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同步小康的现实路径
2013-09-01杨维权
文Ⅰ杨维权
(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坚持“三措并举”(大争项目、全员招商、金融支持),加快“四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改善“十大民生”(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社保、增收、基础、环境、文化、维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增比进位。2012年,全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预排名从2011年的全省第47位上升到第31位,从铜仁市第3位跃居第1位。
按照贵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标准监测,印江自治县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只有70%,要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还需奋力攻坚。结合县情,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6年,全县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第二步,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
要确保“两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印江立足当前,扎实抓好2013年各项工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措并举”实现新突破
印江自治县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提升投资规模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坚持大争项目,改善基础条件。将继续抢抓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等带来的机遇,全力抓好项目工作。全年谋划生成项目200个以上,争取上级投资到位资金16亿元以上。建立项目建设“倒逼”机制,拟定“十大不作为项目”评价办法,定期评价并实行问责;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把项目建设规划关、质量关、安全关、效益关、进度关和廉洁关“六道防线”。
坚持全员招商,激发发展活力。继续实行小分队招商和定目标任务、定招商经费、定奖惩措施的“三定”工作机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单位及个人。今年全县将围绕优势资源,谋划生成招商引资项目150个以上;创新招商方式,继续强化专业招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鲁冀、川渝湘鄂等地区为重点,围绕电子产品生产和特色食品加工等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坚持金融支持,破解融资瓶颈。将继续执行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资本参股或新设立担保机构。巩固并用好“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成果,深入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户创建活动。启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完善金融支持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总量。
“四化进程”创造新业绩
印江自治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特色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依托、旅游产业化为支点,加快推进“四化进程”,大力调优产业结构,快速扩大经济总量。
推进新型工业化,快速扩张工业总量。印江自治县继续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着力搭建平台,实现工业大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力争40个以上工业项目落户园区,新增产业项目投资20亿元;加快企业发展,坚持入园企业抓投产、投产企业抓达产、达产企业抓稳产、稳产企业抓效益,确保2012年引进项目开工率达100%,投产率达80%以上;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县领导和部门联系工业项目制度,实行从招商、立项到建厂、生产一条龙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金融、土地、人力等要素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难题;引导全民创业,深入推进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结合“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和“万户小老板”工程,将有效扶持新发展微型企业220户、小老板300户。
杨维权(左一)在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优质食用菌基地查看黑木耳长势 。(左禹华/摄)
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加快发展。按照建设“精致、特色、宜居”城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城同创”(国家级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大力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快速度建设、精细化管理、高效益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探索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机制,力争全年新增城镇人口1.33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到2016年让一些农田、一些山地达到亩产值万元以上,在工程实施区域内实现人均增收万元以上的目标)和建设“三带五园”(三带:洋溪—杨柳—缠溪—罗场—新寨茶产业示范带,合水—永义—新业—木黄—天堂茶产业示范带,中坝—杉树—沙子坡—刀坝—天堂核桃产业示范带。五园:县城城市农业公园,新寨无公害茶叶示范园,朗溪、合水精品水果示范园,木黄、新业特色种养示范园,板溪、朗溪食用菌示范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规划、连片发展,创建“万元山”2万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新发展4万亩茶园,新建年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加工厂2座、100吨以上加工厂20座,实现茶叶产量6600吨;发展食用菌5000万棒、栽种核桃8万亩;种植烤烟4.1万亩,完成产量8万担以上;继续抓好猪、牛、羊等传统养殖,建成存栏6万羽种鸡场1个,新发展绿壳蛋鸡200万羽以上,积极发展山鸡、大鲵、豪猪、竹鼠等特种养殖。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200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以实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做到既造“金山银山”,又保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推进旅游产业化,带动三产加快发展。抓住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机遇,举全县之力,高质量承办好铜仁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3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以成功申创“全省十佳最美风景县”为契机,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彰显“墨韵茶香、长寿印江”文化旅游品牌魅力,用好“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三张“国字号”名片。
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效
印江自治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达97%以上,参合资金使用率达85%以上;加强城乡文化体育广播设施建设,完成14566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365个村广播覆盖,实施好8个乡镇和20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认真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1040套廉租房、1920套公租房和1952户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实施12000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稳步提高“五大保险”覆盖率,力争实现各类社会保险参保23.5万人;加快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实施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城市居民月保障标准提高到335元,农村居民年保障标准提高到1750元;扶持劳动者创业260户以上,创业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28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打赢扶贫攻坚硬仗。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纪委“集团帮扶”定点挂帮等带来的机遇,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从上级扶贫部门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3亿元以上;继续实施全县274个村的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确保实现村村覆盖;加快实施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推进产业化扶贫。
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完成“天网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强化计划生育全程管理服务,确保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和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同时,认真抓好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