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富济贫”发起缘由
2013-08-30周励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起因篇
作为资源型富集区山西吕梁市,近些年一直在探寻转型的突破口。煤老板的暴富、农村的贫困,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对比。如何平衡悬殊极大的贫富差距、消融分配不公?吕梁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
这项政策的发起人、组织者,现任吕梁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的张效彪说,这一活动所承载的思想理念,不仅在于它促进企业转型的巨大功能,还在于它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转型建立在一个稳妥可靠、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山西省吕梁某煤矿矿井下,煤矿工人正在准备进入工作面采矿。
发起人张效彪
2004年4月12日,吕梁市乡宁县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80家优秀企业领取了由县政府颁发的590万元奖金;二是在表彰会上,县领导突然宣布开始实施“一矿一事一业”。
消息一出,媒体哗然,这样的政策在全国都属首创。乡宁县的“劝富济贫”政策,当时全称为“一矿一事一业”。
所谓“一矿一事一业”,是指由乡宁县委、县政府倡导,凡属乡宁县开办的所有煤矿(一矿)都应主动在本县境内兴办一项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社会公益事业(一事),创办或联办一个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一业)。其具体数额是,每吨煤要捐献出30元钱投入“一事一业”。
而这项地方政策的发起者、组织者,正是时任乡宁县县长张效彪。说起该项政策的出台背景,现在已经是吕梁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的张效彪,感触颇多。
2003年冬天,张效彪刚上任,一直在省委工作的他显然对乡宁的贫富分化缺乏思想准备。
“一次下乡,车走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突然间尘土飞扬,迎面冲出来一辆奔驰600,乡干部说是一个附近煤老板的车;回来后,又收到一封关王庙小学教师的来信,反映煤价太高,学校买不起,孩子们冻得写不成字。”
身处煤乡烧不起煤?张效彪立即赶往关王庙,结果“让人伤心,不光是学校,许多农民的炕头都是冰凉的。”
该县尉庄乡的大批林区百姓,因煤价太高烧不起而不得不上山砍树烧柴。张效彪火了,联想到那辆奔驰,他把煤老板们召集起来开会。在会上,张效彪的发言让乡宁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的杜浩江至今仍记忆犹新。
“乡宁县煤炭形势不错,但只富了个别人。你们不要坐那100多万元的车,几十万元的丰田还不够?坐上还不一个样?你们坐那好车只有负面效应。你们有钱不会给老百姓干点实事?你们是靠挖资源致富的,难道是个人有本事?”
在会上,张效彪甚至说出了“谁再乱买好车就查谁”的气话,但煤老板并不买账。他们有的人把好车上成外地牌子,或者干脆说是“顶账车”。
“必须要引导他们走正路”,“不能让他们把煤挖光后一走了之,要把钱留在乡宁给百姓造福。”张效彪下定决心。
让煤老板从口袋里掏出成千上亿元资金去无偿修公路、建学校,或投入收益远低于煤矿的其他产业,会不会激起煤老板的强烈反抗?
张效彪承认“当时谁心里都没底”,但政府经过大规模宣传发动后,100多个煤老板把争买豪车的攀比劲头用到了捐资上。
“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政府推动。这是‘劝富济贫’而非‘劫富济贫’,靠的不是强制手段,主要是靠舆论、靠宣传、靠表彰。”吕梁市政协一位领导对记者介绍时认为。
为此,乡宁县电视台开辟了一个专题节目,大力宣传煤企老板,效果非常好。
为了消融贫富差距
吕梁是革命老区,也是资源富区、发展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及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有资料显示,那几年,临汾的空气质量是全球倒数第一。我国煤矿每采出1吨煤要平均实际动用2.5吨煤炭储量、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山西省每年挖5亿吨煤、使12亿立方米水资源受到破坏,这相当于山西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
按照这个算法,乡宁每年1000万吨的煤炭产量带来的隐形代价是7亿多元,把乡宁的财政收入全贴进去都不够。山西煤老板对山西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另外,尤其山西煤老板作为一个暴富群体被社会关注,和他们的巨额财富同步增长的,是山西省内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农民心理的严重失衡。自2002年,随着煤价飙升,身家上千万、上亿元的煤老板常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一掷千金,被媒体多有报道。与此对比的是,2004年,乡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78元,甚至还有人住在破旧的窑洞里,看不起病、上不起学……
实际上,山西的煤炭大县都意识到了贫富分化对和谐社会的危害,问题在于大多数基层政府对此都束手无策。
慈善公益捐助被称为“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一直以来,像修路、建学校这种公益事业多由政府“埋单”,但现在基层政府都是“吃饭财政”,极少有闲钱搞别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必须要在慈善事业上开始担当主角。
乡宁大规模动员民间资金进入公益事业,事实上也是被财政困难逼出的无奈之举。稍后,临汾的古县、蒲县、浮山,也都纷纷实施了这种政策模式。
2009年,张效彪任吕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09年吕梁市财政收入168亿,排在全省第三位。然而吕梁市十三个县中,就有九个是国定省定贫困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富财政穷百姓”的怪现象呢?
张效彪分析这一形势认为,这是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吕梁的发展与其他资源型地区一样,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掩盖了农村的落后,民营企业大户的发展掩盖了农民的贫穷。
如何平衡分配不公,消融贫富对立?这是作为市纪委书记张效彪面对的一大难题。
联盛集团投资18亿元正在建设中的“一事”项目千亩教育园。记者 周励/摄
为煤企转型探路
张效彪认为,这一活动所承载的思想理念,不仅在于它促进企业转型的巨大功能,还在于它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转型建立在一个稳妥可靠、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探索煤企转型之路,一直是吕梁政府的一大难事和头等大事。
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吕梁市的矿井数将由重组前的355个变为重组后的110个,产能由重组整合前的8557万吨/年变为重组整合后的10290万吨/年。
“从长远看,资源整合对提高开采的技术含量、增加资源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提升产业规模都具有重要意义。”吕梁纪委常委张黎平认为,“但其毕竟涉及到各方重大利益的大调整、大分配,因此,深层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也不可避免。”
然而企业一般受眼前利益驱使,很难主动转型,自觉自愿做慈善事业,如何转过这个弯来,党委政府必须着力引导。试探几年的“乡宁模式”,已经显现出成效,应该进行推广。张效彪这一想法,得到了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9年底,市纪委牵头,吕梁市农廉领导组组织全市以煤炭大户为主的42家国有、民营企业代表齐聚柳林座谈,共同商讨吕梁发展如何走出困境。座谈会上,42家企业代表向全市300多家国企、民企发出倡议,倡导资源型企业兴办公益事业,发展民生产业,结合当地实际创办或联办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
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提出一般煤炭每吨捐献30元,利润稍低的电煤每吨捐资15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一事),或创办一个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一业),简称“一企一事一业”。
据介绍,这个数字约占煤矿利润的三到五分之一。在政策的设计上,对全市参与到“一企一事一业”活动的煤炭资源企业,提出一分钱不能经过政府的手,让煤老板自己掌控资金,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项目,这极大地调动了煤企的积极性。
随后全市有250户企业投入到“一事一业”项目中,共计365个,其中“一事”项目316个,“一业”项目49个,投资总额360亿元。
孝义金岩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与联盛集团强强联合,规划一项总投资达50亿元的乐百利特LED产业基地项目。金岩集团董事长温克忠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利用创新来发展自己,才能让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