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评估策略研究
2013-09-01陈传显
陈传显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一 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回顾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对于翻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相比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研究还存在很大差距,据2010年统计,登载在核心期刊上以翻译质量评估或译文评介为主题的论文在30篇左右[12]。中国学者提到的评价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钱钟书倡导的“化境”等传统翻译评估标准;李运兴提出多元系统翻译标准;吕俊提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等。这些标准评价项目太少或覆盖面不宽,操作性不强,不易量化[9],或者过于抽象概括,具有多解性,难以操作[5]。此外,有些专家提出译文评价标准过于量化,如范守义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对译文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对译文质量评估的客观化进行了探索[10];徐盛桓提出分四个等级的数学模型,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评价;吴新祥把语言按静态等级和动态层次纵横切分成十五个平面,立体地研究源作与译作的等值关系,通过衡量跟源作相比其等值量的大小来对译文质量高低进行量化分析[11];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质量[6]。量化标准固然使译文评价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工作量太大[5]。
国内专家这些研究对高校翻译教学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在翻译教学语境中,翻译质量评估指使用相关翻译理论对学生译作进行评估过程。通常是对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进行比较,看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有漏译错译等。翻译教学中翻译质量评估有两个显著特征[2]:一,是构成翻译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二,是衡量翻译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有效工具。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判定译文文本是否可用,是否符合要求,同时也可以评估学生翻译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当前翻译质量评估策略评价
在当前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同翻译评估策略,可以简单归纳为“传统策略”和“现代策略”。
(一)传统策略
传统策略主要是对源文和译文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译文质量等级,其特点是主观性强,评估者语言能力及翻译经验在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一直使用传统评估策略进行翻译质量评估。到了80年代,随着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重点从以语言为主逐渐转到非语言领域,研究模式也从文本模式过渡到过程模式。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教学中心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及他们的翻译过程。因此,需要分析和评估要点有所增加,造成了翻译评估过程更加复杂,传统翻译质量评估策略已不能满足评估需要,需要开发新的工具和模式来对译文进行评估,因而有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现代策略。
(二)现代策略
现代策略主要指使用新的评估工具如平行文本、语料库和测试等方式和新的模式如从功能主义和文本类型等角度来对译文进行评估,以确定译文质量等级。现代策略除了将源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外,还要从以下角度考虑:1.语义学、句法学、词汇学;2.语用学、功能对等、文本类型、文化规则和译文目的等。翻译评估现代策略主要做法有:
1.使用真实语料
使用真实语料包括:使用字典和平行文本,咨询相关专家和专业译者。纸质字典使用在翻译教学和翻译评估中很普遍,但作为评估辅助工具,其存在一定局限性:(1)字典厚重,携带不方便;(2)字典中所举例句缺乏语境;(3)寻找所需信息耗时过多;(4)一些用法和表达缺乏时效性。有一个办法可以弥补这些局限,那就是使用平行文本。平行文本是各个领域专家用不同语言独立编写的著作文件,里面包含众多专业术语,语言表达具有行业特征,如科技文体常将动词名词化,多用被动语态等。这些平行文本具有语境性,覆盖领域广,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译作。
咨询某一领域专家或职业译者,对译文评估来说也是一个好办法。这些专家对该领域的术语、概念和文本语言特征都很熟悉,而职业译者对该采取何种策略来翻译该文本更有发言权。
但是,根据 Bowker研究[1],平行文本、咨询某领域专家或请教职业译者都有其不足:第一,评估者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相关文本,以确保译文中术语准确无误,以及译文表达符合该领域语言特征;第二,不少翻译教师认为,咨询某领域专家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一般都不愿意这么做;第三,翻译教师没有足够财力雇佣这些专家和职业译者来评估译文。因此,这些做法尽管比传统策略更有效,但实施起来有难度,也有阻力。
2.使用语料库
现代策略中使用的第二种办法是使用语料库对译文进行评估。语料库是字典、平行文本以及专家著作和职业译者对某领域译文的集合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利用语料库,人们更容易获得不同领域术语以及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语料库对学生译文中使用的术语进行修改,并可比较语料库中相似译文,以确保评估客观性和准确性。语料库的使用几乎弥补了以上方法存在的不足。这些语料库收集了成千上万专家著作,因此比咨询专家更经济。但是需要提出的是,语料库只能作为评估者辅助手段,是译文评估有效组成部分,不能取代评估本身,评估时不能拿语料库里范例作为评估标准。
3.使用测试方式
现代策略中第三个方法是进行测试。测试包括不同种类考试,如水平考试、诊断式考试和进度考试等等,考试题型包括对错题、多选题和搭配连线题等。这里所提到的测试,是指语言测试,重点是评估学生语言水平,了解学生对源语和译语掌握情况以及对这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认知。本方法不足在于:第一,强调了语言知识的掌握,将翻译评估拉回了传统语言评估老路;第二,测试覆盖面毕竟有限,很难全面衡量学生翻译能力。
表一 翻译评估策略比较
综上所述,传统策略主要是比较源文和译文,重点在语言层面,主观性强,评估者语言能力和翻译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策略中,使用平行文本和字典,尽管相对比较客观,但效度和信度不够;咨询专家和请教职业译者也缺乏可操作性;语料库评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但语料库数据编排缺乏系统性,难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测试方法不全面,只解决了翻译中语言问题,而忽略了非语言因素。
