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改善癫痫发作患者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2013-08-31刘晓静李翠鸾

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西酞艾司西普兰

刘晓静 张 艳 李翠鸾 王 旸

癫痫是一组以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其反复发作、长期服药以及癫痫病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国外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癫痫发作患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情绪,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2]。目前抑郁症状发生的病因不明,可能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神经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本研究采用新型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发作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入组标准 (1)符合癫痫临床诊断标准,并根据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公布的癫痫发作的分类及癫痫的分类对患者的发作类型及癫痫类型进行分类[4];(2)年龄 18~59岁;(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4)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水平;(5)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6)均排除心、肝、肺、肾和代谢系统慢性疾病;(7)排除存在意识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8)排除患者未服用抗癫痫药或抗癫痫药疗效不佳,服用其他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9)排除长期使用对癫痫发作有影响的其他药物者,间歇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或睾丸酮者;(10)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排除肿瘤、脑血管病等导致癫痫者。

1.1.2 一般资料 为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治疗的患者,共入组162例,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1)研究组:入组81例,脱落1例,最终共完成80例,男50例,女 30例,年龄 20~55岁,平均(33.51±12.91)岁,病程范围 1~11年,平均病程(5.71±3.85)年,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41例、全身性发作32例、未能分类的发作7例;(2)对照组:入组81例,脱落3例,最终共完成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21~57岁,平均(34.02±13.58)岁,病程范围 1~13年,平均病程(5.97±4.02)年,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40例、全身性发作30例、未能分类的发作8例。两组在完成率、年龄、性别比、病程、发作类型比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流程 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剂量为10 mg/d;对照组应用西酞普兰系统治疗,剂量为20 mg/d。疗程共4周。研究期间,所有入组患者均不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躁狂药物、电休克治疗及心理干预。根据病情需要,对于两组严重失眠患者可酌情加用阿普唑仑0.8 mg对症处理。

1.2.2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 由两名主治及以上并经常参与国家级大型科研活动的医师在基线时及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采用HAMD量表、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及安全性评定。以HAMD减分率作为临床效果评价标准[5],即HAMD减分率=[(基线分-终点分)/基线分]×100%,减分率≥50%为有效。躯体状况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检查等常规检查与疗效评定同时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及治疗后各阶段HAMD评分比较 与基线相比,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在第1周末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在第2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P<0.05)。在治疗后的第1、2、4周末,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及治疗后各阶段HAMD评分比较()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及治疗后各阶段HAMD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基线比较,*P <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末有效率比较在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中有效68例(85.00%),而对照组中有效 55 例(70.51%),两组间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81,P=0.028)。

2.3 安全性评价 研究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75%(7/80),对照组为 14.11%(11/78)。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失眠等,均发生于用药的初期,一般持续3~5 d后即自行消失,均未做特别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基线相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末的血常规、肝脏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等各项指标的异常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情绪属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种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6]。有数据表明,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而抑郁症状也是影响各种疾病临床过程和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8]。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9,10],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的风险很高,抑郁症状是其中最常见的也是降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抑郁症状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社会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对于癫痫发作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治疗首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11~15],但存在起效较慢等问题。艾司西酞普兰是西酞普兰的S-异构体,可同时结合于5-HT转运体的基本位点和异构位点,保证了西酞普兰原有的对5-HT转运体的高选择性,同时又提高了对5-HT再摄取抑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脑内5-HT的传递,从而增强抗抑郁疗效[16~18]。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等优点,比较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合并躯体疾病患者[19]。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的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在治疗后第1周末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应用西酞普兰的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在治疗后第2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结果表明,与西酞普兰相比,艾司西酞普兰对癫痫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具有起效较快的优点。而在治疗后第1、2及4周末,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的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应用西酞普兰的对照组患者,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可更好地改善癫痫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对癫痫发作患者抑郁症状的整体疗效优于西酞普兰。这些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25]。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失眠等,均较轻微,能在短期内消失,且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作为伴发抑郁症状的癫痫发作患者的治疗方案,均具有安全性较高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提示,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均可有效改善癫痫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与西酞普兰相比,艾司西酞普兰还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以及患者治疗依从性高等优势,可作为治疗癫痫发作患者抑郁症状的首选之用。

[1]李莎.癫痫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研究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137-138

[2]Kanner AM.Depression in epilepsy:prevalence clinical semiologypathogenic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J].J Biol Psychiatry,2003,54(3):388-398

[3]王旸,尚金钊,陈鑫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12-118,207

[4]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J].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51-454

[5]Shanxin Wang,Bin Wang,Aihua Yin,et al.Levels of serum homocysteine in depressive patients:self-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 comparison with healthy subject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3(3):337-340

[6]王秀菊,楚平华,闫景新,等.自我管理训练对改善癫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5):383-385

[7]Carrol BT,Kathol RG,Noyes RJ,et al.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J].Gen Hosp Psychiatry,1993,15(1):69-72

[8]Mossey JM,Mutran E,Knott K,et al.Determinants of recovery 12 months after hip fracture:the importanc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J].Am J Pubic Health,1989,79(3):279-282

[9]赵彦平,宋雪祥,王国祥.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47-48

[10]Choikwon S,Chung C,Kim H,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in Seoul,South Korea[J].Acta Neurol Scand,2003,108(6):428-434

[11]付小惠.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癫痫性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9(2):136-137

[12]Seethalakshmi R,Krishnamoorthy ES.Depression in epilepsy:phenomen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Epileptic Disorder,2007,9:1-10

[13]Kanner AM,Kozak AM,Frey M.The use of sertraline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is it safe?[J].Epilepsy Behav,2000,1(2):100-105

[14]Specchio LM,Ludice A,Specchio N,et al.Citalopram as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J].Clin Neuro Parmacol,2004,27:133-136

[15]何继红,王黎萍,吴承龙,等.西酞普兰治疗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91-92

[16]Sanchez C,Bges KP,Ebert B,et al.Escitalopram versus citalopram:The surprising role of the renantionmer[J].Psychopharmacology,2004,174:163-176

[17]Alan Wade,Henning Friis Andersen.The onset of effect forescitalopram and its relevanc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J].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6,22(11):2101-2110

[18]Lepola U,Wade A,Andersen HF.Do equivalent Doses of escitalopram and citalopram have similar?A pooled analysis of two positive disorders [J].Int Clin Psychopharmacol,2004,19:149-155

[19]Yevtushenko VY,Belous AI,Yevtushenko YG,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escitalopram versus citalopram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6-week, multicenter,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active-controlled study in adult outpatients[J].Clin Ther,2007,29(11):2319-2332

[20]Brunoin AR,Fraguas R,Fregni F.Pharmacological and combined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depressive episode:focus on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J].Ther Clin Risk Manag,2009,5:897-910

[21]李国荣,唐建良.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41(4):243

[22]Murdoch,Keam SJ.Escitalopram: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Drugs,2005,65(16):2379-2404

[23]牟成志,张海山,曲元明,等.艾司西酞普兰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抑郁症状疗效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3):207-209

[24]李茗,李光锦,刘艳.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277-279

[25]张志华,张丹宁.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5):368-370

猜你喜欢

西酞艾司西普兰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