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干预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影响的研究

2013-08-31安晓东李守春

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安晓东 李守春

精神疾病是一组大多数病因未明、治愈率低、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也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这类患者病程迁延,服药依从性低,缺乏主动性,生活质量差,社会功能受损,重者会出现精神衰退甚至残疾。目前主要以在医院治疗为主,出院后需长期服药维持,而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和康复尚缺乏,为探讨新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不同干预方式,以探讨对其生活质量及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曾在我院就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病程>5年;(3)至少有1名亲属同意和愿意接受社区随访干预,并且监护人与患者一起生活至少1年;(4)年龄不超过55岁,能完成或协助下完成相关技能训练者;(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无酒、药等物质依赖者,无智力障碍及合并痴呆或精神发育迟滞者。共选取入组患者180例,其中男109例,女7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0例,男5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6.3岁;受教育年限5.23年;已婚35例,离婚30例,未婚18例,丧偶7例。对照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9.2岁;受教育年限5.64年;已婚32例,离婚29例,未婚20例,丧偶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研究时间为12个月,研究组采用个案管理的模式进行登记管理并进行社区随访干预,每3个月定期到社区对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或上门随访,对照组进行门诊预约仅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的方法两组一致。

1.2.2 社区随访干预的内容 (1)支持性心理治疗:随访人员通过关心、同情、督促、鼓励、指导等形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说明社区随访干预的重要性和对患者康复的好处。(2)心理干预:对患者集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干预,如对生活懒散的患者进行行为矫正,集中训练患者洗漱、穿衣叠被、打扫卫生等日常训练。对孤僻内向的患者督促其到社区中参与文体活动如打牌下棋、玩游戏、唱歌等活动,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奖励。(3)家庭干预: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组织患者和家属中主要监护人或社区护理人员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对个别患者也可进行个别辅导的形式,授课时发放我院的《精神疾病常识手册》和有关咨询报纸。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长期维持治疗的有关问题以及有些患者和家属关心的婚育问题。家庭中患者和家属怎样进行情感表达,怎样相处,家属和监护人怎样关心照顾指导患者,以及教会在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初期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地寻求帮助和支持。(4)康复训练:于随访时由专人进行集体演示交往技巧,如何寻求他人的帮助,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如敌意、猜疑等常见的实际问题。并在期间鼓励和督促患者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等。(5)药物干预: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或家属进行讲解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对不依从患者进行解释和引导等。在进行相关药物知识宣传的同时,在干预期内基本使用患者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予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1.3 评定办法 两组患者分别由随访医生于入组时、第 3、6、9、12 个月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评定。于入组时、第6和12个月时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1]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2]的评定。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随访期间,研究组有9例因病情加重住院,对照组有12例因病情加重住院;失访情况两组差异不明显。

2.2 冲动及暴力行为发生情况 研究组干预前发生冲动及暴力行为者45例(50.0%),干预后发生冲动及暴力行为者23例(25.6%);对照组干预前发生冲动及暴力行为者42例(46.7%),干预后发生冲动及暴力行为者33例(36.7%)。干预后暴力行为发生率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

2.3 两组BPR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BPR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BPR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同组入组时比较,ΔP <0.05

?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入组6个月前BP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组BPRS评分自第9个月始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对照组于第12个月时BPRS评分较入组前有明显差异(P<0.05)。

2.4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表2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入组时比较,*P<0.01;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P<0.01

?

两组患者入组前GQOLI-74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较入组时有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评分无显著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5 两组ITA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ITAQ评分比较()

表3 两组ITAQ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个月研究组 10.65 ±4.50 13.42 ±5.15 18.02 ±4.55组别 入组时 6个月 12*对照组10.32 ±5.78 11.75 ±6.22 13.42 ±6.21

由表3可知,入组12个月时两组自知力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6 两组干预后康复效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后康复效果比较

由表4可知,两组干预后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程长,易复发,住院治疗的时间有限。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得到有效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少,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仍未得到治疗而关锁在家中,部分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在家无人照顾,缺乏监管,病情很快复发,部分患者在病情的支配下出现暴力行为导致肇事肇祸情况的发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院外治疗和康复就显得较为重要。而精神分裂症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导致患者会出现意志减退,行为懒散,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全面康复,应该兼顾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3]。

2005年国家设立了“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管理项目”(简称“686”项目),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日照市2009年成为“686”项目新增城市,我市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实行了个案管理和定期随访。为探讨在社区随访中应用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个案管理后在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冲动及暴力行为等方面的效果,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前6个月BP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组BPRS评分自第9个月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 <0.01),对照组于第12个月时BPRS评分才较入组前有明显差异。表明综合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有文献显示,社区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中有积极意义[4],家庭成员对患者的责难、敌意及过度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复发的重要原因[5]。技能训练可以减轻和消除精神残疾[6]。此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药物干预以及简单技能训练等方式,在社区中开展工作,改变了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研究组患者社交沟通能力提高,适应性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7,8]。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好影响因素较多。社区干预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此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9]一致。

本研究提示,把精神病患者放到社区卫生机构中进行定期培训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自知力,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而会大大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个案管理在社区精神卫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更具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效性。而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正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都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发展的道路。把社区作为防治精神疾病的一级机构,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值得推广。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3-266,88-100

[2]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治力与治疗态度问卷[J].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3):188-190

[3]沈渔邨,张维熙,陈昌惠.家庭社区防治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3):108

[4]张卫芳,屈秀凤,马军.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作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2):113

[5]张宇,李书光,冯娟,等.社区独立技能训练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3-575

[6]Liberman Rp.Handbook of psychiatric Reha bilitation[M].NewYork:macmillan,1992:235-238

[7]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32-35

[8]王乐辉,郭红利,王振锋,等.慢性精神疾病的社区家庭防治、康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9):733-737

[9]杨长虹,贾金鼎,张艳丽.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21-522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