三 新翻译质量评估策略及其做法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拟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质量评估办法,以弥补以上各个策略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翻译能力。Toury将翻译能力分为三部分:双语能力,主要指对源语和译语掌握程度;跨语能力,指对这两种语言异同的掌握能力;跨文化迁移能力,指将源语社会文化因素转移到译语中的能力[4]。
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目的。翻译教学课程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在语言教学第一个阶段,让学生学习源语和译语基本语言系统,以及两种语言在语义、句法、词汇等层面相似与不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双语和跨语能力得到提高,在翻译过程中潜意识地予以应用。
在学生具备源语和译语在微观语言学层面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入第二阶段:翻译。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景和功能角度来探讨翻译,重点讨论翻译过程,使学生了解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跨文化能力,使译文创造的语境符合译语文化。功能理论应用在本阶段非常必要。学生在翻译时,需学会如何在译语中找到功能对等的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同时采用传统和现代两种策略对学生译作进行评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窘境,笔者提出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双语能力评估
双语能力好坏,决定翻译质量良莠。因此第一步是评估学生双语水平。评估学生双语水平最好办法是测试,因为测试相对而言,比较客观、有效、可靠,尤其适用于初学者的译文。测试重点是双语语言结构、词汇和拼写。根据测试结果,了解译者双语水平,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评估译文质量。测试在翻译教学前进行,之后根据情况不定期组织。
(二)跨语能力评估
在学习两种语言结构、词汇、语义和句法内容外,学生将会进一步研究两种语言的异同。这一阶段评估第一步可以采用传统策略和测试方法相结合方式。传统策略是对源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因此采用传统策略可以看出学生对双语异同的把握。第二步可以将双语语料库方法和测试方法结合起来。双语语料库是源语和译语电子版的收集库。评估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双语文本在微观层面对应情况是否掌握。测试所选择的文本相对比较复杂,语料也更加真实。
(三)跨文化迁移能力评估
在翻译教学宏观语言学层面,须让学生了解语用、语域、文本功能、文本类型以及目标读者等因素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意义[3]。这些因素对评估者来说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因此这些因素在评估时比那些实际文本因素更加困难。要评估这些因素,只能通过评估体现在译文中这些因素的“表征”来进行。这些“表征”可能是术语、语言特征、审美或者文体等。教师应能辨别这些因素并在评估中予以考虑,重点评估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翻译教师都能做到这些。他会寻求其他方式。最好方式是利用语料库中平行文本。由于语料库系统性不强,因此最好将语料库与测试结合起来。也就是从语料库中选取部分内容用于学生考试试题。测试一直都是考核学生的语言因素,但现在扩展到非语言因素。例如,如果评估目的是评估译文功能,那最好使用文本类型模式。为此可以从平行语料库中提取部分文本作为试题。语料库的使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受益。通过语料库,他们对特殊的文本类型、专门术语和概念会更加熟悉。因此,测试和语料库的结合,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策略,它能使翻译评估既客观、全面、系统,又有效可靠。
表二 新的翻译评估策略实施步骤
结 语
译文质量评估标准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例如文学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就存在不同标准要求。但也有共同质量要求,那就是译文应该客观全面地反映源文意思,信息可靠,能进行有效交流。在翻译教学中,人们一直使用传统策略和现代策略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本文在对这两种翻译评估策略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后,提出了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策略及其实施步骤,目的是鼓励翻译教师和学生克服当前翻译评估策略不足,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译文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1](爱尔兰)Bowker,L.A Corpus-Based to Evaluating Student Translations[J].The Translator,2000(6).
[2](德国)House,J.A Model for Assessing Translation Quality[M].Meta,1977(22).
[3](英国)Malmkjar,K.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the Aesthetic Attitude[J].Beyon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2008.
[4](以色列)Toury,G.The Notion of“Native Translator”and Translation Teaching[A].In W.Wilss& G.Tome(Eds),Die Teorie des Übersetzens und Ihre Aufschluβwet für die Übersetzungsund Dolmetsch Didaktik[C].Tübingen:Narr,1984.
[5]李晓敏,杨自俭.译文评价标准新探索[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6]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1991(2).
[7]司显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4).
[8]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王宏印.参古定法,望今制奇--探寻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标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10]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2007(4).
[11]吴新祥.等值论与译作定量定性分析[J].外语学刊,1985(1).
[12]张文慧,康雷鸣.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13]雷红磊.翻译中增益法等技巧的运用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