复利用2~3 a(年)〕,厚约10 cm,密闭棚膜,暴晒10~15 d(天),使苗床基质内温度中午达到60 ℃以上,进行高温消毒。

4 定植

秦王川灌区微型薯脱毒试管苗宜在3月下旬定植,定植前测定苗床基质的pH值,若呈碱性,可用适量98%浓硫酸溶液2 000倍液喷雾基质表面,后浇透清水,以基质湿润而不积水(淹)为度,调节苗床基质pH值呈微酸性为宜。关闭温室门窗,以提高栽培基质的温度。

脱毒试管苗移入温室内炼苗1周,待其顶叶全部展开后,将试管苗定植于苗床上,株距3 cm,行距8 cm。定植深1.5~2.0 cm,露出蛭石表面约3 cm,带2~3片叶,随后掩盖根系。

定植后浇透清水,苗床选用无雾滴塑膜搭建小拱棚,保持温度及空气湿度,利于缓苗。在温室内温度不过高(以28 ℃为准)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通风量,1周后待全部试管苗成活,幼苗长出新根后,适当开启小拱棚,逐步加大通风量,并逐渐揭去小拱棚塑膜及遮阳网纱。在株高达到10~15 cm时,将温室棚膜逐渐加大开口直至全部开启,采光面仅留防虫网,以防外界蚜虫迁入传播病毒病,以增强幼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5 田间管理

5.1 定期喷盐碱改良剂 由于地面铺设网纱和10 cm厚的蛭石层,苗床局部会出现析盐返碱现象,待植株缓苗后,根据植株长势、土壤盐碱含量及返碱情况,隔10~15 d(天)根部浇灌0.2%康地宝盐碱改良剂1次,以减轻盐碱危害。

5.2 温湿度管理 马铃薯是喜凉作物,在温室塑膜未揭之前,室内温度升到30℃时开始通风,温度降至25 ℃时关闭通风口,保持夜间温度在16~18 ℃,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

5.3 肥水管理 基础苗的生长需要营养充足及高温、高湿的环境,1周后试管苗成活,开始浇水和营养液。马铃薯种苗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如天热蒸发量大,需要每天浇水;如气候冷凉,每4 d(天)浇水1次。2~4 d(天)浇1次营养液,水和营养液交替进行喷施,视苗情可以适量喷施含氮量较高的营养液(MS、K5均可以)。

待植株长至10片叶以上时,种苗基部要覆一层蛭石,厚2~3 cm。进入马铃薯结薯期,叶面喷施0.4%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最大不超过0.6%,要注意将叶面上的化肥冲洗掉,间隔7~10 d(天)喷1次,喷施3~5次,促进块茎膨大。

5.4 病虫害防治 蚜虫:在温室内每15~20 m2悬挂1张20 cm×30 cm的黄板诱杀蚜虫。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蚜虫就应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10%啶虫脒乳剂2 000~2 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间隔7 d (天) 喷1次,连续喷雾3~4次。此外,随时注意检查温室是否有破损之处,及时堵阻漏洞,防止蚜虫侵入。

早疫病:试管苗缓苗后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喷雾。发现早疫病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摘除病叶,并用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不拔除病株。药剂交替使用以防病菌产生耐药性,一般间隔7 d(天)喷1次,连续喷雾3~4次。

晚疫病:初花期(5月下旬当地雨季来临前)喷第1次药,叶面喷施保护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喷施内吸治疗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700倍液等进行喷雾。保护剂与治疗剂可交替喷雾,前两次可喷雾保护性药剂。一般间隔7 d(天) 喷1次,连续喷5~7次即可有效防治晚疫病。

6 采收及贮藏

9月下旬成熟收获,陇薯3号平均单株结薯1.0~1.5粒,陇薯6号平均单株结薯1.0~1.2粒。收获时尽量减少薯块机械损伤,避免雨水淋湿。微型薯入窖前预贮一段时间,待种薯薯块“发汗”散湿后整理分级,并将伤、残、病薯挑除,窖温降到10 ℃以下时入窖贮藏。

猜你喜欢

陇薯种薯日光温室
中晚熟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荷载组合方法及应用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几个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寒阴湿区的对比试验
2020 年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品比试验
庄浪县山旱地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北方冬季日光温室番瓜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